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後記(1 / 1)

我對文學的熱愛,源於讀中學的時期。那時的語文教材分成《文學》和《漢語》,文學課本中所選編的大多是經典的詩歌、精美的散文和名著小說片段,幾乎篇篇都是精品,加上語文老師又教得好,講得生動,因此無形中使我對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每逢上語文課總有一種非常愜意的感覺,從而對文學寫作也情有獨鍾。

然而,升大學時並沒有報考文科,“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當時學生中最響亮的口號,也成為那個時期學生奮鬥的目標。為了日後的就業和前途著想,我便報考了理工科。大學五年,功課多,課程緊,滿腦子裏裝的是原理、定理、公式、數據,這些邏輯性抽象思維的東西,實在與文學所需的形象思維大相徑庭。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時,正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紅色政治風暴席卷全中國,知識分子成了需要改造的“臭老九”,被打入另冊,一個個擔心受怕,整天人心惶惶,哪裏還有什麼心思寫文章,哪個還敢去寫說真話的文章!

十年“文革”結束,我才一心一意地從事技術方麵的工作,搞工程設計和施工,由於工作事務繁忙,很難靜下心來,雖有時也寫點小文章在報刊偶爾發表,但一直未能正而八經的進行寫作,這種業餘愛好也隻好埋藏在心裏。

退休之後,這才有了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文學寫作,這才重新拿起筆來,恰巧又遇上全新的網絡文學興起,新穎的平台為寫作和交流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尤其對於業餘寫作者來說更是如此。於是,便帶著一股熱情,趕時髦似的加入其中。自然,有時也向報刊投投稿。

涉筆幾年後,陸續發表了百餘篇文章,如此以來,便想到將這些文章選擇一部分結集出版。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想感恩,感激人世間給予自己的恩。

有人說,常懷感恩之心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修養,是一種做人的境界。

的確,人活在世上是應該感恩的。一個人從出生、成長、奮鬥,到成家立業,直至告別人世,須臾都離不開身邊的人。

飲水思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永遠應該感激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因此,在本人集子中記敘了我父母親的養育、教誨之恩,這些恩情都點點滴滴地銘刻在心,時常讓我想起,一輩子也忘不了。書中還寫了曾經關心、幫助過我,對我有影響的人……隨著歲月的流逝,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都逐漸淡忘了,但,對於他們,我是難以忘卻的。

這些年來,我所寫的大多以散文為主,散文是一種主觀色彩非常濃的文體,它的真實性和親近感更為強烈。巴金就曾說過,“我的任何散文裏都有我自己。”

在我的寫作中,我一直堅持以忠誠的態度與良知,將自己真實的思想與情感去麵對讀者,不溢美,不掩疵,不摻假,不矯情,不粉飾,也不虛情假意地故作姿態,更不會無病呻吟地沒話找話說,而是以自己的心智,出自衷腸地有什麼說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把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外部世界的體驗和感悟,盡自己的所能,幾乎毫無顧忌地寫出來。幸而,如今的社會能有這麼好的寬鬆環境。

最近,我將這些年來所寫的文章重新加以整理,並認真聽取各方麵的意見,作了一些小的修改,選取了一部分彙編成集。

這本選集子裏的每一篇文章,不管是寫人物、寫生活、寫遊記,還是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皆是自己用心寫的,說是心血凝成的,大概也不為過。雖然有句老話說得好,“孩子自己的乖”,但這隻是一種自我標榜,一種自我欣賞,一種自我安慰,雖然可以從心理上給自己增加些信心,卻不能以此作為孩子長得美、醜的標準,更不能作為偏愛孩子,遮掩孩子缺點的理由。況且,孩子總是要抱出來讓人看的,文章也要給人看。魯迅先生說過,“創作雖說書寫自己的心,但總願意有人看。”自然,我也希望這本文集有人看,有人欣賞,有人指正。由於本人並非專業作家,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實在有限,作品中必定存在著許多的不足,錯漏之處也難免,衷心希望各位專家和廣大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不管是肯定,還是批評,皆是給我最好的饋贈。

在這裏,我由衷地感謝冰靜老師,他不僅在繁忙的工作中為此文集撰寫序言,還在寫作方麵給予我很多幫助和鼓勵。文集出版前,我的親人以及眾多網友也所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特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魏清

201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