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那些傳說中的傳說(1 / 1)

這是太一的世界,傳說太一神創造了它。

在傳說裏,太一神住在古大陸中央的玄都山上,山是它在這世上的都城。山方圓一千四百八十八裏,高三萬六千裏一百十四步三尺六寸。山中有層疊之城三重,錯落圍山而修。底層叫傾宮,城高三千六百裏,牆厚九十九步;第二層叫囿圃,城高五千八百裏,牆厚一百八十步;上層的瞰雲城,城高六千六百六十六裏,牆厚九百九十九步,是天帝和眾仙的居處。城有數門,有九頭人麵的開明獸在門口守著。三城中生長著無以數計的奇木異草,也養著無數的仙禽神獸。天墉城中有一木禾,高近千丈。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木禾的西邊,沙棠、琅玕在木禾的東邊,絳樹在木禾的南邊,碧樹、瑤樹在木禾的北邊。山有疏圃之池,池子裏的水是從黃泉裏滲透出來的,這種黃水環繞三圈後又回複到它的源頭,喝了可以使人長生不死。

在這古老的日子裏,玄都山上的日子荒散不經的過,日月流轉,山上眾神追求自己的長生,眾生的修煉者也沒有來到玄都山,似乎眾生與神斷了來往。有日太一神下玄都山遊走所創世界,看到世界的繁華勝於往昔,但是所創諸族已不複最初的善良和淳樸。他們不在能和諧相處,而是在不同區域不同族類組成各式聯盟結相互征伐。在這之中,他們之間沒有永遠固定的敵人,隻有相互爭奪的利益,人、妖、魔、精靈四族以不同的組合相互慘殺,以致於太一大陸血流成河、萬戶蕭疏。如此的世界,本質是諸族其心失去了對天地的敬畏。

太一神有心這世界毀去,卻又憐憫眾生。於是,他把古大陸化一為四,四族在四洲各有優勢;遷諸族之神之後裔入世,欲使他們調和諸族;最後斬無數曾為道場的仙山神峰,斷眾生修仙成神之路,其中斷玄都亦在其列也。太一神做完這些,就率眾離開了這片空間。四塊大陸最大者是玄洲,占古大陸二分之一,其他大小不一,分別為瞻洲、炎洲、鳳麟洲;四洲之間被無盡大海包圍,且在這海與海之間還有不可負載舟楫的弱水,相互不通消息。那些被斬斷的仙山神脈被太一神揮手逐入星空,大約太一本意是讓它們經受著虛空之力的擠壓消磨損耗化成塵埃,也確確實實有些化成了塵埃,但不想有些居然借著虛空之力與星空作用加之昔日被仙家感染的靈性演化成“咫尺千裏,縮龍成寸”一方獨立的芥星世界,自由的漂浮在時空裏。這些化為芥星空間的小世界,漂浮在空中是可以被神念感知,若是被具有大神通這感知到了,亦可以從虛空裏召回,化為己用;據說諸族之主教宗門都有這樣的小世界存在。

這些傳說中的傳說一直流傳在諸族各自的宗教典籍裏,隻不過各自的典籍對太一稱呼不同,譬如在妖族沙門宗稱梵陀尊者,在精靈族天照門內稱天主帝等。不過,在玄洲大鄭王朝內的天理書院教士的說法裏,這是神話時代的神話傳說。他們認為是早期的初民對天地宇宙和人類由來不了解,於是用幻想的形式對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釋和描述。之所以是神話,書院教士辨明說這是理性分析的結果。

天理書院某位教士在自己的講義曾寫道:

“自有史冊記載諸族修煉史以來,諸族入具象者都是一方諸侯,而入神會的強者寥寥數人而已,即便被譽為天下第一的本朝太祖高皇帝也沒有越過神會境。——這‘神念四榜’可為證。根據史冊中的記載,即便是神會強者也不可能移山倒海,他們隻能借用天地規則因勢利導發揮某些神通。曾經天下傳得紛紛揚揚的鴻溝江,都說是敗給高皇帝的大魔頭薑尤一刀劈出來的,近代工部組織了數位進玄境高手聯合考探,其實是天地自然形成,跟魔頭沒個屁關係。”

存在的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跟神跟仙無關,就如翰林院黑翰林說的‘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那些漂浮在時空裏的芥子世界是合乎理性存在的,製度下的高官下級也是合乎理性的,人的貴賤、血脈天賦異稟的存在也是合乎理性的,就如東黎是大鄭的附屬應當被奴役一樣……”

嗯,東黎,我們的故事就從東黎一個叫做宜陽的小城地方開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