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徹底的“月光族”,也不做忠貞的“酷摳族”
衣服是租來的,吃的是超市裏試吃的促銷食品,洗澡去公共廁所,要出門蹭兩站公交車後下來步行……這是香港電影《慳錢家族》裏描繪的場景。電影的手法固然誇張,但也絕非完全脫離現實。近來相對於“月光族”,在社會上不少白領中間出現了一批省著錢過日子,一分錢掰兩半花的“酷摳族”。
“酷摳族”是指當下一種以摳門為主要消費觀念的都市生活人群。“酷摳族”的理念是“節約光榮,浪費可恥”。而酷摳族其實也未必貧窮,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學曆、不菲的收入,隻是他們習慣用一種極度節儉的方式來應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費,以達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劉剛是哈爾濱市一家知名企業的管理人員,他於2004年從大學畢業,如願以償地進入了目前的單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並一路直升,27歲就做了公司的中層,現在月收入近萬元。
但目前劉剛還是住在他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旁邊的出租屋裏,跟三個考研的學生一起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每個臥室放兩張床,四個人每月分攤200元。室友們對他印象最深的,並非是他多麼年輕有為,而是他每天要把暖水瓶放到水管下,費半天工夫把水龍頭擰到最小,保持水表不轉,然後滴滿自己的水壺。
“他平時總提醒我省水省電。快考試了,我們晚上在屋裏看書複習,他下班回來說開40瓦的燈泡費電,非要讓我們開5瓦的台燈。”和他同室而住的室友因為視力下降而抱怨不已,“有時都半夜一兩點,他看到樓道裏的燈還亮著,就會爬起來關了燈再回來睡,說是怕公攤的電費多。像他這麼怪的人我還是頭次見到,真不知道有誰願意和他交朋友!”室友不無抱怨地說。
進入2011年,劉剛一直在看房,他把哈爾濱市的樓盤轉了幾遍,幾乎所有在售的樓盤信息他都能倒背如流,但卻一直沒有出錢購買。據他自己說,上班七年來也攢了近30萬元了,原想多存點一次付清,但是攢錢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房價攀升的速度:“我不會考慮按揭,因為不劃算,光付銀行的利息就占了近一半。如果女朋友一再要求我必須買房再結婚,那就讓她找別人去吧!”
節儉當然是好的習慣,這個毋庸置疑。但是過度的節儉卻不免讓人感到有點太求全責備了。劉剛的例子讓我們不得不想起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筆下那膾炙人口的典型守財奴形象葛朗台,想想他對親人的吝嗇,再想想他最終的下場。我們又不禁想對這種習慣敬而遠之了。
“月光族”自然是不可取的,但葛朗台似的“酷摳族”也是我們應該避免的。說到這裏,我們不如學著0.8生活學中的方法,讓我們把“酷摳”打個8折,我們完全可以將80%的錢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而把剩餘那20%用於正常消費。
我們還很年輕,應該在這個時候好好地享受一把生活,隻要是我們能夠承受的,那就應該做我們自己想做的事,花自己想花的錢。錢是可以賺的,可年輕說沒了也就沒了,以後拿著錢也享受不到現在的快樂。而且如果因為一點點錢的問題而耽誤了感情,那就更加讓人扼腕歎息、得不償失了。
不做徹底的“月光族”,卻也不能做極端的“酷摳族”,生活是自己的,快樂需要靠自己把握。生活的態度就應該有原則,把錢花到點子上,不放縱自己,但也不能委屈自己,這樣才是最自然、最快樂、最健康的消費觀念。
螞蟻族:享受生活不一定非要等到退休後
在當今社會,在懂得如何理財的中年人中逐漸出現了一批“螞蟻族”,這些人大多都是偏退休族的人群,這些“螞蟻族”的人每天非常努力工作,像螞蟻一樣勤勞,為的就是把賺下來的財富留存到退休後慢慢享用。
這種“螞蟻族”的精神非常適合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先苦後甜的觀念,但是人一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確定,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的生活,我們辛辛苦苦地積攢,以為未來的幸福在向我們招手,但誰知道我們能否真的得到我們計劃中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