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講到,秦始皇的快速駕崩讓所有秦國高層官僚始料未及,宦官趙高私自扣下了嬴政的遺囑遲遲不肯發出這隻是一方麵,更過分的是,連秦始皇去世的消息都被封鎖了。
封鎖消息的人是不是趙高呢?答案應該說是否定的。因為趙高憑借此時的職位是沒有權力決定此消息是封鎖還是公開,而第一時間提出封鎖皇帝駕崩消息的人是時任秦國左丞相、隨秦始皇一同出行的李斯。
恐怕當時的李斯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可怕的、殘酷的、連他自己也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職場廝殺開始上演了。
當初李斯為什麼決定封鎖消息呢?
據司馬光的說法,當時皇帝嬴政死在首都之外,李斯作為當朝首輔,擔心一旦走漏風聲,各位皇子會上演奪位大戰,況且秦國的建立,是基於武力兼並天下諸國來實現的,各地一直不缺夢想著搞複辟的遺老遺少,嬴
政駕崩的消息一旦散播出去,各地造反勢力就會第一時間吹響推翻秦國統治的號角,到時候整個大秦帝國就會陷入一片內亂之中。
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現混亂,李斯自己也將前途未卜,要知道自己這個左丞相的位置可是來之不易,他豈能允許自己白白葬送掉多年苦心謀劃來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呢?
最要命的是,秦始皇的遺囑並沒有在他李斯的手裏,而是在趙高那個老太監手中,李斯雖然職位很高,但是此時誰拿著前任老大的遺囑,誰就等於擁有了指定皇帝接班人的權力,誰就擁有了改變秦國未來的巨大能量。
所以李斯此時需要先封鎖消息,把嬴政的屍體運送回首都鹹陽,同時給自己爭取時間來觀察各位皇子、掌握著軍隊的將軍、拿著遺囑的趙高各自的動向,然後再做下一步打算。
此時趙高絕口不提遺囑之事,但是他對李斯提出的秘不發喪的建議第一時間表示了支持。
趙高此時也需要給自己爭取一點時間,來好好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走。當然不論做什麼,他都不會考慮國家利益,他想的就是如何利用好眼前這個特殊的機會,一步登天,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最後李斯和趙高一致決定,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一個能夠調節冷暖的車子當中,以減緩屍體的腐爛,裝作秦始皇還活著,照往常一樣繼續前進,方向為首都鹹陽。
中途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依照往常的慣例給秦始皇上呈餐飯,百官奏報事務也與過去一樣,但是隻允許提交文字版,不能語音和視頻,趙高派宦官從車中裝作秦始皇,接受並批奏文件。
就這樣,大家一路掩飾著裝模作樣地向鹹陽進發。
到現在為止,算是李斯在本文中的正式出場。
話說李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我們不妨通過他做過的一些事情來看看他為人處世的原則,更要看一下他的職場智慧到底如何。
李斯和呂不韋一樣,放到現在來說,屬於河南老鄉。李斯作為秦國的左丞相,是可以被我們叫作“政治家”的,據有關資料記載,李斯的書法
寫得也不錯,所以也有資料稱其為“書法家”。
李斯早年師從荀子學習一些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同門師兄弟叫韓非子,兩個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比較有意思的是,荀子屬於儒家,而他的兩個弟子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正是因為他的兩個弟子太有名氣了,以至於後來人們對荀子到底是法家還是儒家都有了爭議。
李斯從荀子那裏畢業之後,碰到了河南老鄉呂不韋。呂不韋覺得李斯有一定的才華,便把他收入到自己的門下當門客,希望李斯能夠為自己貢獻才華,而李斯也領著呂不韋的工資,做著一個門客應該做的事情,畢竟這是一份正式的工作。
此時的李斯內心充滿了對成功的渴望,一個小小門客的身份是不能夠滿足他的野心的。
成就大事的人總是這樣,時時刻刻都在想著怎麼樣能夠出人頭地,時時刻刻都在用發綠的眼神尋找著自己能夠崛起的機遇。
一直到了公元前237年,秦國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前麵的章節講到過,呂不韋被新登基不久的嬴政罷免了相國的職位,並被要求離開首都,回他的封地河南洛陽。
第二件大事,秦國的王族大臣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上書建議秦王嬴政起用秦國本土的謀士,排擠其餘諸侯國來秦國謀官職的人,而秦王嬴政偏偏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下令全國大搜捕,驅逐外來人口。
這兩件事情都跟李斯有關係。
首先,李斯作為呂不韋的門客,自己的老大政治上要倒台,被驅逐出首都了,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辦,這是不得不麵對和思考的問題。
其次,李斯是楚國人,算是楚國來秦國謀求一官半職的外來人口,秦王的驅逐令下達之後,他當然也在被清理的範圍之內。
危機對大部分人是危險的事情,對一小部分高人而言就是機遇——李斯決定在這次危機重重之中殺出一條給自己創造機遇的血路!
