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今年是創造學在我國研究與實踐30年,也是中國創造學會成立15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的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學發展和群眾性創造發明、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活動,實施了知識產權製度和科技進步獎。為此,先後製訂和推出了眾多的扶持政策和相關製度,有力地推進了全國人民的創造、創新熱情,從而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先進、模範人物。

曾在人類曆史上創造出無數發明奇跡的泱泱中華,在其上下五千年的發展軌跡中,從來不乏創造、創新與發明。然而,在回顧總結曆史經驗時,令人深省的是,為什麼自宋代後期起,我國的科技水平逐步後退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政治架構對創造的推崇與支持。

創造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在發現、發明、創造、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規律性及其應用的新興學科,通過對發明創造者的思維、技法進行總結,達到指導實踐的目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的創造學者嚐試在一批企事業單位和學校中開展對創造學的研究與實踐;並從1986年起,開始在部分省、市成立了創造學會與創造工程研究所,參加的企事業單位達15000餘家,其中,國家重要研究院所達15個(中國原子能研究所還成立了創造學分會),此外,還有一大批學校開展了對創造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1994年,袁張度發起組建了一個社會團體——中國創造學會,這件事我是積極支持的,也給予了必要的幫助。

中國創造學會成立後,在中國科協、原國家科委、國家民政部的支持下,還先後成立了創造教育專業委員會、企業創新專業委員會,為中國創造學會插上了騰飛的雙翼,使之更貼近社會、貼近經濟,更富有創造力。

2008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協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幹意見》,在全國範圍內再次掀起了研究與實踐創新方法的高潮。目前,廣大科技人員、企業家正在研究和探討創新方法的內涵、特征及應用,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袁張度通過幾十年創造學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獨樹一幟、符合中國國情的創造學觀點和理論體係,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創造學與創新方法》,填補了中國創造學與創新方法在係統理論闡述上的空白,是中國創造學界值得慶賀的一件喜事。

該書不僅可以作為創造學與創新方法的培訓教材,對於我國廣大創造學者和有誌於創造學研究的有識人士來說,該書的基本理論、內容、觀點、思維方法也是值得借鑒與研究的。

據悉,該書的部分內容曾在一些中外企業、大專院校、街道社區中作過報告和研討,反響良好。希望創造學者們能夠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使我國的創造學更為豐富、完善,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繁榮。

是為序。

劉傑劉傑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曾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宛平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農委書記,晉察冀三地委書記,察哈爾省委副書記、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兼開封市委副書記,中共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地質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中共河南省委常務書記,河南省省長,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書記。中顧委委員。中國創造學會終身名譽會長。

2009年7月1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