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知足者常樂(1 / 3)

不要總認為什麼事都應做得很出色,應明白哪些事你可穩操勝券,然後集中精力於這些事。淡泊為懷,知足常樂,不但可為自己減輕壓力,還可避免“英年早逝”的悲劇發生。

擺脫金錢壓力的束縛

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許多人受製於金錢壓力的束縛之中。就如一首歌中唱道的那樣:金錢使世界運轉。擁有它,又失去它,掙的越多,花的卻越少……避免這一領域的壓力的秘訣就是接受這個不可逃避的現象,即生活的質量取決於適當擁有金錢並妥善管理它。每個人生活的領域:人際關係、思想、休閑、身體和工作等都會受到有錢與沒錢的影響。有形和無形資產、職業、工資、投資、儲蓄、賬單、貸款、收據、所得稅以及預算都屬於財政領域。於是,人們常常為這樣的問題而煩惱:為買房子貸了一筆較大的款,欠下了一屁股債;自己的收入隻能勉強度日,最近收到了過期未付賬單的通知;在財力上沒有信心;買不起自己喜歡的東西;收入越來越少,人不敷出等等。這些金錢帶來的壓力足以摧毀許多人的自信與尊嚴,不健康的情緒和心態就這樣產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湊在一起時,議論最多的同樣是金錢,不知多少人為它困惑、迷惘、痛苦,晝思夜盼地想它,死去活來地愛它,咬牙切齒地恨它。金錢競像魔棒一樣,把人們操縱在它的股掌之上。

我國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宰相,叫季文子。季文子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從不鋪張浪費。他家的住房非常簡陋,也不多用仆人。他叮囑家人說:“不要搞浮華,講排場。飲食粗茶淡飯就可以了,衣服不髒、不破就很好。”

有一天,他有公務出門,讓他的侄兒備車。等了一會兒不見動靜,就徑直向馬廄走去。剛到馬廄門口,他就看到侄兒慌慌張張地將青草蓋在馬槽上,顯出不安的樣子。季文子納悶,問道:“你在於什麼?”

侄兒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季文子上前一看,原來馬槽裏有糧食。季文子十分生氣,說:“我已經說過,不許用糧食喂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許多窮人衣食都成問題,你竟還如此浪費!”

侄兒點點頭,說:“你說的道理我懂,我隻是怕別人嘲笑我們。”

季文子回答道:“被嘲笑又如何,簡樸生活才是美德。”

慕僚仲孫站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出入人連一件像樣的綢緞衣服都沒有。喂的馬也不給糧食,隻給草吃。你每天乘坐瘦馬破車,難道不怕別人笑話,說你太小氣了嗎?”

季文子聽了仲孫的話後,嚴肅地說:“你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你沒有懂得節儉的意義。一個有修養的人,他可以克製貪念,因為他知道節儉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個人鋪張浪費,必然貪得無厭。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上行下效,百姓齊心,這個國家必然會越來越強大。”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話,說得仲孫啞口無言。他紅著臉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後來,季文子聽說,仲孫真的想通了,一改過去鋪張浮華的缺點,重新做人了。

其實,金錢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公正的。正道獲取它,它會非常珍惜你的勞動,因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當你貪婪的手伸向它時,它會伸出蛇蠍般的舌尖狠狠地蜇你一口。知疼者驚悟;不知疼者,它的毒素會傳遍全身,讓人腐敗、墮落、消沉、犯罪,最後將人推上審判台。當你正確使用它時,它是非常恭順謙良的,它會讓你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樂融融。反之,它也能讓你暗無天日,如陷人間地獄。你的生活目的是否明確,你有了錢應該怎樣去消費或利用它去幹什麼樣的事情,決定這一切的是人,而不是錢。

為了“錢”而迷惘、苦悶、憤恨、愛戀的所有人應該看清自己,弄清楚自己生活的目的。孔方兄其實既光明磊落,又剛正不阿,它之所以給人帶來煩惱,都是人們對它認識不清造成的。

“錢”是生活的必須。善待了錢,也就善待了生活。

建立了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生活的目的才能夠明確。有了明確的生活目的,金錢所造成的壓力才會自行消散。實際上,壓力產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沒有明確自己的生活目標。在一首“凡人歌”中道得明白:“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誠如此歌,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隻能去積極適應變化的環境,沒有錢,我們會愁苦不堪,但有了錢,有了很多錢又能怎樣,壓力照樣會有,煩惱依舊還在。因此,決定我們自己命運的隻能是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做金錢的奴隸。這樣,錢所帶來的壓力也許會少得多,金錢會給我們帶來幸福,但不在錢多還是錢少。

不為名利所累

自古以來胸懷大誌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願,更是幸運之至。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

客觀地說,求名並非壞事。一個人有了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會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如果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就容易產生邪念,走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人深思。

在中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學家,在該國的數學界享有“不可戰勝者”的盛譽。他經過自己的苦心鑽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人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明,隻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並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卡爾丹諾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現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幾天後,卡爾丹諾卻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一篇關於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的論文,將成果據為已有。他的做法在相當一個時期裏欺瞞住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於天下了。今天,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學史上已經成了科學騙子的代名詞。

其實卡爾丹諾也並非無能之輩,在自己的領域裏也是很有建樹的。但,人心不足蛇吞象,欲無止境!為名利而迷住心竅,也可以使一些有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裏糊塗,使原來還很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連老百姓都不齒的肮髒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

求名並無過錯,關鍵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樣,必然要走向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與日軍在依洛吉島展開了激戰,最後美軍獲勝,把勝利的旗幟插在了島上的主峰,心情激動的陸戰隊員們,在歡呼聲中把那麵勝利的旗幟撕成碎片分給大家,以作終生的紀念。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場麵,後趕來的記者打算把它拍照下來,就找來六名戰士重新演出這一幕。其中有一個叫海斯的戰士,是一個在戰鬥中表現極為普通的人,可是由於這張照片的作用,使他在國內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的形象也開始印在郵票、香皂等上麵,家鄉也為他塑了雕像。這時他的內心充塞著矛盾:一方麵陶醉在讚揚中,一方麵又擔心真相被揭露,同時自己又總是處在一種內疚、自愧之中。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每天隻好用酒來麻醉自己。終於,在一天夜裏,他穿好軍裝,悄悄地離開了對他充滿讚譽的人世。

蘇軾有詩曰:“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名利固然使人欣羨,但如若強求不該屬於自己的,一旦受之,便如同大山壓身,垮掉豈不是早晚的事嗎?誠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過活一輩子。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該少一點欲念,多一點超脫,不要過於在意名利的得失。

居裏夫人是發現鐳的著名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天,居裏夫人的一個女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這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給孩子玩呢?”

居裏夫人笑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守著,否則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