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至今還沒有大的成功,請記住這句話:因為你失敗得還不夠,即“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失敗麵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人愈挫愈勇;有人一擊即敗,從此不敢再有什麼美好的願望了。如何才能人人成功呢?這就是本章的落腳點:建立成功的良性循環係統。它將使失敗者走向成功,成功者更成功。
成功的良性循環係統有大的循環係統和小的循環係統。大的循環係統是指一個人的終生循環係統,即從嬰幼兒到老年建立一個成功的人生。如果僅僅英年輝煌,老了無所事事,甚至成了社會的負擔,那將不是一個完整的成功人生。小的成功循環係統是指某一階段的成功。建立成功的良性循環係統就是創建成功的小氛圍和大氛圍。二者是相輔相承的。
如果人人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民族和國家自然就強盛了。所以素質教育重在提高每個人的素質,隻有每個人的素質提高了,整個民族的素質才能提高。
第一節 因特網——人才成長的新環境
因特網——全方位的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生存和發展的模式向我們走來,伸開雙手去迎接它和擁抱它吧。本節關鍵詞:習性的變革價值觀變革個性變革
80年代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給中國人來了一場“頭腦風暴”,因80年代的中國,諸多條件尚不具備,所以僅僅起了一個觀念轟炸的作用。90年代美國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不僅給中國人以觀念轟炸,而且可以直接介入操作領域。數字第一次超出了數學的範疇,變成了人們普遍讚同的新潮。
近年來數字化生活的感覺越來越多了。如數字化電視的推出,宣告了傳統電視一統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數字化電視機已成為人們的首選;VCD又讓國人領略了一下數字化的超凡表現能力;DVD則許諾給人們以高清晰、高保真的視聽新感受;數字化相機,數字化電視台正在發展。網上學校、網上購物、網絡電器等電腦新名詞層出不窮。人們隻要有一個調製解調器和一根電話線就可以駕駛著你的多媒體戰車,在網上任意馳騁。你隻要坐在電腦麵前手持鼠標就可以和千裏之外的人溝通和商議工作了。在人們的頭腦中,工作與娛樂、家與辦公室、星期一與星期天的概念已經淡化。數字化生存已成為一個曆史的必然正向我們大步走來。
生活模式的變革將引起行為的變革,從而導致心理的變革,一個從外到內的全方位變革,勢不可擋。讓我們伸開雙臂去迎接它吧。
一、因特網——環境與觀念的變革
據悉,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走進西雅圖的一間餐館,一個流浪漢伸手向他要錢,蓋茨隨手給了他10美元,沒想到流浪漢竟然將他的E-mail地址留給蓋茨。
蓋茨大吃一驚,“這是什麼世界,流浪漢也有E-mail地址。”後來發現是收容所配給他的E—mail地址。
的確,時代不同了,因特網如此普及,它正在改變著世界的方方麵麵。
人腦+電腦+網絡,構成了信息時代的最大特征。Intemet的使用人數在世界各國都呈現爆炸性增長,一場無法避免的衝擊已經來臨。它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影響各國的文化,最終為地球造就新的文明。這就是新一代人才的成長氛圍。
1.環境、習性的變革:21世紀人才的成長空間
20年來中國人的吃飯、穿衣、住房、家庭設備等一係列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的來源除了黨和國家的政策之外,當然歸功於信息化了。各科知識、信息直接影響著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東西和生活習性。
人們獲得信息的手段主要靠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電影、計算機、通訊工具等。據媒體報道:對11~19歲的北京中學生的抽樣調查,在1050名中學生中,有37010的學生在課餘“玩”電腦,10%的學生腰間掛著BP機。可見,社會發展之快,不知不覺間進入一個被大眾傳媒統治的時代了,任何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
由於人們的生活模式與行為發生了變化,心態也將隨之而變化。
