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圍岩蝕變特征
前有關章節已述,本區含金構造帶主要發育在崎峰茶斷裂帶南東側太古界四合堂群斜長角閃岩、角閃石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以及角閃變粒岩、黑雲角閃變粒岩、黑雲淺粒岩等變質岩分布區。上述岩石經構造動力改造和熱事件的影響,普遍發生黑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絹雲母化等蝕變現象。通過實地調查和薄片鏡下觀察,我們發現,本區蝕變在分布上有兩個明顯特征:其一為麵型蝕變,即黑雲母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以及部分碳酸鹽化和矽化,其分布範圍較廣,在空間上不受構造發育的製約;其二是線型蝕變,包括綠色黑雲母化、綠泥石化、綃雲母化、矽化及透閃石化、陽起石化等蝕變,分布上受含金斷裂帶的製約,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呈帶狀展布,這是區內最發育的一種蝕變,其蝕變強弱往往與形變強弱有關。總的來說,形變強烈的含金構造帶,圍岩蝕變也相對強烈。這不僅表現在蝕變帶寬度上,而且也反映在蝕變的徹底性上。如同構造動力變質岩那樣,在含金構造帶的橫剖麵上,由外側向中心,總體也有一個蝕變逐漸增強的序列。如在鏡下觀察發現,含金構造帶邊部構造動力變質岩,如碎斑變質岩或粗糜棱岩(或糜棱岩化變質岩),原變質岩殘留礦物清晰可見;而含金構造中心或近中心部位產出的千糜岩或構造片岩,原變質岩殘留礦物則往往不複存在,幾乎全部由蝕變礦物綠泥石、綠色黑雲母或絹雲母十石英十碳酸岩代替,形成綠泥石片岩,綠泥石、綠色黑雲片岩或千枚狀綃雲母、石英質千糜岩。沿含金構造發育的線型蝕變作用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退變質礦物,特別是片狀礦物,在構造動力變質岩中,幾何優選定向非常顯著,多數礦物取向與含金構造帶產狀一致,有時發育了強烈流動構造。這與麵型蝕變截然不同,因此這種線型退變質蝕變帶可以成為在該區找金的標誌之一。
在前章有關形變相變與金礦化關係論述中曾提及,沿含金構造帶發育的蝕變礦物,是構造動力作用導致物質分異的結果,即是說,構造動力對圍岩組分就地進行調整,進行再分配,從而產生一係列退變質礦物,以適應新的物理化學平衡。但是有些蝕變礦物的生成,似乎還有另一方麵的原因。如通過對糜棱岩與含金石英脈薄片鏡下觀察,常常發現一些石英、方解石、綠泥石、絹雲母或者它們之間不同的組合(石英十方解石、石英十方解石十絹雲母、絹雲母十綠泥石等)呈脈狀、網脈狀、團塊狀產出或切過圍岩片理,或與圍岩片理一致,礦物不具定向性或定向不明顯,如綠泥石和絹雲母呈不定向鱗片變晶結構,單晶較大。有人將此類蝕變(包括含金石英脈)歸之為熱液作用產物。我們認為,它們除來自熱液因素外,尚有部分來自構造動力分異作用,如僅強調熱液條件,則難以解釋構造動力變質分異條帶的出現,此種分異條帶與脈狀貫入是有很大不同的,條帶與條帶之間即無明顯界線,亦無交代關係。歸納起來,與金礦化有關的蝕變大致有如下期次:
1.矽化
第一期:係指與構造動力作用早期有關的矽化,它們在構造動力變質岩(特別是糜棱岩類)中,呈分異條帶或透鏡體存在,局部伴有黃鐵礦化,黃鐵礦細粒自形程度高,並出現壓力影構造。
第二期:石英往往與多金屬硫化物伴生,與金礦化關係密切,含金石英脈體即在此階段形成。需指出的是,該階段石英脈發育也並非是一個簡單過程,這在有關形變相變與金礦化關係章節中已作了較詳細的論述。
第三期:石英與微量黃鐵礦,呈細脈狀發育,切割圍岩片理的現象比較普遍。
第四期:石英往往與碳酸鹽共同組成細脈,但無其他礦化。碳酸鹽化
2.碳酸岩化
基本與矽化同步進行,形成石英+碳酸鹽+黃鐵礦、石英+碳酸鹽+多金屬硫化物、石英碳酸鹽等脈體。
3.綠泥石化
綠泥石化大都屬構造動力變質產物,成為構造動力變質岩的重要造岩礦物。與金礦化關係相對密切的綠泥石化,是那些呈脈狀或團塊狀產出、無優選方向、晶體較大的綠泥石化。
4.絹雲母化
與綠泥石化相似,與金礦化直接相關的亦是那些呈脈狀、團塊狀、無定向鱗片變晶結構的絹雲母化。它們常與黃鐵礦及其他金屬硫化物伴生。
除上述蝕變外,與金礦化相關的黃鐵礦化也比較普遍。它大致分三個世代:第一世代黃鐵礦,出現在構造動力變質岩階段,細粒自形,有時見壓力影構造;第二世代黃鐵礦最為發育,相對粒度較粗,最大者可達2cm(見於1號礦體)自形、半自形、他形均有之,被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及金、銀礦物交代,係金的重要載體礦物;第三世代黃鐵礦不發育,往往與石英(及方解石)一起呈細脈產出,基本不含礦。
上述蝕變階段或世代的歸納是一相對劃分,實事上從控礦構造演化上看問題,它是一個連續的或時斷時續的成岩成礦過程,就其成生機製,也難以用單一因素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