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會這樣自勉:“我一定要成為某方麵的專家”,“我一定要在一個領域內做出最大的成就”……但是很多時候,這些不切實際的理想與追求隻會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會羈絆我們的腳步。
人生苦短,韶華易逝。執著於一個目標、一個信念那是大勇,但是如果目標不合適,或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還不如及早變通,隻有通過變通才能夠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明明知道這扇門打不開,就不必為這扇門而苦惱了,為何不放下自己的那份執著尋找另一個出口呢?
從逆境中發掘生命的樂趣
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往往會有不如意的時候,要想在不如意的環境中獲得平靜和快樂,關鍵在於你如何去麵對逆境和不順。當人力所不能改變的時候,與其忍受煎熬,怨天尤人,不如麵對現實,隨遇而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從既有的條件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智慧去發掘生命中的樂趣,從容地從不如意的環境中去發掘新的前進道路,才能夠迎來柳暗花明的前景。
一位老禪師,身邊有一群虔誠的弟子。有一天,禪師讓他們每個人到北山上去砍些柴回來,弟子們便都隨即答應。
然而,當弟子們急急忙忙地往北山走的時候,突然洪水飛瀉而下,阻止了通往北山的路。
弟子們個個都抱怨不止地回來了,有的說,禪師明知我們過不去河,還要讓我們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有的說,過不去河,砍不到柴,這下又該遭師傅罵了……隻有一位小和尚坦然麵對。見到師傅之後,就從懷裏掏出一個蘋果給師傅,並說道:“過不了河,砍不了柴,我隻見路邊有一棵蘋果樹,就順手摘了一個蘋果回來。”
後來,這位小和尚就成了禪師的衣缽傳人。
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去的河。遇見過不去的河掉頭而回,是一種大智慧。然而,有大智慧的人,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過不去河,就摘下一個“蘋果”而歸。擁有這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能實現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大文學家蘇東坡一生都不停地在逆境中顛簸,他曾經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說,要想心情愉快,隻需要看到鬆柏與明月就行了。何處無明月,何處無鬆柏。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在逆境中抱怨不停,隻是因為沒有他那般的閑情與心情罷了。如果你能夠做到隨遇而安,不管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能夠及時地挖掘到隱藏在身邊的趣聞樂事,甚至於去尋找蒼穹中的閃耀星星,這樣,環境沒有任何改變,隻是心境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如果當下,你也處於不如意的環境中,那就學著“隨遇而安”,好好地擁抱此刻,享受生命每一分和每一秒的快樂與寧靜。
生命有限,應該善加利用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生活與自己所預期的不相符。當我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認為人生不是它“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就無法快樂起來。所以,我們經常會聽人說:“要怎樣怎樣,我才會快樂起來。”然而,人生並沒有那麼完美,生活有自己的邏輯,並不會依照我們的想法進行。我們因此而產生的憤怒、沮喪,實則是一種自欺。
境由心生,快樂完全依靠自己決定。很多人奮鬥和努力一生,好像專門為了生命能抵達一個叫做“快樂”的工作站。他們認為,等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變成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的時候,到時候,就可以喘一口氣,對自己說:“從此終於可以快樂起來了!”為此,他們一生都在不停地忙碌、追逐,到臨終的那一天,也沒有感受到絲毫的快樂。他們的一生,都可以用“隻要怎樣怎樣,就會快樂”做一個總結。
其實,快樂隨時隨地都由自己決定,隻需每天提醒自己:人生有限,應該在此刻就讓自己快樂起來,不要白白地虛擲現在,總是空想自己有個美好的未來。
下麵這段文字是一位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老人寫的,很值得一讀。
“如果我能夠重新活一次,我會嚐試去犯更多的錯誤。我會多多休息,隨欲而安,我處事不會像現在那麼的精明。其實,世間值得去斤斤計較的事情少得可憐。我會更加地瘋癲一些,也不會那麼地講究衛生。要知道,我就是那種一天又一天,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過得小心謹慎、清醒合理的人。我也未曾放縱過自己,如果一切能重新來過,我就要享受更多那樣的時刻,每一刻鍾,每一分鍾,第一秒鍾。
“如果一切能夠重新來過,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戶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幾次旋轉木馬,多看幾次日出,與更多的兒童玩耍,隻要人生能夠重新來過。但是,要知道,不能了,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