正如美國副總統戈爾所說的:“正像槍炮和電視將人類帶入20世紀一樣,信息高速公路將把我們帶入下個世紀,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事實表明,即將發生的變革是:基於媒體數字化的革命,我們可以從網上獲取各種生活中所需的東西。通過因特網,你可以自由表達觀點、尋求他人幫助或使自己發布的各種信息瞬間便傳至大洋彼岸;通過因特網,你可得到所需的新聞刊物和資料以及科研成果信息等;通過因特網商家開設網絡商店,進行廣告宣傳,銷售種類繁多的商品;通過因特網,銀行也可以提供各種家庭個人金融服務等。因特網的出現,宣告了人類信息時代的真正到來,我們的生活從此走入了數字化營造的全新的生活空間之中了。
網上一代是享受人類高度文明的一代,是打通東西方文化的一代,是生活習性大變革的一代,其表現是:
①飲食習慣的改變。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撞擊,人們的傳統飲食習慣將發生一係變化,如從飲茶到飲咖啡、飲可口可樂等飲料的人越來越多了。從小孩吃牛奶到人人吃牛奶。從吃炒菜到吃麥當勞及快餐(套餐)、自助餐甚至西餐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從以吃飽肚子為主到注意營養搭配。從在家待客到電話及網絡點菜甚至送飯到家,這飲食習性已處在悄悄地轉變之中。
②家庭生活將一改往日的模式。知識經濟時代的家庭生活將一改忙碌刻板的模式,信息高速公路將使你獲得很多新型服務,信號的數字壓縮使有線電視的電纜能轉輸500個頻道,你可以通過視頻點播,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電視購物、可視電話也將成為尋常的事情。如果你生了病可通過因特網聯係,甚至不需要住院,由家庭醫生或模擬急診協助處理。總之家庭所需的服務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
③在家辦公和學習。21世紀,單位將無償贈送計算機(如同現在的計算器一樣)讓你搬回家在網上辦公。學生也可以不到學校去學習,上學的含義也不再是坐在教室聽老師講課了,而是遠程教學,你可以通過電腦的“全球學習網”在家學習。學生白天可以去打工,晚上在網上學習。現在我國已經有了網上大學,這是國家麵向21世紀教育發展綱要的五大工程之一。教育部已將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列入了試點學校。書刊也將變成看不見的數字信息流顯示在屏幕上,這就是電子報刊。現在我國已有70多種報紙上網,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數字化圖書館也正在向我們走來……過去我們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石頭再加溫也不會變成小雞”,這種觀點也將麵臨挑戰。
心理學認為,環境可以改變人的心理,人的心理也可以改變對環境的感受。當生活環境發生變革時,人的心理必將發生相應的變革,如智慧、性格等。由於心理的變化也必將導致行為的變化。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連鎖反應。
在這種新的環境下必將塑造新的成功模式和新一代的人才。
2.價值觀的變革:人才發展的新趨勢
人生價值觀就是人生的定義。就是你認為什麼樣的人生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
第一章中已經講過,一個人的人生觀是從父母的言傳身教、老師的鼓勵和批評以及社會輿論的導向中學習來的,那是判斷是非黑白的觀念。
從80年代以來,電視機、電子遊戲機、計算機等電子媒介向兒童開放了成人社會,展示了各種社會價值觀念,兒童和青少年從大眾媒體中學到了傳統教育中所沒有的東西,他們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不選擇學校教育計劃中提供的知識和觀念,而選擇那些“原始”的、沒有經過成人“指導講解”加工的信息,甚至可以選擇成人尚未掌握或成人反對他們接觸的信息,他們不再繼承家長和老師教給他們的價值觀,從而形成新的價值觀。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知識的升值,傳統的價值觀正麵臨著挑戰,人們正在深刻地認識到和體驗到:知識是資源、是資本、是財富。社會的財富是知識創造的,人們要想創造更多的財富,必須提高知識的層次。過去人們以窮為榮,今後人們將以占有知識、創造知識為榮。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為什麼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創造擁有個人資產700億美元的經濟奇跡?主要是因為他們產品的知識含量高。我們知道,微軟公司的產品、無論是過去的“DOS係統”還是後來的“視窗95”、“Office97”“視窗98”都是知識產品,一張光盤的物質成本隻有3元人民幣,可是一張正版光盤卻賣8000元人民幣,是什麼值錢?知識!
