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江湖”,那遇到好事的時候,不用誰說,自然首先想到身邊的人、親近的人、信任的人,“圈子”裏的人,隊伍裏的人。這個時候,“圈子”文化的功力就顯現出來了:如果你沒站隊,你就不是誰的人,就沒有誰會關注你,沒有誰會幫助你。
而那些早已經進了“圈子”、站了隊的人,當仁不讓的享受到很多“集體的溫暖、家庭的幸福”。對於這種“福利”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了。
這個時候,你在“圈子”裏,在碰上一些難辦的事,不用你說話,就變得好辦了,不能辦的事變得能辦了。有時,你犯了錯,出了問題,也不必太過驚惶失措,“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人悄無聲息地為你擺平了,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到頭來隻是一場虛驚;到了提拔升遷時期,成績不大不夠不要緊,沒有成績可以幫你造出成績,小成績可以幫你吹成大成績,這叫人“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此多多好處,圈外人、沒站隊者,隻能臨淵羨魚。
這樣一分析,如此多多好處,圈外人又怎能不會砰然心動呢。
看到“圈子”文化的諸多好處,但也不要忽略究竟是進哪一個“圈子”的問題,當然,這也是一個難題。
既然進入到仕途中的人都明白要想有一個好的前程,必須要有自己的“圈子”,也就是要站隊。
那問題又來了,要站隊,還要會站隊,站對隊,站好隊。以史為鑒,在曆史上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李鴻章和翁同龢,兩人各為其主。李鴻章慧眼老辣,看好慈禧太後,別看這老女人,雖說頭發長,但見識更長。翁同龢則是個死腦筋,則對光緒皇帝寄予厚望,光緒人年輕,思想活躍,又手握權柄。一場智鬥下來,一個官場不倒翁,一個身首異處。
李鴻章與翁同龢所選的核心不同,結局自是天上地下之別。所以說,選一個正確的“圈子”,站對了隊,並不那麼容易。而最難的,就是難在選隊難,選隊難又難在選“核心、主導”難。選“核心、主導”自然要看看“核心、主導”活動能力,看看他們的“三力”,也就是個人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及影響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他們在仕途之上的“生命力”,是不是代表社會的主流,能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沒有高深的背景, 因為“朝內”有人才好“做官”,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
當然了,誰都不是聖人,不是神仙。就算你在怎麼沒有眼光,也不可能一開始就去選一個萬夫所指、萬人罵的混蛋去站他的隊入他的“圈子”,估計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自甘墜入萬丈深淵的。
眾多的想進“圈子”、站隊的新人,誰都會渴望能慧眼識珠。說的輕巧,但實際上非常不容易。
你所麵對的這些“核心、主導”,一定是手握權柄、呼風喚雨的“能人”。就算是有不義者,在“東窗事發”之前,你又怎麼可能“料事如神”呢,怎麼能看出來一身光鮮的家夥,代表的不是正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