李斯決定出一個險招兒——直接給秦王寫親筆信,試圖用自己的文筆來徹底打動秦王嬴政,並期望能夠實現從呂不韋的門下食客到秦王親信的
華麗轉身。
讀到這裏,大家也就明白了:李斯能否成功,取決於他這封信是怎麼寫的。我們就借著司馬光先生摘抄的片段,來看看李斯同誌當時的文筆如何。
李斯在上書秦王的信中說道:“從前秦穆公招納賢才,從秦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招聘到了叫由餘的人才,從秦國東部的宛城物色到了著名政治家百裏奚,在宋國親自迎接了賢明之士蹇叔,在晉國尋求到一等人才丕豹和公孫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秦國才能夠得以兼並二十多個諸侯國而稱霸。秦孝公時大膽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各國都服從秦國,為今日天下大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迎來了現如今的國勢強盛。秦惠王采納外來人員張儀的策略,一舉擊潰了六國的合縱聯盟,使它們分別為秦國效力。
秦昭王得到範雎的輔佐,加強了王室的權力,遏製了貴族的勢力。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外來人才而建功立業的。請大王捫心自問,這些外來的人才有什麼地方辜負了秦國?美色、音樂、寶珠、美玉都不產在秦國,可大王您搜集了很多來使用,您對人的選擇卻采用了截然相反的標準,不管是不是有才華,不論是非曲直,隻要不是秦國戶口就一概不用,凡是外來人口就一律驅逐,如果這樣,大王您就是個隻看重美色、音樂、寶珠、美玉,而輕視人才的君王!我聽說泰山不嫌棄細小的泥土,所以能夠成就它的巍峨;河海不挑選細流,所以能夠成就它的深廣;聖賢的君王不隨便拋棄投奔他的民眾,所以才能展示他的恩德無量。這就是三皇五帝所以能無敵於天下的原因!現在您拋棄那些非秦國籍的人才,逼著他們去幫助秦國的敵國,辭退那些外來的賓客,逼他們去為別的國家效力,這無異於把武器借給侵略者,把糧食送給強盜!”
嬴政看了李斯寫的這封信,被深深地打動了。隨即下令召他入朝覲見,並撤銷了驅逐令。
此時的李斯已經走出去很遠了,接到了秦王的召令後又興奮、又驚恐,即刻隨著嬴政的使臣回鹹陽覲見秦王嬴政。
嬴政被李斯的才學所打動,親自接見了他,並同他就下一步的治國韜略進行了深入溝通。
李斯對秦國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方向:
第一,秦國要從戰略高度上重視對各國國君的遊說,經常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帶著金銀珠寶去給各國國君送禮,保持良好的國君之間的對話風氣。
第二,對各國有名望、有勢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錢賄賂的,便出重金去收買和結交,凡是給臉不要臉、不接受賄賂的,便派刺客暗殺掉,絕不留給他們為敵對國家效力的機會。
第三,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去挑撥各國國君與大臣之間的關係,離間他們的感情,待挑撥離間成功之後,派出作戰能力比較強的良將率兵攻打這個國家,就可以一舉拿下這個內訌的國家。
秦王嬴政後來基本上按照李斯的這個戰略思想,在幾年之內,兼並了天下各個國家,一舉統一了天下。
而李斯的職位也由一個呂不韋門下的普通門客逐漸一步一步晉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秦帝國的丞相——他不但取得了昔日老大呂不韋都不能保住的位置,還達到了呂不韋所不能企及的高度。
不過有一點倒是值得一提,不久就要被逼自殺謝罪的呂不韋看到李斯對自己的取而代之後,內心裏麵又是一番何等的滋味呢?
