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民上訪不是找鎮長就是找書記,現在書記不在,不用說這兩個中年男女最終肯定是要找到自己頭上,想到老百姓上訪,鄭為民就知道依法治國的路還很遙遠,華夏的法律應該說是比較完備的了,老百姓寧願相信領導,就是不相信法律,因為許多事情往往領導一句話一張條子就解決了,比什麼都管用。
許多老百姓一旦遇到政府或他人侵害自己利益的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而是想著找領導告狀,隻要大鬧一下,政府領導往往息事寧人,或是充當包公的角色,直接給相關部門領導打招呼,問題很快得到解決,找公檢法,似乎作用不大,有的根本不立案,有的立案了,但審判的過程中又存在著人情案,關係案,最後老百姓遇到事情不找司法部門,而是找領導,最後形成惡性循環,越是維穩越不穩。
現實就是這樣,鄭為民也是沒辦法,既然自己當了這個鎮長,無法改變現狀的時候,隻能按目前的方法處理,老百姓上門告訴,自己不能不管,自己當官就是造福一方,主持公平正義。
“幹什麼呢?別攔他們,讓他們進來。”鄭為民走出辦公室,站在辦公樓的走廊上朝院門口大聲喊道。兩個鎮幹部聽見鄭鎮長的聲音,趕緊住了手,同時回過身來,一個瘦高個鎮幹部朝鄭為民回道:“鎮長,這兩個村民是來上訪的,我們怕打擾你辦公,不敢讓他們進來。”
鄭為民最不喜歡的就是下屬總是看領導的眼色行事,照顧領導的情緒,動不動就為了領導要怎麼去做,想著一個人長期在這種官場環境中工作,活的也夠悲哀的了,這是一種封建糟粕的東西,早他媽該扔到曆史的垃圾堆中去了,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可恰恰在華夏這種官場體製下,畸形的存在著,長期以往,官員的人格不扭曲才怪,鄭為民既感到無奈又感覺可笑。
鄭為民不喜歡這樣,他想著隻要自己當了一方領導,雖然改變不了官員的心態,但自己盡量讓下屬們活的像個人,此刻,鄭為民見兩個鎮幹部為了讓自己不被打擾,盡然要把向政府發映情況的老百姓轟出去,實在不像話。
要知道解放戰爭年代,老百姓推著獨輪車給軍隊送糧,送食品,支援前線,那是一種什麼精神,解放了,國家建立了,國家的責任就是要讓老百姓過得幸福,老百姓有了難處找政府很正常,那是相信政府的表現,鎮幹部把他們往外推,不是寒了他們的心嗎?
想到這裏,鄭為民很是生氣,把臉一沉,朝兩個鎮幹部大聲說道:“你們兩個讓他們進來,老百姓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不找領導不找政府還能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