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實施10周年,也為大力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深入實施,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召開科普叢書編著工作會議,動員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的各學會、部門、專家共同編著出版涵蓋理工農醫和高新技術等幾大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科普叢書。與會的專家學者就該套叢書的編著出版方案進行了深入討論,達成了廣泛共識。這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這項巨大的科普係統工程正式啟動。
根據會議分工,結合行業特點,河南省地震學會承擔了該叢書第八卷《地質災害》一書的編寫工作。
地球演化過程創造了人類,哺育了人類,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地球的發展演化也給人類帶來無數的災難。自古以來,人類為了生存,與自然災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並在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學會了生存和發展,因而人類的曆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與災害鬥爭的曆史。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和地理條件十分複雜,從而決定了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國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特別是近些年來,地質災害發生的次數明顯增多,各種災害類型明顯增加,分布麵積不斷擴大,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占各種自然災害總損失的四分之一,每年造成的人員傷亡數以千計。造成地質災害越來越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地質作用的周期性變化和全球環境、氣候條件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但也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到,人類違背自然規律進行經濟生產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地質災害已成為製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貫徹落實“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保持生態平衡,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社會公眾保護地質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已成為我們麵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這本書的內容不僅涉及地球自身的災變,如火山爆發、地震以及由此產生的次生災害,還涉及由於人類活動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破壞了地球的生態平衡,加劇了地質災害的頻發,使人們生存與發展麵臨巨大的威脅。要想把這些災害鏈的因果關係寫深說透,提高人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不僅要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質、土壤學、生態學、氣象學等方麵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大量的災害事例、成功的防災減災範例作支撐。為此,我們在編寫過程中搜集參考了大量的圖書資料。雖然不能一一列出資料的出處、作者的姓名,但正是他們的付出,才成就了這本書。河南省地震學會理事長劉堯興研究員,自始至終關心這本書的編寫,多次聽取彙報,審閱書稿,給予了多方麵的具體指導。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研究員、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甄習春總工程師,審閱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我們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鑒於這本書涉及的地域廣、災害種類多,加之編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