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峰茶——琉璃廟地區處於華北地塊東北部,燕山台褶帶密懷隆起西南緣,東西向湯河口一古北口斷裂帶、八達嶺一牆子路斷裂帶與北東向軍都山斷裂帶的交接複合部位。出露地層有太古界、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寒武係、中生界侏羅係等。岩漿岩有太古代奧長花崗岩、英雲閃長岩及中生代閃長岩、花崗岩、正長岩等。區域內褶皺和斷裂發育,構造線以近東西向與北東向為主。北東東向大地一石窯傾伏背斜,北北東向四海複向斜,雲蒙山背形和北東向崎峰茶斷裂,北北東向青石嶺斷裂、山神廟斷裂以及雲蒙山變形變質滑脫帶等構成區域基本構造格架。
第一節地層
區域地層主要由下太古界密雲群、上太古界四合堂群、中元古界長城係、薊縣係、上元古界青白口係、下古生界寒武係與中生界誅羅係組成。
密雲群:分布於崎峰茶斷裂北西側得田溝——西溝門一帶,為一套深度變質的麻粒岩相岩石。主要岩性為斜長輝石岩、榴輝黑雲變粒岩、黑雲變粒岩夾紫蘇麻粒岩及磁鐵石英岩。
四合堂群:分布於崎峰茶斷裂南東側與雲蒙山以北地區,為一套中深度變質的角閃岩相岩石。岩性主要為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淺粒岩夾磁鐵石英岩與變質長石細砂岩等。
長城係:小麵積出露於崎峰茶、秋廠——廟梁與四合堂——七道溝一帶,自下而上依次為常州溝組、串嶺溝組、團山子組、大紅峪組及髙於莊組。岩性主要為白雲岩、矽質條帶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白雲質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等,係一套海相富鎂碳酸鹽岩與碎屑岩沉積建造。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薊縣係:見於黑坨山周圍地區及近山前的下李家一河防口一帶。楊莊組、霧迷山組、洪水莊組和鐵嶺組均有發育,其中以霧迷山組分布麵積最廣泛。岩性以白雲岩占絕對優勢,頁岩、砂岩次之,屬濱一淺海相沉積地層。
青白口係:零星分布於楊樹底下、河北一八畝地及山前的西莊戶一帶,由粉砂岩、粉砂質頁岩、石英砂岩、泥質灰岩、矽質條帶灰岩等組成,為一套碎屑岩一碳酸鹽岩沉積。
寒武係:主要分布於河防口地區,楊樹底下一帶有小麵積出露,為一套由豹斑狀白雲質灰岩、鮞狀灰岩、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灰岩、紫紅色頁岩等組成的鈣質碳酸鹽岩夾碎屑岩、泥岩建造。
侏羅係:廣泛分布於本區西部及北部的猴石梁頭一寶山寺一帶與湯河口以北地區,主要由火山碎屑岩夾安山岩組成,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另外,新生界第四係衝洪積與殘坡積物分布於山間溝穀及河床階地。
第二節侵入岩
區域內岩漿活動強烈,屬八達嶺岩漿岩帶的北東延伸部分。侵入岩類型比較複雜。按其形成時代可分為太古代侵入岩和中生代侵入岩。
太古代侵入岩主要出露於四合堂群變質岩分布區,有西灣子輝長閃長岩、安州壩閃長岩、大北灣英雲閃長岩、得田溝奧長花崗岩等侵入體,總體呈北北東向延展,至四合堂一帶逐漸轉為東西向。這些岩體均受到與圍岩一致或稍弱的區域變質作用,因此我們現今所見的主要為其受變質後的產物:黑雲角閃片岩、斜長角閃片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長中生代侵入岩又可分為晚侏羅世侵入岩與早白堊世侵入岩。前者分布於區域西部,有長園閃長岩、沙峪中細粒斑狀黑妄母花崗岩、西柵子花崗岩等岩體,另外還有若幹潛火山岩侵入體,如小圍場的雲英二長岩、氣不忿的粗安玢岩、二台子的霏細岩等;後者分布於區域東側,主要岩體有石城閃長岩、雲蒙山花崗岩、三神廟、五道河等二長花崗岩、老公營正長岩。另外花崗斑岩、石英斑岩、正長斑岩、二長斑岩等脈岩也相當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