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億年,在熊耳群南側的位置上,地殼進一步擴張,將秦嶺群作為島鏈推向更南邊,在弧後盆地裏堆積了寬坪群的拉斑玄武岩,類複理石的陸源碎屑岩和不純的碳酸鹽岩。我們認為寬坪群形成於弧後盆地的證據如下:
據我們研究,寬坪群綠片岩-斜長角閃岩的原岩以玄武質擦岩為主,宏觀的火山結構不明顯,在一係列化學圖解上,投人大洋拉斑玄武岩區,具有稀土平坦或輕稀土略具虧損或略具富集的稀土模式,稀土總量低等不相容元素含量低。地球化學的研究還表明,它們形成於低壓拉張環境。
表明寬坪群的碎屑岩主要由兩個明顯不同的端元組分混合而成,這兩個端元組分的成分與秦嶺群和太華群的平均成分相當。說明寬坪群當時從北麵的太華群和南麵的秦嶺群兩個方向得到的物質補給,這也預示寬坪群當時的環境類似於大陸邊緣弧後盆地的環境。
據張宗清近年的工作在丹鳳地區原秦嶺群的基性火山岩中得到法10億年左右的年齡值,火山岩的性質屬島弧型火山岩。
據張宗清的工作,秦嶺群、寬坪群和陶灣群中變質碎屑岩的模式年齡均為20億年,它們在相關圖上具有明顯的線性關係,表明上述三群都屬於華北板塊南緣的大陸邊緣產物。
產於超鎂鐵質岩的接觸邊界,所以此年齡可代表超鎂鐵質岩的時間,它與寬坪群玄武質岩石中得,極為相近,可能代表了開始俯衝的年齡。這次俯衝十分重要,南秦嶺和寬坪小洋盆向北俯衝,把華北地塊翹起,地塊中薊縣係鐵嶺組與青白口係下馬嶺組之間的間斷及景兒略組上麵的間斷可能都與這次俯衝有關。此外在坪附近侵入於秦嶺群的德和二長花崗岩,相當於B型花崗岩,具有同碰撞期的特點,顯然它們的侵入應該和這期板塊間的消減作用有關。此次俯衝造成了寬坪群中第一次重要的變質、變形作用。
寬坪群俯衝過程的早期,隨著俯衝溫度、壓力增高,在不同層次分別形成低綠片岩相、高綠片岩相後期俯衝停止,處於近恒溫,恒壓的條件,該期變形以不同程度的流變為特點,現在通常見到的為各種層間無根褶皺、平臥褶皺,同時形成平行於褶皺軸麵的第一次透人性片理。
震旦紀陶紀此期間南秦嶺繼續向北俯衝,在秦嶺群與寬坪群之間又被拉開,出現以二郎坪群為代表的弧後盆地的堆積。二郎坪群變質火山岩的原岩類似於細碧-角斑岩建造,屬於弱堿質和鹽堿質係列之間的過渡類型,從構造上看,二郎可能相當於裂穀向小洋盆轉化的構造環境。南召白土崗在結晶灰岩中發現的中奧陶、海百合莖和頭足類化石,表明當時盆地已開始消減,深度也大大減小。震旦紀時在華北地塊南緣大陸斜坡上有陶灣群的沉積。
奧陶紀一早泥盆中晚陶開始,南秦嶺洋盆和二郎坪小洋盆向北俯衝,直至秦嶺地區洋殼消失,華北、揚子兩個板塊對接。這次板塊運動總的動力學機製是揚子板塊向北俯衝,華北板塊向南仰衝。這次運動在北秦嶺表現為具有造山的性質,在現在出露的秦嶺群或丹鳳群的南側,西自甘肅天水,經鳳縣土關坡,太白核桃壩、周至黑河的沙梁子、虎豹河,東到丹鳳武關和商南馬店等地的泥盆係中都發現岩和含爍岩石。對於它們所代表的構造及古地理意義還需進一步研究,但它們可能暗示泥盆紀中、晚世,北秦嶺不同地段在不同時間發生過造山運動.這次板塊運動對華北地塊內部也有明顯的影響。地塊中普遍缺失的沉積,地塊內部的這種大規模抬升作用必定與揚子地塊向北俯衝把華北地塊翅及西伯利亞板塊對華北地塊的作用有關。
在上述總的背景下,隨著揚子板塊向北俯衝,華北板塊向南仰衝,在寬坪群中出現一係列由北向南的、沿的韌性推覆和大型倒轉重褶皺及第二次透入褶劈理,晚期在局部地段形成軸麵近直立的扇形褶皺和扇形褶劈理。該期變質作用總的特點是伴隨剪切作用的區域性退變質,晚期在局部地方出現進變質,最高變質級可達高綠片岩相。
印支燕山期晚加裏東華力西運動之後,華北與揚子兩個板塊對接,中間的洋盆消失,但中間仍有陸表海存在,以後又經曆印支旋回的板內造山作用,使華北、揚子兩個大陸最終成為統一的大陸,才結束造山帶的演化曆史。在板內造山背景下,寬坪群中出現以厚層石英大理岩推覆體為代表的脆性剪切作用。燕山期,寬坪群主要表現為整體向南逆衝,並有相當規模的花崗岩就位,相應地發生區域的熱變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