財富和權力的含義也將隨著知識價值的轉變而轉變:財富在人們的心目中,通常是以土地、資本、房屋、黃金等傳統的、有形的方麵為標準,現在已開始逐漸轉向知識就是財富。權力的含義也將逐漸由諸如某個辦公室、某個單位的領導和權威為權力標準而轉向誰擁有知識和信息,誰就能克敵製勝,取得優勢。所以在未來的社會裏,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我們才能有資格說:我們是時代的主人。
人們由於價值觀念的不同將帶來貧富懸殊更大。由於知識的貧窮而帶來物質上的貧窮,社會的階級成分不再是以物質的多少而定論。美國已有以下說法:按應用信息能力的程序,可把社會劃分為新的“知識階級”和“無知識階級”。這種說法預示著未來社會結構將發生變化。現在社會上已有“知識資本家”之說,知識分子將史無前例地從事知識經營,以出賣知識、生產知識、創造知識為謀生手段,並發家致富。貧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知道未來世界是一個消滅無知的世界,欲要縮短貧富之間的距離,惟一的辦法是通過各種手段,讓人們獲得更多的新的知識。
這種新的價值觀將決定人才發展的新趨勢,那就是以知識經營和創新而取代計劃經濟、分配上崗的一切模式。
二、因特網——個性發展的變革
計算機是21世紀人類的主要生存方式,它像人體內的細胞一樣維係著各行各業的神經,聯係著每個人。人類將周旋在數字化、網絡化的空間裏,人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全球因特網。因此,誰不與計算機打交道,誰就可能會變成信息盲(21世紀的白癡)。網絡塑造著每個人,更塑造新一代的人才。
一個人的變化,首先是心理的變化,繼而才有行為的變化。所以,21世紀人才的根本變化也就是心理的變化。
1.自我意識麵臨挑戰:成才意識的變革
20世紀是傳播技術和大眾傳媒迅速發展的時代,兒童和青少年往往率先成為一切新媒體的“用戶”。1996年美國已有900多萬人進入互聯網,其中2~18歲的孩子超過100萬,估計2000年互聯網中的青少年用戶將增加4倍。我國的“電腦時代”也已出現。1992年全國城市兒童使用電腦的有13.2%。1996年全國14個大城市擁有電腦的家庭達20.6%;1998年全國電腦用戶已達106萬,80%是30歲以下的青少年。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革命的高潮,隨著高潮的到來,各種新的矛盾應運而生,首先是人們的自我意識正在經曆著信息大潮的衝擊,這信息大潮隨著計算機的發明而產生,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成長。
計算機和互聯網絡的發明和發展是一場傳播革命,它與印刷、電話、電視所不同的地方是人與計算機的互動潛能更大,它可以讓使用者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或在網絡上尋找誌同道合的朋友,它不受社會環境的限製,也不受城市居住地理位置的限製,不管你是何種身分,怎樣的社會地位,什麼民族或種族,絕對“一視同仁”地按照你的意願為你服務。你可以是“信宿”,也可以是“信源”,你將以“信息人”的身分和整個社會結構緊密結合在一起,溶人“全球化”主流文化之中。你不僅以全球的視野來緊密關注世界的發展,而且以全新的觀念去觀察世界並重新設計自己。
在互聯網上,由於各種不同文化激烈的撞擊,使人們對很多問題的認知都將逐漸發生改變,尤其是對於兒童少年,將會在行為上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對於青年和成年人也會起到一個重新修塑“自我”的作用。
“自我”是自我意識及人格的核心,它要在“本我”、“現實”、“超我”之中作協調工作,使“本我”和“超我”都以現實能接納的方式表達出來。現實發生了變化,這種表達方式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自我意識。
現實是什麼?現實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如社會製度、文化傳統、生活方式,以及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維護什麼?主張什麼?也就是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它是自我意識的發生和發展的土壤。
長期以來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推行著愚民政策,進行奴化教育和訓服工具論的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和西方人相比)過去中國人的“自我”是一個空殼,也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的自我,個人必須與國家、集體、他人保持一致,害怕與眾不同;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怕丟麵子,怕挨整。中國人的自我指的是大我,在與人交往和處事時,以滿足他人的願望為前提。中國人情感表露含蓄、委婉,即使對某人恨之入骨,表麵也得笑容滿麵。自我在中國文化中是受歧視的,不主張自我奮鬥,甚至批判自我奮鬥。
西方文化尊重自我。在韋氏詞典中將自我定義為:一個可以與他人分開的個體,或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一個人的人格及特點。西方的自我是小我,是指個人的權利、自由、成就,以及自己獨特的、創造性的表現。西方人的情感表露直接、坦率、誠實。西方文化看重個人及自我奮鬥。社會的功能是去幫助個人完成自我奮鬥的目標。正如李大釗在《東西文明之根本異點》一文中對中西方文化異差進行了較為全麵的分析:“東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點,即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是也……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苟安的,一為突變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
