這些年的秘書長生涯的經驗,石虎悟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領導談話時間的把握,那是很有政治智慧,也極其微妙。從朱明英的四十分鍾,石虎已經得到了證實,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了。
雖然此時,秘書長還不十分清楚,對吳昊的這四十八分鍾,是不是同樣有所意味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位年齡不大的縣委書記,又要坐一次飛船了。
一想到這兒,秘書長突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
“我怎麼糊塗了呢?原來是濱海新區呀。”
一意識到這一點,石虎不由得又是一陣的感慨。
“說起來,這個吳昊還真不是個愣頭青,有點本事,是個人才。”
從書記的辦公室出來,吳昊還是很懂事理的來到石虎秘書長的辦公室打了個招呼,這讓秘書長心情很好。
“來,小吳書記,聽說你對茶道很有研究,品品我這龍井,是明前的還是雨前的?”石虎從秘書的手裏接過茶來,一邊往茶杯裏放一邊說道。
吳昊趕緊起身,從秘書長的手中把茶業接到自己的手裏:“秘書長,還是我來吧,您先坐兒。說起來,對茶業我也是一知半解,跟您比起來,還真有點班門弄斧了,說錯了,您可別笑話我呀。”吳昊說著,拿起茶葉來,輕輕的聞了聞。然後把熱水倒進兩個裝有茶業的透明杯子裏,端起其中的一杯,借著窗外的光線,一邊輕聞著茶香,一邊仔細的看著杯子裏在熱水中上下翻湧著的茶葉。
石虎口中的雨前茶,指的是穀雨前,也就是每年四月月五日以後至四月二十日左右采製用細嫩芽尖製成的茶葉。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明代《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這說明清明後,穀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采製春茶的季節。民間有一種傳說,就是明前茶是茶中的極品,雨前茶是茶中的上品。
雨前茶之所以聞名於世,因為這時候的茶葉,葉身薄而短、香氣揚、味微苦,性強質重。
而與之對就的明前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明節前采製的茶葉。這個時間,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時,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清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對後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相對較低,這時的茶葉口感香而味醇。再者清明前茶較少受到農藥汙染,特別是早起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因此諸多明前采製的高檔茶葉特別受到茶友的青睞。
請吳昊品茗,石虎秘書長不是隨便說說,有著自己的目的。
人與茶,茶與人的關係曆來是一種水乳J融的境界,故有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佳人佳茗等等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