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沈長慧
沈長慧1916年出生於漢口,1941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護理係,1948年被保送去美國進修護理專業。1949年返回北京。
沈長慧畢業後一直在護理崗位上勤奮工作,1961年到北京安定醫院任護理部主任,首批被評為主任護師。具有豐富的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臨床護理工作的經驗。多年來,她十分重視在實踐中培養護理人才,除在臨床上傳授護理管理經驗、指導專業技術人員外,還獨立和組織護理人員撰寫論文,例如“精神疾病護理”、“中華護理全書”、“精神科護理論理”等。她翻譯的美國“基礎護理”一書,於198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他精通英語,除承擔接待國外護理參觀團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等任務外,還積極參加中日友好醫院舉辦的出國護士英語加強班的講課,用英語講授精神病護理學120學時,受到廣泛好評。
沈長慧熱心社會工作,曾擔任中華護理學會精神病護理專業委員會顧問,《中華護理雜誌》編委等職。是北京市政協一~六屆委員。
94.林傳驤
林傳驤(1918~),男,漢族,湖北省鄂城縣人,內科心血管病學家,1943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1953年5月參加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委員會第四、五屆委員。1991年6月被接納為中共黨員。大學畢業後,曾先後在重慶中央醫院、天津中央醫院、廣州中央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任職。1950年到北京大學醫學院任內科講師兼附屬醫院內科主治醫師。1952年11月聘為副教授。1956年任北京醫學院醫療係基礎內科教研組副主任、主任、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1978年起,先後任北京醫學院內科教授,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代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1984年被美國加州大學爾萬分校聘為心髒科客座教授。是中華醫學會會員及中華醫學會專科學會會員。先後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髒起搏技術工程專業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介入性心髒病學研究會顧問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學會名譽顧問,《中華內科雜誌》副主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及顧問,《心髒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顧問,《中國介入性心髒病學雜誌》顧問,《美國醫學會雜誌》中文版副主編以及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委員等職。長期從事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50年代開始專攻心血管內科,為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曾主講基礎內科全部課程並參加指導課堂實習,講授內科學心血管病各章節。50年代初受衛生部委托,曾兩次舉辦心電圖學講習班,為在我國開展心電圖工作起到推動作用。50年代中期,在北醫一院內科率先創建心血管病實驗室,開展心導管檢查、心血管造影以及心血管專業其他方麵的研究工作。50年代末培養一名研究生。近年來從事於心髒功能的臨床病理生理研究及心髒電生理研究。在中華醫學會所屬專科雜誌及其他國內外專科雜誌上發表專業論文80餘篇。主持的《心髒性猝死的基礎實驗》研究成果於1989年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參加衛生部組織的全國醫藥院校試用教科書《內科學基礎》和《診斷學基礎》及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統編教材《內科學》第二版的編寫。主編的《內科學基礎實習指導》及《內科學基礎實習指導方法》兩書,為國內醫學院校所借鑒。還主編了《體檢診斷學》及《今日內科》等書。1981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已培養碩士4名,博士10名。1990年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95.黃宛
黃宛1918年生於北京,1943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後任北平中央醫院住院醫師。1947年赴美國進修。1950年回國在協和醫學院主持內科心腎病學組的臨床教學研究工作。1958年調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任內科主任。1962年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先後任一部心內科主任、三部副主任兼心內科主任,總醫院專家組成員。兼任全軍心髒內科專業組顧問、《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副總編輯、《中華醫學雜誌》外文版編委及《國外醫學》(心髒病學分冊)副總編。
黃宛到美國後,開始潛心鑽研臨床心電圖,心髒X線透視,同時參加當時新開展的心導管檢查技術等工作。半年後,他申請轉入芝加哥麥可瑞斯研究所攻讀心髒病學,並進行了腎髒的病理生理研究。他以卓越的成就連續獲得美國心髒學會的博士後研究基金。
1950年,黃宛得知新中國誕生後,克服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在協和醫學院主持內科心腎病學組的工作。在當時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他創造出一些新方法開展了多導心電圖的工作和心導管檢查,並在短短兩年中,不但在協和醫學院推廣了這兩項新技術,而且通過《中華內科雜誌》介紹到全國。同時開辦了多期心圖學習班和心導管學習班,參加學習班的同誌後來多數都成為各大醫院心血管病的骨幹。
黃宛教授1956年把心電圖學的講義加以整理,編寫了《臨床心電圖學》。第一版連續印刷9次,受到全國心電圖醫務人員的歡迎。以後又多次修訂充實再版。1965年與陳星書合作編寫了《臨床心電圖圖譜》,1979年又與王思讓重新編寫出版。此外,他還撰寫了“大動脈炎”一文,是國際上首創的新觀念。
黃宛從醫數十年,專心從事心髒內科的臨床、科研工作。隻要病情需要,他就不分晝夜地守候在危重病人床邊,細心進行救治。1962年後在解放軍總醫院工作期間,他獨創了強心利尿、氣管內加壓給氧法治療風濕性心髒病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挽救了一批患者的生命。
1983年,黃宛進入專家組後,主要精力放在培養研究生及醫療保健工作上。中央保健局1985年對其頒發榮譽證書,以獎勵他在保健工作中的貢獻。近年來他又專心攻讀心髒電生理學並指導研究生進行心髒電生理學方麵的研究及治療心律失常藥物的研究工作。
96.林啟壽
林啟壽1919年生於安徽省無為縣,1941年畢業於南京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南京藥科大學)。1948年赴美國孟他拿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科攻讀碩士研究生,兼任教學工作。研究生畢業後,任馬利蘭大學藥理科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毅然回國,從事藥物化學和植物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在齊魯大學藥學係、國立藥專、北京醫學院藥學係任教。曾任國立藥專高職科主任、北京醫學院藥化教研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通訊編委、《藥學通報》主編、北京市藥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林啟壽十分重視對祖國醫藥學的研究,提倡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整理傳統醫藥遺產,並及時向國內同行介紹各國在天然藥物研究方麵的新進展、新方法。當色層法在國外剛剛開始應用到醫藥領域時,他立即將這項新技術在國內推廣。早在50年代初期,他就在《藥學學報》上連續發表8篇文章,專門論述中藥研究中色層分離法的應用,並在1955年編寫了28萬字的《色層分離法及其在藥學上的應用》一書,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本係統論述各種色層分離法原理、操作及其藥學方麵應用的專著。為化學藥物和中草藥化學成分的分離和分析起到了促進作用。
林啟壽一生著述頗豐,1977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30萬字的《中草藥成分化學》一書,是目前國內有關中草藥化學方麵較係統和完整的一部藥學著作。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的個人獎。其他著作還有《藥物化學》、《植物生理化學》、《藥物學》、《植物藥品化學》等。此外,在北醫任教期間,還編寫了幾套天然藥物化學、植物化學和中草藥成分化學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