這就是李斯的起步。
大家在看到李斯這一段經曆之後,都會佩服他具有善於把握機會的能力,我也非常讚同大家的普遍看法。
但是,如果我們要捫心自問一下,李斯快速崛起的過程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是什麼,答案如果還是“學習他善於把握機會”的話,那就真的浪費了李斯這個富有價值的案例。
其實李斯把握住機會,以一封信打動嬴政進而獲得重用,這隻是表麵過程,其更重要的本質在於:李斯本身肚子裏麵是有大量有價值的存貨的!
大家看一下李斯的那封信,就是放到現在一般的高級知識分子手中,也未必能寫得那麼文采和道理兼具。
大家再看一下李斯給秦王嬴政製定的統一天下的戰略思想,既指明了
下一步“革命進展”的方向,又提供了具備可行性的操作方式,沒有任何“要仁愛”、“要愛民”等水分十足的空洞口號,絲毫不拒絕手段甚至詭計,從道德層麵上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否定,但是從可執行性上我們絕對不能輕視。
從李斯給秦王嬴政製定的三條策略來看,他本質上根本不是儒家學派,而是赤裸裸的講究實用和手段、不拒絕策略的法家學派。
所以我們首先要學習的是,李斯這個人真的是經過刻苦學習,肚子裏麵有能夠具備執行力的真才實學,其次才是他善於創造機遇、把握機遇的能力,外加一個不錯的文筆和口才。
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即使給你一個機會你把握住了,請問你能把得到的位置坐得穩、坐得久嗎?
我們再來看看李斯給秦王嬴政製定的三條策略。
仔細研究會發現,三條策略基本不涉及軍事問題,也不涉及如何發展本國經濟的問題,更不涉及怎麼聯合一部分國家打擊另一部分國家的問題,而是完全從貪婪、聽信挑撥離間等一係列人性本能的陰暗麵下手來解決國際政治難題,這就和一般的政治家不太一樣了。
較有名的,比如諸葛亮同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出場就搞了一個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提出了劉備要稱霸一方的戰略部署,基本上是以地圖為藍本,進行的戰略規劃。
反過來看李斯,他完全講述的是一些技法,通過技法打破別人的“合縱”戰略,逐個拉攏敵對國家,拉一派打一派,實現各個擊破。
筆者認為,與諸葛亮比,李斯的這一套更加的務實。
總之,通過這三條策略,可以看出李斯對人性的把握之深刻,這也是法家學派的突出特點。
李斯不拒絕以物質作為攻克人性的必要手段,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錢很重要,但是錢不是最本質的重要因素——最本質的重要因素是人心。
簡言之,現實職場甚至現實生活中,抓人心最重要,盡管有了金錢能夠使很多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容易,但是金錢絕非攻克人心甚至人性的根本。
隻是說教過於抽象,不便於各位讀者理解,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例如,一個男人要追求一個他看上了的女孩。如果這個男人能夠每天開著路虎在女孩下班的時候按時等著接送,每周999朵玫瑰,每半個月一盒法國巧克力,每一個月一個LV、香奈兒的包,時不時一起去趟法國搞個旅遊,偶爾帶她到自己的私人遊艇出趟海,吃個新鮮的海鮮,搞個海上私人小party(聚會),估計一般的女孩都招架不住這種浪漫的攻勢。
但是,話又說回來,沒有錢的男人就得不到異性的愛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人,沒有什麼光鮮的職業,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其實就是個小流氓、小地痞,但是一樣有女孩子對他愛得死去活來。
