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附錄(4)(1 / 2)

還有一些評論認為,正是這樣的“個人英雄主義”,才展示了李雲龍的創新才能。在缺乏高射炮的情況下,他就讓一萬支步槍、機槍和迫擊炮同時對空射擊組成火網,打掉了國民黨的轟炸機;在沒有大炮的情況下,他就讓戰士們在一分鍾內同時集中使用3000多顆手榴彈,一舉摧毀了日軍的堅固防線;他巧設明哨和暗哨,使敵人防不勝防;他隻身帶著警衛員深入對手總部“談判”,反客為主,與國民黨軍上校理論軍事理論,最後把對方策反……這些都讓人耳目一新。

“他的手段不拘一格,但達到了目的。”一位觀眾說。

4.時正時邪的浪漫英雄。

22歲的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吳晴是個喜歡幻想的漂亮女孩。她最大的心願是嫁給一個像蕭峰那樣的“真正的男人”。蕭峰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

“這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她說,“如若世上真的沒有蕭峰,我嫁給李雲龍也可以。”

在吳晴眼裏,李雲龍是久違了的江湖俠客,戰場英雄。這個“時正時邪”的軍人,重新喚醒了人們對英雄的渴望。

《亮劍》的導演張前坦言:“每個男人都有成為英雄的理想,而每個女人都有喜歡英雄的情結。”《亮劍》一劇能夠取得如此成功,就在於其始終貫穿著英雄主義的浪漫情懷。

吳晴的姐姐吳雨還記得,想當年,她們在小學時代,曾用歪歪扭扭的字跡,給老山前線的戰士寫過信,雖然多數去信如泥牛入海,音信全無,但她居然收到過寄自貓耳洞的回信,那上麵似乎有著硝煙的味道。

吳雨很動情地說,“我當時想象著,給我回信的戰士,是個戰功卓著的戰鬥英雄。他用繃帶緊繞的胳膊費力地給我回了信,然後挎上槍,手臂上的繃帶,滿是血跡,在空中揮舞著,像一麵旗子。”

其實,這樣的場景是吳雨在電視中看到的,她一直以來都相信這是真實的。待看過《亮劍》後,她更覺得當年那個給她回信的戰士,就是像李雲龍這樣的戰場英雄。

5.治一治某些中國人的“陽痿病”。

《解放軍報》文藝部的主任陳先義認為,長時期以來,關於英雄的宣傳,是觀眾渴望已久的。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裏常常是紅男綠女、花前月下,陰柔過剩,陽剛不足,缺少讓人熱血沸騰的血性男兒。老百姓盼望有陽剛威武的英雄人物出現。

《亮劍》滿足了這樣的市場需要。劇中李雲龍的妻子田雨說出了她對真男人的向往:“有尊嚴、有血性、有英雄氣概,勇敢頑強。”

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文學批評家朱向前說,《亮劍》原書作者先從軍再從商的經曆,決定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依據來自戰場,作家的情感參照來自商場。“因為,在商場上見過太多重利輕義、唯利是圖、背信棄義、見利忘義的人與事,就更加懷念真情和友誼。世間少了英雄,就更加渴望英雄。這也正好說明了生活與文學、現實與理想的關係:一個受到物欲影響的社會,恰恰需要理想之光的照耀。作者把李雲龍理想化了,我們今天已經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這樣有英雄氣概的男人,所以電視一出來,大家都格外喜歡他。”

作者都梁談道:“在和平年代,男人血氣方剛的一麵很少有機會得到展現,女性觀眾也許隻有在電視劇裏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男人形象。”確實,在和平年代裏,展現男人血氣方剛氣概的舞台已然消逝,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隻能大歎自己生不逢時。

導演張前表示,《亮劍》在拍攝過程中,始終貫徹至剛至猛的軍人氣質。這種氣質不僅集中表現在李雲龍身上,也表現在楚雲飛、趙剛、魏和尚、張大彪、孫得勝等人身上。

“是想讓這部電視劇徹底治愈中國有些人的‘陽痿病’的。”張前說,“如果把這種陽剛之美看成是某一個或幾個人的性格就狹隘了,它屬於我們整個中華民族。”

為了強調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亮劍》作了一次大膽的嚐試,那就是在前20集中隻出現了秀芹這一個女性角色,而且還隻是在第三集中才出現過一次。通常情況下,如果一部30集的電視劇裏,有將近16集沒有女性角色是非常冒險的。定稿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來,怕這樣做可能會失掉一部分觀眾。後來經過討論,一致認為這樣可以凸顯《亮劍》的軍人氣勢。

“我沒覺得冒險,這樣做符合這個戲的整體需要。”張前很自信地說。

6.時代需要新偶像。

自從《亮劍》播出後,“亮劍”已然成為人們在克服困難時的一個口號。

在十運會上,某些地方的體育代表團將“亮劍精神”作為激勵運動員的一個重要內容。一些外企也開始將“亮劍精神”融入自己的企業文化中。

李健在某房地產公司工作,他在談起看《亮劍》的感受時,說是真的熱血沸騰。“這個電視劇超越了抗戰的本身,適用於現代。我們就需要有“亮劍精神”,即使不如敵人,也要勇於‘亮劍’。”

李雲龍被塑造成了一個“男人新偶像”,“亮劍精神”在他的身上不斷閃耀。這個偶像,並不是像以往的對英雄的刻畫,局限在大老粗方麵。《亮劍》突出地表現了李雲龍對知識渴求的一麵。在小說中,他被選送到軍事學院學習,剛開始時,不情願去軍事學院學習,但是,劉伯承元帥的一段話,使他認識到,在未來的戰爭中,要戰勝對手,光靠經驗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