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1802 - 1885),法國19世紀偉大的作家、劇作家和詩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雨果出生在法國東部的貝桑樺城。他的父親是拿破侖軍隊的軍官,是堅定的共和主義者,雨果小時候隨父親過著軍旅生涯,甚至去過國外。8歲時,隨母親來到巴黎。童年時期的雨果就喜歡讀書,閱讀了大量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名人的著作。他還喜歡詩歌,並且創作了許多詩作。15歲時,雨果參加詩歌比賽並獲了獎,被報紙稱為“神童”。20歲時他發表了第一部詩集《頌詩及其他》。這時期雨果的思想主要受母親影響。他的母親是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堅決反對共和革命。於是雨果在他的詩作中也歌頌正統王朝、天主教,並斥罵拿破侖。但隨後複辟王朝的倒行逆施從反麵教育了雨果,使他從迷茫中覺醒過來,投入到爭取社會進步的鬥爭中去。1827年他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在序言中他提出,新時代必須拋棄古典主義的枷鎖,創造新文藝。此後,雨果便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公認領袖。19世紀30年代,是雨果創作的高峰時期,他寫了大量優秀的戲劇、詩歌和小說。《巴黎聖母院》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進入40年代後,因為革命受到挫折,雨果產生了悲觀情緒,又轉而支持君主立憲製度,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他的創作也進入低潮,沉默了將近十年。1848年法國爆發了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但不久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恢複帝製,自稱拿破侖三世。雨果因為參加共和黨人的反政變起義遭到迫害,開始了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雨果曾到過比利時、英國等國家。在那裏,他一邊參加反對拿破侖三世的鬥爭,一邊堅持寫作。其中《悲慘世界》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名著。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進入法國。雨果回到國內,振臂疾呼保衛祖國,並捐資購買大炮,抵抗侵略。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對革命一時未能理解,但當反動分子屠殺起義者時,雨果又憤怒聲討,同情並保護公社社員。1885年雨果在巴黎逝世。法國為他舉行了國葬。
雨果創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並在作品中體現他的仁慈、博愛和人道人道主義。他認為“浪漫主義其真正的定義不過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而已”,藝術是在“集中”的過程中加強色彩,創造印象強烈的形象,實際上是極度的誇張過程。他還認為,美和醜不是絕對對立的,文學的真實應該是“崇高優美和滑稽醜怪的非常自然的結合”。《悲慘世界》就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緊密結合的典型作品。小說的情節非常離奇、富有戲劇性,同時又深刻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真實生活。《悲慘世界》是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在這部作品中,女主角愛斯梅拉達有著非凡的美麗,卡西莫多雖然極為醜陋但心地善良,他們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克羅德雖然披著宗教的外衣,卻是假醜惡的代表,美好和醜惡的極端矛盾衝突形成了極其誇張的藝術效果。這部小說是雨果藝術思想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