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的進步,李小花是看在眼裏的。如果他按照這個趨勢成長,那麼未來在醫學上的前途將是無法限量的。
由於季明的加入,李小花救治的災民轄區內大部分人都受到了救治。
災民們都非常感動。因為他們的親人在災難中身亡,心情普遍低落對於生活沒有一點向往了,這個時候是李小花他們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生離死別,對於李小花他們太過遙遠。雖然李小花一路走來遇到很多事,但是最後的結果都是好的。
木氏藥館一邊義診一邊教徒弟治病這一做法,讓其他藥館耳目一新,紛紛效仿。
但是他們哪能想到,就是因為效仿木氏藥館而鑄成了大錯。
別人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自我,思想、談吐、境界等等都不一樣。
就像去災區給人治病一樣,有些大夫看李小花她們木氏藥館速度快效率高,就從眾去效仿,結果越來越慢。東城藥學名家孫家,因為自家後輩天資愚鈍導致沒有完成救治的指標被朝廷給砍了腦袋。
這個消息並沒有讓其他藥館知難而退,他們自認為自己自命不凡,並不會像孫家那樣的欺名盜世之徒落得一樣的下場。
都說上天不公平,為什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能富貴,而有的人誕生後苦難多災。
他們盯著富貴二字,卻不去想富貴從何而來?他們隻會評判這隻是運氣而已。
木氏藥館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李小花的藥學功底,救治效率高也離不開季明的天資聰慧。
可是其他藥館就是覺得自己上也行的觀念,硬著頭皮頂上去。
這天,災區裏鬧得沸沸揚揚。
一位十幾歲的豆蔻少女,就因為傷口感染,被一藥館庸醫活活治療死了。
本來這次災害,讓幸存者性情暴躁,發生了這種事情讓他們更加爆炸。
紛紛聯名上書,要求朝廷給他們一個說法,嚴懲庸醫。
不久後,這個消息便傳到小皇帝耳朵裏。
小皇帝非常生氣,叫來了李岩之劉瑾和蔣捷三人。
“庸醫治死災民的事,你們可知?”
劉瑾回道:“知道,但是南方地區受災,死了百八十萬人,區區一人何足掛齒。”
小皇帝氣得拍了一下桌子:“你堂堂丞相,卻說這種話。黎民百姓都是我們的子民,我們不管誰來管啊。”
蔣捷進言到:“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人死去,皇上不必多慮。生或死,天早有定數,就算我們來管也管不過來啊。”
小皇帝陷入沉思,他年齡小很多東西看得不是非常透徹。
李岩之反駁到:“二位大人,你們這樣想是不好的。雖然你們都說的有道理,可是這件事情已經捅到京城來,如果我們坐裏不管的話,天下人如何看待我們,又將如何信賴與我們?所以,我們必須得做個表麵,來搪塞他們。不然遲早會有晾成大錯,失信與黎民百姓。”
劉瑾和蔣捷點了點頭,認同了李岩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