這幾年經常看到新聞上說,某西方國家的公主找了一個平民老公做女婿之類,這就說明男人對女人追求的過程中,錢絕非根本,沒錢也可以俘獲女人的心。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錢隻是手段,人心才是目的。
有了錢,可以多一個手段,但是錢絕非唯一的手段。
有句俗話“男不壞,女不愛”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比如上麵提到的小痞子、小混混式的男生,他們身上散發著一種年輕女孩兒難以抗拒的壞勁兒,跟這種男人在一起,總感覺是一種刺激,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步會給你一個什麼樣的壞壞的驚喜。尤其是當這類人追求女孩的時候,非常的直白,不顧及臉麵,真的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我愛你”,更敢在女孩的朋友、同學都在場時下跪求愛,隻要你不答應,他就風雨無阻地粘著你,處處嗬護你、花言巧語哄著你,慢慢地,女孩就發現他已成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於是得出結論:愛上他了。
這種男人能夠給予異性的絕非通常情況下斯文型、傲嬌型男性所能夠給予的,他們更能夠滿足女性(通常是年輕女性)對刺激、另類、浪漫、神秘的渴望。
愛上這種男人的女性,明知道他沒有錢,跟著他過苦日子,也要和他一起為愛走天涯,隻要對方一句話,鐵了心腸扔下父母就私奔!
此時,金錢反而顯得好可憐。
所以,要想抓住人心,就要深刻洞察人性,憑借金錢交往,是一種俘獲人心的手段,但是手段永遠不能取代目的。
李斯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僅僅隻有這些,還不是一個足夠立體和真實的李斯。我們接下來要看看李斯怎麼對待同一個師門的師兄弟韓非的——他是否也會上演龐涓對待孫臏的一幕呢?
我們先來看看李斯的這位同門師兄弟韓非是何許人也。
韓非是戰國時代的韓國人,其祖籍相當於現在的河南,所以李斯、韓非和呂不韋他們都是河南老鄉。
韓非的身份又跟另外兩位有很大的不同,他是韓王室的幾個公子之一,屬於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
韓非其人如同他的名字一樣,他是一個非同於尋常官二代公子哥的人,他有著非常崇高的理想,並能夠嚴格自律去為理想而付出,具體表現在:作為一個年輕的富二代,從不喜歡玩美女、開豪車、泡夜店、逛歐洲,而是主動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荀子學習治理國家的帝王之術。
或許是因為天妒英才吧,韓非從小就口吃,這為韓非的學習增加了不少的壓力。但是口吃最多影響一個人的表達,卻不能掩蓋韓非超一流的文筆,他的文章屢次被老師荀子拿出來當作範文閱讀並加以表揚,連同門師兄李斯都多次公開表示自歎不如。
李斯和韓非畢業之後,各自去了不同的國家效力。
前麵講到,李斯去投奔了自己的老鄉呂不韋。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夠找到一個欣賞自己的老鄉來投靠,並且還能安排一份事業單位的工作,這自然是很不錯的。
而韓非作為韓國的公子,責無旁貸地選擇了回自己的國家效力——其實他這既是為了“國”,也是為了自己的“家”,畢竟他是韓國的公子嘛!
目前為止,韓非和李斯的關係,並沒有像當年龐涓和孫臏的關係一樣:孫臏和龐涓一同來到了一個國家並效力於一個國君。
當時韓國國君因為在對秦國的戰爭中打了敗仗,所以不得不割地賠
款。當然,隻是送上土地還是不能夠滿足秦國胃口的,韓國還獻上了國君的大印,請求秦國答應自己作為其附屬國的要求,這可是以國君為首的赤裸裸的賣國行為。
這時剛剛畢業的韓非回到國內後,正好就趕上了這個節骨眼兒。韓國國君一看韓非學成歸來,便對韓非說:“韓非啊,你不是一直想學成之後回國大有作為嗎?現在你為國家效力的機會到了。這不,眼前就有一個活由你來幹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