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一〕,南方之嘉木也〔二〕。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三〕。其巴山峽川〔四〕,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五〕。其樹如瓜蘆〔六〕,葉如梔子〔七〕,花如白薔薇〔八〕,實如栟櫚〔九〕,蒂如丁香〔一○〕,根如胡桃〔一一〕。瓜蘆木出廣州〔一二〕,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一三〕,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一四〕,兆至瓦礫〔一五〕,苗木上抽〔一六〕。
〔一〕茶:植物名,山茶科,多年生深根常綠植物。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之分。葉子長橢圓形,邊緣有鋸齒。秋末開花。種子棕褐色,有硬殼。嫩葉加工後即為可以飲用的茶葉。
〔二〕南方:唐貞觀元年(627)時分天下為十道,南方泛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所轄地區,基本與現今一般以秦嶺山脈—淮河以南地區為南方相一致,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唐時為南詔國)諸省市區,以及陝西、河南兩省的南部,皆為唐代的產茶區,亦是今日中國之產茶區。嘉木:美好的樹木,優良樹木。屈原《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嘉,用同“佳”,美好。陸羽稱茶為嘉木,北宋蘇軾稱茶為嘉葉,都是誇讚茶的美好。
〔三〕尺:古尺與今尺量度標準不同,唐尺有大尺和小尺之分,一般用大尺,傳世或出土的唐代大尺一般都在三十厘米左右,比今尺略短一些。數十尺:高數米乃至十多米的大茶樹。在中國西南地區(雲南、四川、貴州)發現了眾多的野生大茶樹,它們一般樹高幾米到十幾米不等,最高的達二三十米,樹齡多在一兩千年以上。雲南思茅地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千年古茶樹”樹高11.8米;雲南猛海縣南糯山鄉“南糯山茶樹王”(當地稱“千年茶樹王”,現已枯死)樹高5.45米。
〔四〕巴山:又稱大巴山,廣義的大巴山指綿延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湖北邊境山地的總稱,狹義的大巴山,在漢江支流任河穀地以東,重慶、陝西、湖北三省市邊境。峽:一指巫峽山,即重慶、湖北交界處的三峽;二指峽州,在三峽口,治所在今宜昌。故此處巴山峽川指重慶東部、湖北西部地區。
〔五〕伐:砍斫、砍削樹木及其枝條為伐。掇:拾取。
〔六〕瓜蘆:又名皋蘆,分布於中國南方的一種葉似茶葉而味苦的樹木。晉代就有南方人用皋蘆煎煮飲用。宋唐慎微《證類本草》:“瓜蘆木……一名皋蘆,而葉大似茗,味苦澀,南人煮為飲,止渴,明目,除煩,不睡,消痰,和水當茗用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雲:“皋蘆,葉狀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飲,最苦而色濁,風味比茶不及遠矣。”
〔七〕梔子:屬茜草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夏季開白花,有清香,葉對生,長橢圓形,近似茶葉。
〔八〕白薔薇:屬薔薇科,落葉灌木,枝茂多刺,高四五尺,夏初開花,花五瓣而大,花冠近似茶花。
〔九〕栟櫚:即棕櫚,屬棕櫚科。核果近球形,淡藍黑色,有白粉,近似茶籽內實而稍小。
〔一○〕蒂:花或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丁香:一屬常綠喬木,又名雞舌香,丁子香。葉子長橢圓形,花淡紅色,果實長球形。生在熱帶地區。花供藥用,種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劑。種仁由兩片形狀似雞舌的子葉抱合而成。一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圓形或腎髒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開,有香味。花冠長筒狀,果實略扁。多生在中國北方。
〔一一〕胡桃:屬核桃科,深根植物,與茶樹一樣主根向土壤深處生長,根深常達二三米以上。
〔一二〕廣州:今屬廣東。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分交州置,治廣信縣(今廣西梧州)。不久廢。永安七年複置,治番禺(今屬廣東)。統轄十郡,南朝後轄境漸縮小。隋大業三年(607)改為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複為廣州,後為嶺南道治所,天寶元年(742)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複為廣州,乾寧二年(895)改為清海軍。
〔一三〕蒲葵:屬棕櫚科,常綠喬木,葉大,大部分掌狀分裂,可做扇子,裂片長披針形,圓錐花序,生在葉腋間,花小,果實橢圓形,成熟時黑色。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一四〕下孕:植物根係在土壤中往地下深處發育滋生。
〔一五〕兆:《說文》解釋為“灼龜坼也”,本意是龜裂,指古人占卜時燒灼甲骨呈現裂紋,這裏作裂開解。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引申為硬土層。
〔一六〕上抽:向上萌發生長。
【譯文】茶,是南方地區一種美好的木本植物,樹高一尺、二尺以至數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今重慶東部、湖北西部地區),有樹圍達兩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樹,將枝條砍削下來才能采摘茶葉。茶樹的樹形像瓜蘆木,葉子像梔子葉,花像白薔薇花,種子像棕櫚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樹根。瓜蘆木產於廣州一帶,葉子和茶相似,味道非常苦澀。栟櫚屬蒲葵類植物,種子與茶籽相似。胡桃樹與茶樹樹根都往地下生長很深,碰到有碎磚爛瓦的硬土層時,苗木開始向上萌發生長。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一〕;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二〕;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三〕。
〔一〕《開元文字音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編成的一部字書,共有三十卷,已佚。清代黃奭《漢學堂叢書經解·小學類》輯存一卷,汪黎慶《學術叢編·小學叢殘》中亦有收錄。此書中已收有“茶”字,說明在陸羽《茶經》寫成之前二十五年,“茶”字已經被收錄在官修字書當中。
〔二〕《本草》:指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李、蘇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今稱《唐本草》),已佚。今存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引用。敦煌、日本有《新修本草》鈔寫本殘卷,清傅雲龍《籑喜廬叢書》之二中收有日本寫本殘卷,有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敦煌醫藥文書輯校》中錄有敦煌寫本殘卷,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本。
〔三〕《爾雅》:中國最早的字書,共十九篇,為考證詞義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資料。古來相傳為周公所撰,或謂孔子門徒解釋六藝之作。實際應當是由秦漢間經師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非出於一時一手。《爾雅》既是中國古代的詞典,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雅言的意思,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近正,使語言接近官方規定的語言。
【譯文】茶字,從字形、部首上來說,有屬草部的,有屬木部的,有並屬草、木兩部的。屬草部的,應當寫作“茶”,在《開元文字音義》中有收錄;並屬草、木兩部的,寫作“荼”,此字見於《爾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一〕,三曰蔎〔二〕,四曰茗〔三〕,五曰荈〔四〕。周公雲〔五〕:“檟,苦荼。”揚執戟雲〔六〕:“蜀西南人謂茶曰。”郭弘農雲〔七〕:“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
〔一〕檟:本意是楸樹,落葉喬木。又用作茶的別名。《爾雅》第十四篇《釋木》:“檟,苦荼。”
〔二〕蔎:本意為一種香草。又用作茶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