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關於養腎補腎的學問(二)(1 / 3)

第四節中醫特色療法

關於灸法的養生古文獻有哪些記載?

《黃帝內經》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一方麵表明灸法有特殊療效,針刺灸法各有所長,灸法有自己的適應範圍;另一方麵,灸法還可補針藥之不足,凡針藥無效時,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張杲的《醫說》強調“若要安,三裏莫要幹”。是說施化膿灸後,局部灸瘡未愈,即所謂“足三裏不幹”,意指反複灸足三裏,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鵲心書》還提到了保健灸,“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該書也載述了一些實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采腴潤……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饑。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針灸資生經》也載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提到“予舊多病,常苦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竇材也深有感觸:“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複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扁鵲心書》)。明清醫家在保健灸上雖無較大發展,但也有所繼承,如明代張景嶽在《類經圖翼》卷八載:“在神闕行隔鹽灸,若灸至三、五百壯,不唯愈疾,亦且延年。”《玉龍經》亦載有:“膏肓二穴治病強,此穴原來難度量,斯穴禁針多著艾,二十一壯亦無妨。”

為什麼艾灸可以補腎?

腎陽不足是腎虛的一個主要方麵。腎陽又稱為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髒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一身陽氣之根本,如《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張景嶽所說“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髒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人體其他的陽氣如心陽、脾陽、衛陽均以腎陽為根本。衛外之陽氣充足,則肌腠固密,營衛調和,可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心主一身之陽,心陽充足,則如萬物被澤陽光,氣血百脈通暢。所以腎陽是生命之本,五髒陽氣之根,即“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陽氣與人的衰老和疾病的發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謂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虛衰,而養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補陽氣,益其真陰。所以,能夠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壽命延長。

艾草本身具有溫經散寒之功,炷之連續燃燒,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髒腑相互聯係、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所選穴位如三陰交、足三裏皆為肝、脾、腎經合穴,氣海、關元、神闕為任脈之腧穴,同時也是髒腑的募穴。特別是關元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又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於此。

使用灸法,正如《針灸大成》所說:“…再艾炷又加雜藥而成,其藥又多為溫熱芳香之輩,藥有五味五氣,內合五髒,氣味擇經而行,各歸其所,其補陽之力更著。”因此,常灸關元、氣海等,可以起到溫補腎陽的效果。

什麼是中醫保健灸法?

保健灸法,古稱“逆灸”,就是無病而灸,在人身體上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補益髒腑從而防病祛邪、延年益壽的目的的養生方法,稱為保健灸法。如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說“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醫說》說“若要安,三裏常不幹”。在目前,許多醫院均開展了以防病強身為主要目的的保健灸法,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常用的保健灸法有哪些?

根據施灸的形式分為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艾卷灸。

什麼是直接灸?

直接灸又稱“明灸”,是將細艾絨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叫做一壯。根據灸後對皮膚的刺激程度,此法又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前者又稱為瘢痕灸,後者又稱為著膚灸。

瘢痕灸的操作臨床上多用小艾炷,施灸前在穴位皮膚上塗上凡士林,增加艾炷與皮膚的黏附性。將艾炷放置於穴位皮膚上,從艾炷的上端點燃,一般每壯艾炷燃盡,去除灰燼後,方可換炷。每換一壯後,用紗布蘸涼水拭淨皮膚,重新塗抹上凡士林。1次大約可灸7~9壯。灸畢,在施灸部位上貼敷玉紅膏,1周後局部化膿,一至一個半月後愈合,留有瘢痕。在施灸時,患者會感到微痛,化膿期間注意每日清潔換藥,避免感染。從效果來看,施灸導致皮膚化膿是必要的,否則難以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但對於過度虛弱、患有糖尿病、皮膚病的患者不宜使用該法。

著膚灸的操作非化膿灸則因操作方便,無痛苦,易於為大眾所接受。操作時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比麥粒稍大也可以)的圓錐形艾炷,然後把它直立旋轉於穴位之上,再用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知痛即去掉或按滅,換炷再灸。每穴一般灸3~7壯,局部發紅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膿,不需處理。如果施灸過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施灸,可在原處再灸,用這種方法比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此法適用於一切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等。

什麼是間接灸?

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位隔開施灸,這樣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另外還可以借間隔物之藥力和灸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常用的有隔薑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隔鹽灸,操作起來都相對比較簡單,注意在施灸時需悉心照料,防止燙傷和室內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