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清川江畔短兵接(1 / 3)

日本《太平史記》言:今之戰亂紛呈,浪人流竄,侵入中國及朝鮮諸邊,劫掠財物,強占海島,擾民之安定,破國之太平。

時值明朝立國未遠,北方殘元沒有滅盡,南方倭寇又趁亂而起,兩麵受敵,確實叫明朝皇帝坐立不安。

倭寇夥同海盜頻繁出沒在高麗以及中國東南沿海,高麗國小力微,曾多次向明朝請兵求援,助其平定禍亂,但是終究未果。

明朝宣德皇帝顧及到蒙古人的殘餘勢力可能還會卷土重來,不敢貿然出兵高麗,隻好派遣錦衣衛指揮使亦善秘密前往高麗,先探明敵情,再作興兵之策。

亦善早年就進入錦衣衛,效力在宣德皇帝左右,因為縷建奇功,深得宣德的寵信,不久便被提拔成了錦衣衛的指揮使,如今奉命出使高麗,這次出使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同小可,這關係到兩國合力驅逐倭寇的大計。

受命當日,亦善一刻也不敢怠慢,便早早打點好行裝,帶了幾名親信太監,天不亮便啟程,悄然北上高麗而去。

自京城至高麗,路途極為艱險,北方又多是蠻荒之地,山野強盜出得厲害。亦善等人都多留了些心眼兒,都換作平民打扮,一路北行非常謹慎,日夜兼程,絲毫也不敢張揚,如此隱蔽奔波了半月有餘,已然臨近高麗邊境了。

高麗李氏取代王氏以來,與明朝交好,邊境不再屯兵,劃清川江為界,修長久安寧。

亦善行至清川江邊,眼見高麗隔江相望,心裏便稍釋重負了,然而使命依舊未了,也不敢怠慢。

江寬水急,難以趟過,如今這江麵上連渡船也沒有一隻,確是奇怪。

亦善凝望江水良久,環顧了一下四周,陰風獵獵,亂草飄搖,頓時感到事情有些蹊蹺,遂命令手下的太監四處砍伐竹子,準備紮好筏子盡快渡江。

當下,太監三五成群,朝附近竹林躡了進去。

這野竹林帶,雜草叢生,陰森昏暗,太監們都被這氣氛嚇得膽戰心驚,紛紛抽刀警惕,等到稍稍平靜下來,才掄起刀砍起竹子來。

忽然,一群小鳥驚起,鳴聲亂飛,太監立時驚慌失措,渾身直冒冷汗,定睛看去,原來是一些鳥雀受驚,這才鬆了口氣,但是餘悸猶在,半晌才緩過神來,繼續砍筏竹子。

盞茶工夫過後,一切都平靜如初,沒多久,忽地又驚起一群鳥雀,太監都是一怔,轉頭一見又是些鳥獸,便沒有在意。

驀地一簇竹箭從背後悄然襲來,塊似閃電,太監毫無防備,隻聽見嗖嗖之聲,未等轉身過來看個究盡,便已經被竹箭穿心而過了。

隨後,竹林中竹箭四處橫飛,慘叫連連。

亦善聞聲,自知大事不妙,連聲大呼道:“快撤出竹林,有人偷襲!”忙命身邊太監抽刀應敵。

此時竹林中慘叫之聲未絕,亦善見敵暗我明,也不敢貿然衝入竹林去救那些太監。

片刻之後,竹林中又恢複了寧靜,亦善在外麵等了半天,卻不見一人出來,唯有一群小鳥撲麵飛來。

這些小鳥卻也甚是奇怪,見了人也不繞開,徑直撞了過來。

亦善正納悶間,忽地見那些鳥群之後有諸多黑影晃動,頓時高喊道:“鳥後有人!”話音未落,隻見幾個黑影驀地從鳥身後躍出,呈八字淩空斜劃兩刀,將那些鳥雀劈的血肉橫飛,出手極為殘忍。

一共出來八名黑衣人,踏空而行,輕功甚是了得,掄刀直向亦善一行頭上砍去。

亦善見了這等陣勢,知道已經來不及出手,隻好硬接一刀。黑衣人刀鋒淩厲,重重地壓下來,將亦善的刀砍了一道深深的缺口,且勁道雄渾,隻震得亦善手臂酥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