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兩種反差極大的文化在因特網上交鋒,碰撞,它必將對網上一代產生心理的衝擊,他們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發現、自我關注、自我分析、自我評估、自我控製、自我態度、自我理想……自我意識將逐漸成為中西方的混合物,為實現“自我”理想而“自我”奮鬥。
網上一代有可能成為繼承東西方文化精華的一代,成為超越傳統文化的、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5000年的文明智慧再加上西方文化的精粹,那將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代。
自我意識的變革將有利於開發個人潛能,讓壓抑了5000年的炎黃子孫們的個人潛能爆發出來。21世紀,將是沉睡的東方巨龍蘇醒的時候,她將讓世界震驚。
2.個性的張揚:人才潛能的大爆發
個性是個體所具備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即它是一個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總和,它包括你的智力、能力、氣質、性格、理想、興趣,信念等。
個性也可以說是某個人與他人相區別的特征。今後,個性化和國際化將成為兒童社會化的重要趨勢。
現在的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是在被動接受媒體影響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是伴隨電視的發展、更新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特別是現在城市裏的中小學生,他們是在“互動”媒體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接觸的是電腦遊戲、互聯網、CD光盤等。由於這些媒體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發現了一個空前巨大的活動空間,在這個自由的環境裏,人們可以隨意揮灑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被壓抑的個性在這裏得到了張揚,一場個性變革正在悄悄地演變著……
因特網顯然會幫助我們延伸自我,張揚自我,但它不會改變人們的遺傳基因(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可以做到這一點,但這不是我們討論的話題)。正如西方孩子經常說的:“我要成為我自己”,這就是個性張揚的表現。
中國人的個性生來就是被壓抑的,從孩子認識世界開始,就要受到“這樣可以”、“那樣不可以”的各種訓練,誰不接受家長和老師的觀念,誰就要受到“製裁”。這就造就了一大批性格內向的人。加之中國的閉關自守和傳統文化,祖祖輩輩教導我們要“謙虛謹慎”,造就了我們謹小慎微的個性,這也是百餘年來中國人開拓意識較差,以致近代對人類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發明都沒有中國人的份。壓抑個性就壓抑了人們的開拓和創新。
互聯網為什麼能張揚人的個性呢?
在互聯網上人們可以不用自己的真實姓名,也看不到你的長相、年齡、性別以及你的個人曆史檔案。你是何許人也?你可以任意選擇麵具去扮演角色,人們隻能聽你的自我介紹或“看”你在網上說的話,網上是警察和法律的盲點,你可以毫無顧忌的去扮演你自己的角色。即你可以“男扮女裝”、“女扮男裝”,或“以小充老”、“以老充小”,或“正人君子”、“網上俠客”、“大眾情人”、“暴力分子”。那些性格內向的人,在網上則會一反常態地有說有笑,廣交朋友,也許成了一個活躍非凡的人。人們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本性,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隱蔽的個性,不被人知的個性,也可以說是自己的潛意識。這真是大大地張揚了人的個性。“網上無俊男”、“網上無靚女”。大家都是絕對平等的人,你可以避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顧及,如“麵子”、“人情”及各種不必要的寒喧等。在這裏你真正無需去看任何人的臉色,也無需維係多種虛偽的關係,可放開手腳去尋找自己的需求,去揮灑自己的潛意識。
青少年上了因特網,就可以跨越國家、民族、種族的界限,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或把創作作品發給全世界的朋友。這就是國際化,它是培養兒童和青少年對全國各民族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否定這些或僅僅尊重本民族的文化。這些也都是我們在個性教育中必須麵對的新課題、新挑戰。個性化、國際化也正是我國教育體製中最薄弱的地方,電腦網絡正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
在現代社會裏,個性象征著自信力、突破力和創新力,這也是現代教育強調個性的原因之一。的確,個性化使兒童、青少年還原為“自己”,在自己的基礎上突破和發展,而不是強調與他人的“統一”。當然個性化也是有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給予兒童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在兒童沒有權利和機會選擇自己生活的時候,在他們隻能按照別人的意圖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個性化是無法實現的。因特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滿足了兒童、青少年個性化的需要,它以不同計量的信息和多種功能為青少年提供了無數的可以選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