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健康知多少:心理健康小常識(1 / 3)

一、健康的定義及標準

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世界保健大憲章中對健康作了以下定義:“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專家對這幾方麵的健康作了如下解釋。

軀體健康:一般指人體生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有三個方麵的標誌:

第一,具備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息。

第三,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的追求。

社會適應力良好: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複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範的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的幸福作貢獻。

二、心理健康的判斷方法及標準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如果個體在身體上沒有疾病,這隻能說是身體健康;如果個體在心理和社會功能方麵處於完好狀態,則可稱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誌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健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係重大。它是與心理障礙一個相對的概念,兩者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絕對的界線。

(一)判斷心理健康與否的方法

1、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方法是心理測驗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判定方法。如同人的身高、體重、紅細胞數、血壓等都有一個大致正常的範圍,盡管個體心理活動的特征有較大的差異,但正常人心理活動的各個層麵總體上有一個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即常態區域。如果偏離常態分布,超過或低於某個臨界限值,就可以視為心理異常。這種判定方法的好處是操作比較簡便,有客觀的統計學指標。但缺點是人群中的少數人(如智商特別高的天才)就可能被當做是偏離正常範圍而被錯誤地診斷為心理障礙。而且,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即使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全部有了很大的提高,隻要個體間有差異,這些差異就會當做是心理障礙,就總是有1%~5%的個體被認為存在心理障礙。

2、社會學方法。

人的行為或心理是否正常、健康,不同的社會文化下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如同性戀,在有的社會文化中就被看做是一種病態的性行為,而在另一種社會文化中則可能被視為正常。個體所生活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其心理、行為、社會角色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要求。如,學生要能夠學習,工人要能夠做工,人人要講究衛生、見人要有禮貌等。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依據其扮演的社會角色行事,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強,且社會化程度比較高,達到了該社會文化對他的要求,他就會被認為是心理健康的,否則就會被看做有心理障礙。精神障礙者的親屬、同事、朋友經常使用這種標準,並以此建議病人到醫院就診。這種判定方法的優點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能夠發現精神障礙中的大部分。但是,它主要是根據人的外部表現進行判定,對於社會功能相對保持較好、但內心極度痛苦的神經症病人來說,就可能會被誤認為沒有精神障礙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3、生物學方法。

生物學方法是通過對軀體進行生物學檢查來判定心理是否健康的方法。這種方法在診斷軀體疾病時經常使用,如通過心電圖可以對心肌梗塞進行診斷;通過轉氨酶升高可以對肝炎進行診斷等。由於臨床工作中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對軀體疾病進行診斷,所以人們希望能夠使用某些生物學的指標對心理是否健康或者疾病進行判定。盡管具有想法的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多年的艱苦努力,但至今仍未能發現對診斷心理是否障礙確實可靠的生物學指標。其主要原因是,盡管心理是腦的功能,但心理同時又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因此,單純采用軀體生物學檢查的方法難以對心理活動做出全麵的解釋,也就難以準確判定一個人是否存在心理障礙。其次,目前的生物學指標的精確度仍然不夠,比如人在睡眠做夢的時候,大腦的生物化學及腦電在同時變化著,可是目前的生物學檢查還不能精細到把這些生物學變化信息全部檢測出來並收集起來重建出做夢者的夢境內容。如醫生隻根據病人腦CT檢查發現有腦萎縮,無視病人實際上並沒有智能下降的臨床表現,而草率地診斷病人患有老年性癡呆。這是臨床工作中容易出現的錯誤。目前看來,生物學判定方法是不足取的,至少是不夠精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