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DNA的生物合成(1 / 2)

一、DNA的複製

1.DNA的複製方式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裏克(Crick)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同時就提出了DNA的複製是半保留複製,即DNA在進行複製時,首先堿基間氫鍵斷裂,兩鏈解旋後分開,以每條鏈作為模板合成新的互補鏈,這樣,每個子代分子的一條鏈來自親代DNA,另一條是新合成的,並且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和親代是完全一致的。

1958年梅塞爾森(Meselson)和斯塔爾(Stahl)利用同位素15N標記大腸杆菌DNA,用實驗證明了DNA的半保留複製。

2.DNA複製的起始點和方向

無論是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DNA複製都是起始於一個特定的位點,稱為起點。

3.參與DNA複製的酶類和蛋白因子

DNA的複製過程非常複雜,包括超螺旋和雙螺旋的解旋、複製的起始、鏈的延長和複製終止等,需要很多酶和蛋白質因子的參與。如大腸杆菌的DNA複製過程需要有DNA聚合酶等20多種不同的酶和蛋白質因子的參與,每種酶和蛋白質因子都發揮不同的作用。比較重要的有DNA聚合酶、解旋酶、拓撲異構酶、引物酶和連接酶等。

(1)拓撲異構酶和解旋酶

在細胞核中DNA是以超螺旋結構存在的,在複製時DNA的超螺旋和雙螺旋必須解除,形成單鏈才能作為複製的模板,拓撲異構酶就是一類可以改變DNA拓撲性質的酶,它能使DNA的兩條鏈同時發生斷裂和再連接,使超螺旋分子鬆弛,消除張力。再由解旋酶使DNA雙螺旋的兩條互補鏈分開形成單鏈,DNA雙鏈的解開還需要參與起始的蛋白因子,它可以識別複製起點,使雙鏈連續變性,啟動解鏈過程,解鏈過程所需要的能量由ATP提供。

(2)單鏈DNA結合蛋白

被解旋酶解開的兩條DNA單鏈必須被單鏈DNA結合蛋白覆蓋以避免再形成鏈內氫鍵,從而阻止複性和保護單鏈部分不被核酸酶降解,穩定解開的DNA單鏈。

(3)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是以DNA為模板,催化底物合成DNA的酶類,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都發現了多種DNA聚合酶,它們的作用方式基本相同。

(4)引物酶

用於合成引物RNA的合成酶為引物酶,引物酶合成的引物是長5~10個核苷酸的RNA,一旦RNA引物合成,就可以由DNA聚合酶Ⅲ在它的3′OH上繼續催化DNA新鏈的合成。

(5)連接酶

在DNA複製的開始需要有RNA引物存在,DNA鏈合成後引物被切除,並被DNA替代。

4.DNA的複製過程

DNA的複製過程可人為地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複製的起始,這個階段包括起始與引物的形成;第二階段是DNA鏈的延伸,包括前導鏈和隨從鏈的形成及切除RNA引物後填補其留下的空缺;第三階段是DNA鏈的終止,主要是連接DNA片段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1)複製的起點

①DNA雙螺旋的解開

DNA的複製有特定的起始位點。首先能識別DNA起點的蛋白質與DNA結合,然後DNA拓撲異構酶和解旋酶與DNA結合,它們鬆弛DNA超螺旋結構,解開一小段雙鏈形成複製叉。為了使解鏈後的DNA單鏈不再重新生成螺旋,需要有單鏈結合蛋白參與,單鏈結合蛋白使解旋後的兩條DNA鏈穩定。

②RNA引物的合成

當兩股單鏈暴露出足夠數量的堿基對時,引物酶以單鏈DNA為模板,以4種核糖核苷酸為原料,按5′→3′方向在解旋後的DNA鏈上合成RNA引物,形成的RNA引物,為DNA鏈的合成提供了連接脫氧核苷酸的3′OH末端。

(2)DNA鏈的延伸

①半不連續複製

DNA的複製是半不連續複製,親代DNA的兩條鏈各自為模板進行複製。DNA聚合酶在合成子鏈DNA時隻能沿著5′→3′方向複製延伸,不能沿3′→5′方向合成。而任何DNA雙螺旋又都是由走向相反的兩條鏈構成,也即兩條模板鏈一條走向是5′→3′,另一條是3′→5′。這樣3′→5′模板鏈符合酶的要求,可以連續合成子鏈,而5′→3′模板鏈的合成則無法解釋。為了解決這個矛盾,1968年岡崎提出了半不連續複製假說,他認為複製時複製叉向前移動,兩條DNA單鏈分別作為模板合成新鏈。3′→5′模板鏈合成的新鏈是5′→3′方向,是連續的,稱為前導鏈;而5′→3′模板鏈合成的新鏈是不連續的DNA片段,複製時先合成一些約1000個核苷酸的片段(稱為岡崎片段)暫時存在於複製叉周圍,隨著複製的進行,水解掉RNA引物,由DNA聚合酶催化填補空缺,最後由DNA連接酶把這些片段再連成一條子代DNA鏈。岡崎片段的合成方向也是5′→3′,但它與複製叉前進的方向相反,是倒退著合成的,由多個岡崎片段連接而成的這條新的子代鏈,稱為滯後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