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決定成敗
魯迅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說同樣的東西,在中國人手中和在外國人手中的用處截然不同。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是隻知道用來做鞭炮驅鬼,而外國人則用來做火槍;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隻用來看風水,而外國人則用來航海探險;外國人把鴉片當做藥品,而中國人卻用來當飯吃。
魯迅的這番話是尖銳而又深刻的。為什麼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對待同樣的事物時,采取的卻是不同的態度?
因為他們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思路不一樣。
思路不同,所以對待同樣的事物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很多時候,因為思路的不同,就決定了人生道路與生活狀態的不同。在麵對同一機遇的時候,不同的人也會作出不同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有人辭官歸故裏,有人漏夜趕科場”。
為什麼在麵對相同的境遇時,有的人能夠成功,有的人一敗塗地?為什麼資質、出身相近的人,有的能夠脫穎而出,有人終生默默無聞?
差距究竟在哪裏?
差距,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許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都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思維決定成敗。
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
可以想想,為什麼從蘋果落地的現象中,隻有牛頓能夠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吊燈遇到風就會產生搖擺,為什麼隻有伽利略從中體悟出了單擺的原則?就因為牛頓和伽利略的思維方式與其他人不同,所以他們才能站在時代的最前列。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中國人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群體。他們保守而不失溫和,堅韌而不失善良,精明而不失敦厚。
但是,他們的思維存在很大的問題。長久以來積澱的傳統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國人的人生態度與行為準則,甚至扼殺了與這種思維傳統存在差異的、具有開拓性與創新性的思維方式。
這種傳統思維,不妨借用柏楊先生所說的“醬缸文化”來形容。
為什麼會有“醬缸文化”?那是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決定的。
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自然會造就墨守成規的小農意識;以血緣、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同樣會孕育出以家族為本位、並將家族本位觀念推而廣之的社會觀念;傳統社會中不可預見的天災與人禍,也催生了杞人憂天的意識與悲觀思維;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更是助長了守舊思維與保守主義。
一切都是在傳統社會中日漸形成的,並且在傳統社會中,對人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現代社會的各種因素投射到傳統的中國時,我們發現,守舊思維、悲觀思維、常規主義思維,竟是我們民族思維的主要特征,而且積重難返了。
一切都太晚了嗎?
不!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並非一無是處,同樣,也並非沒有出路。改變國人的思維習慣與思維方式,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時間已經非常緊迫。
在挑戰中保鮮你的思維方式
既然傳統的生活狀態和思維方式有很多陳舊、保守的不良影響,那麼,如何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清除它帶給我們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