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30年來,由於思想的解放和市場機製的逐步形成,我國的創造學者大步邁出了對創造學研究與實踐的步伐。

目前,我國創造學研究在出版著作、論文、完成課題、實踐應用等方麵均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他們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造詣;在學術交流中,從請進來到每年兩次以上派出代表參加國際創造學交流活動,也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應。

早在1988年10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國際發明者聯合會(IFJA)在我國北京舉行的“創造力與促進發明活動”國際討論會上,中方就有5名代表在大會上宣讀論文;2004年6月,在美國布法羅由創造教育基金會召開的50周年國際會議上,中方有5篇論文參與交流並獲由約翰·奧斯本、帕內斯兩位主席頒發的論文證書。我國創造學者所獲成就得到了國際創造學者、學會、基金會的讚揚與支持。

但是,過去的30年,對我國創造學學科的研究與實踐來說,僅僅是一個起步,要達到在綜合學科中研究與運用還需作更大的努力。

因此,我們的後人應繼承前人在創造學科發展中的成果,理解萬事開頭難的微言大義,繼續為我國創造學科的發展奉獻力量,使創造學在服務國家及民生中做出新貢獻。

這也是編寫此書的原因和動力之一。

此書作為我們30年來創造理論與實踐的總結。

作為一個致力於中國創造學的研究和推廣者,

謹以此書

紀念創造學在中國走過的30年曆程。

謹以此書

獻給亞洲創造學會首屆年會。

謹以此書

獻給不謀私利,勇於奉獻,科學發展創造學科的中國創造學者。

並在此,向為本書作序的劉傑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的何光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

同時,向為本書提供有關資料的創造學者表示感謝。

因學養的關係,差錯難免,敬請讀者諒解並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