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國土資源(一)(1 / 1)

一、資源總貌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它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隅,西部北部山地分屬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東南麵向華北平原,自古以來就有“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之稱,是族係中原地區與西北、東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北京曾是公元前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代建為陪都,此後,金、元、明、淸相繼在此建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文化使之飲譽海內外。

除豐富的社會經濟資源外,北京地區還擁有種類多樣的自然資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資源分布及其特點

土地資源:北京地區土地資源開發曆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就以種植黍、稷、粟等旱地作物而聞名;到了漢代,引永定河水灌溉農田,種植的作物進一步多樣化,以水稻、小麥、大麥、蓧麥、玉米、高粱、蕎麥等為主。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經過勞動人民長期的辛勤耕耘,尤其是建國4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土地資源開發得到了迅速提高,目前北京郊區已成為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的重要農業區。

根據利用方式的不同,本市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園地、牧草地、水域和非農業用地等五種類型。耕地4560.4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昌平、順義、平穀、朝陽、通縣、大興等平原區縣,麵積為3202平方千米,占全市總耕地麵積的22%;其餘分布在房山、門頭溝、海澱、懷柔等地的山前丘陵和低中山區。本市耕地以水澆地為主,兼有水田和旱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耕地利用結構變化很快,從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逐漸轉向蔬菜、瓜果等為城市發展服務的作物種植,以兩熟作物為主,農業技術水平較高。目前,全市45%的耕地已實現高產穩產,成為首都糧、油、菜等農副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全市有林地398107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麵積的212%,以灌木林地為主,經濟林和防護林較少。前者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區的房山、門頭溝、昌平、懷柔、密雲等區縣境內,後者主要分布在平原、低山和溝穀中。園地551.27平方千米,占全市總土地麵積的3.36%,其中果園占48%,主要分布在淺山丘陵、灘地和平原;果糧間作地占51.14%,主要分布在低山區。牧草地3917.2平方千米(約7.58萬畝)約占土地總麵積的84%,以天然草場為主,主要分布在房山、門頭溝、延慶、昌平、懷柔、密雲、平穀等區縣,也有一部分人工草地和大型畜牧場。全市水域麵積7765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麵積的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遠郊區縣,有河流、湖泊、水庫、坑塘等多種類型,尤以順義、通縣、大興、房山、朝陽為主要分布地區。非農業用地包括城區、近郊區、縣城用地及農村居民點、工礦、交通、特殊用地,全市共1793.00平方千米,約占全市土地總麵積的10.92%,是土地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