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人的品位與修養:誠則明(5)(3 / 3)

(十三)有道則見——如何在忍耐中抓住成功時機

忍之一事,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其先務。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此處事之本也。諺曰:“忍者敵災星。”少陵詩雲:“忍過事堪喜。”此皆切於事理,為世大法,非空言也。王沂公嚐說:“吃得三鬥釅醋方做得宰相。”蓋言忍受得事。

——南宋·呂本中

忍耐是通過一定的修養獲得的一種美好品格。世事紛繁、人心複雜,充滿著偏見,也存在著誤解,“惟不能少自忍者必敗,此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

孔子在主張入世的同時,也提出了“隱”的觀念,“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可以理解為,在有利於自己的環境中要積極表現自己,在不利於自己的情況下,要善於忍耐,等待不利之時過去,就可能完全改變現狀,解決問題,使困難變得無阻於你,甚至讓困難給你帶來全新的機遇。

隋末唐初的李密是一位亂世的梟傑,也是幾起幾落,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意。他是隋朝上柱國、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公元618年,李密敗在東部王世充的手中,因勢力窮盡暫時歸順李唐。爾後又起兵叛唐,失敗後被殺。

這不能不提到一位魏先生。他生於北周,除博涉儒家經籍外,對於樂章尤為精通,但其人生性淡泊,不喜歡當官,以琴瑟為友,以飲酒為樂。在隋末天下大亂的時期,他避世鄉野,過著隱者的生活。

隋大業九年,隋朝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舉兵反隋,由於他很好地利用了時機,勢力發展得很快。在短短的時間內,他集結了10多萬兵力,並且圍困了隋朝的東都洛陽。但是,楊玄感在此之後,卻多次失去有利的戰機,逐漸走入困境;後來,被隋軍在閿鄉擊敗。楊玄感戰敗身亡之後,黨羽四散。李密作為他的謀士之一,是朝廷要捉拿的要犯,罪在不赦,無奈,隻得隻身逃往雁門。

三十六計走為上,對一個失敗者,屢屢受挫之人而言,也隻能忍受一時的不得勢,先保存自己。一次次遭受挫折和處於困境的李密,別無他法,隻能先忍受住挫折、失敗的考驗,慢慢再圖東山再起。

李密逃到雁門,為躲避朝廷的通緝,改名換姓,操起書本,當教書匠糊口;而魏先生也恰巧逃避戰亂生活在雁門。魏先生與李密有同鄉之誼,兩人相敘之後,經常相互往來,並不時探究些音樂方麵的問題,各自擺出與世無爭的超脫模樣。但是,任何超然的議論總難免透露出議論者的情誌和性格。李密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又生性聰明過人的才子,在與魏先生的交談中,不自覺地便流露出他的才能,流露出他失意之後的情緒。這一切自然都引起精於樂道又善於察人的魏先生的關注。

一天,二人又相聚於茅屋之中,屋外依然是和風清徐,屋內的魏先生話鋒已不似尋常。他以玩笑的口吻,對李密說道:“我看你氣色沮喪而目光不穩,心旌搖動而談吐含混。請允許我對此妄作猜測:氣色沮喪必然是因為事業破敗所致,目光紊亂也必是胸無主見所致,心旌搖動則是精神未定的表現,至於談吐含混、欲言又止,這必定是心中有事想找人商量啊!”魏先生這番話揭出李密的心底隱事,李密如坐針氈,外露不安之色。魏先生見狀,知道自己所斷無誤,隨即單刀直入挑開李密的真麵目說:“今天朝廷上下都在搜捕楊玄感的黨羽,你恐怕也是反抗楊隋暴政的人吧?”魏先生這一句話,如晴天霹靂,震得李密愕然良久,然而心中則深深地為魏先生犀利的目光所折服,連忙起身,對魏先生說道:“先生高明能識我,先生的睿智又何不能救我呢!”

魏先生見眼前的李密態度誠懇,便以誠相待,說道:“你既沒有帝王的風姿,也不是做將帥的人才,恕我直言,隻是亂世的雄傑啊!”然後,魏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審視了當時群雄爭起的形勢,認定李密要想富貴,惟一可以選擇的是投奔擁兵晉陽的李淵。

由此可見,等待是一門藝術。有許多事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等待中抓住時機,以體現一種堅韌頑強的精神。

(十四)廣大精微——怎樣擴大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