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事起家裏沒有書,上小學時除了課本沒見過課外書,上中學時陸陸續續閱讀一些舊課本和長篇小說,嚴格地說隻能叫翻看,一個是那些小說有的有頭無尾,有的缺了前半部分,甚至有的中間部分不知什麼原因缺失了,隻能囫圇吞棗地生吞活剝,甚至跳躍著看。好多書還是走著路看的,也有還沒看完就被同學要回去的。從此,卻與書結下深深的緣分,當看完先輩寫的《烽火》自己心潮澎湃,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寫出部作品。後來因為一本數理化自學叢書數學代數分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憑借那本資料,自己上了好一點的學校,閱讀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作品,寫作的夢想繼續在心中發酵。後來受莫言《肥臀豐乳》和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的啟發,開始了本書的創作。
一部書斷斷續續寫了十幾年,從用鋼筆手寫到電腦打印,今天終於有了結尾。這中間經曆了多少次放棄,又經曆了多少次的推倒再來,其中的原因並不完全因為工作忙,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發現這些東西的價值,恐怕寫出來沒人看,不能打動讀者,甚至被個別人看成垃圾。這樣一來寫出來和不寫出來就沒有多大的區別,於是三番兩次地中斷。
前些年,每年春節我都回家過,漫步在童年嬉戲的小河邊,昔日潺潺的流水沒有了蹤影,河裏的魚蝦也銷聲匿跡。整個村莊被大片的果園包圍,看不到當年的小茅屋,偶爾閃現出的是亮麗的大瓦房。往日泥濘的小路,也被“村村通”工程所取代,變成水泥澆灌過的鄉村公路。
二十多年的時光猶如飄落的樹葉,在眼前輕輕滑落。雖然沒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感受,卻有近鄉情更怯的感覺。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畢業以後在農村工作生活十幾年,跟農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苦難的經曆,在我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他們的音容笑貌常常占據我的心靈,打動著我的心。城市的瀝青路、摩天大樓隔不斷跟農村的血緣聯係,過去耳聞目睹的人物、事件在我的內心深處發酵,像一罐珍藏在地下的陳釀,愈加芳香無比,就連那些一向被村民所不齒的東西,也混進酒糟味。在現代年輕人不知何處是鄉關,填表的時候連聲問我籍貫一覽怎麼填的時候,難以割舍的鄉情讓我更加揪心。把他們的缺點放到顯微鏡下擴大,把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把他們身上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連綴起來。這些事讓人看了像發生在自己身邊,寫的就是自己的感覺。其實,故事經過改編加工,隻是借鑒了家鄉的背景,勾畫出一個特定時代不同類型的人物的種種心態。
用不著標明“本故事純粹虛構,切勿對號入座”的字樣,雖然多是真實的故事,由於采取雜出種種人方法,呈獻給讀者的已經不是那幾個人的事情。采取這樣敘事的方式,好處是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實性,但也難免給讀者以拖遝的感覺。總之,隻要故事有時代的特征,真實地再現出特定環境下,發生在一代人身上的嬗變,讓讀者可以捕捉到他們身上的一鱗半爪,我就可以聊以自慰,甚至可以說無憾了。
故事采用特殊的視角,多是人物自己的講述,對於故事人物的缺點多了一些寬容,甚至有一些包涵,我是心知肚明的。因為筆下的人物大多數是我朝夕相處的夥伴,也有與我一起勞作的村民,還有和我一起學習工作的同學和朋友,我在無情地解剖他們的同時,不願在他們流血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真情地希望有人能夠把它拍成電視連續劇,在電視節目播放。催人淚下的家庭故事,波瀾壯闊的膠東背景,以及細膩的人物刻畫,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抱著一腔熱忱,花費不少的心血,仍然會有不妥之處,真誠地希望得到方家和朋友們的批評指正!
感謝萊山一中的領導為全校師生創建和諧的工作學習環境,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注入動力;感謝欒聰勝率先發現這塊璞玉,還有可雕琢的價值,鼓勵我一路走來,提供設計方案,幫助封麵設計,幫助校對文稿。感謝冷海玉為書稿的出版奔波、感謝劉豔紅為書稿設計封麵,感謝楊曉燕為本書提出修改意見,感謝妻子、兒子、兒媳、牟媛媛、牟韻韻等等鼎力相助;感謝棲霞牟氏莊園、棲霞二中以及耘心園文學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