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木本花卉(八)(1 / 3)

銀杏

銀杏樹果實白色如杏,而得名,俗稱白果樹;生長緩慢,從栽種到結果需幾十年,是“公公栽樹,孫子采果”,又叫“公孫樹”;葉形象鴨掌,俗稱“鴨腳樹”。

銀杏樹是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大喬木。樹幹端直,高可達40米,樹冠圓錐形,樹皮淡灰褐色,縱裂。枝有長枝和短枝兩型。葉扇形,具長柄,在長枝上互生,短枝上族生。雌雄異株。雄株大枝聳立,雌株枝條則開展或多少下垂。

雌雄花俱生於短枝葉腋,花黃綠色,因夜間二更開花,隨即卸落,人罕見之。種子果狀,楠圓形或圓球形,外種皮肉質,黃色,具白粉。花期4~5月,果期9~10月。常見栽培觀賞的變種有:黃葉銀杏、塔型銀杏、裂葉銀杏、垂枝銀杏、斑葉銀杏。銀杏耐寒、喜光,喜生於溫涼濕潤、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根深,抗旱性較強。主要用播種育苗,種子人土50天可破土而出,也可扡插和分株。

銀杏樹是我國獨有的稀有珍貴樹種,是現有植物中最古老最著名的孑遺植物,它以曆史悠久而著稱於世,被視為“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之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銀杏還有1段曲折的發展曆史呢!科技人員考察,銀杏樹的老祖宗在二億年前就已出現,六千萬年後幾乎遍布全世界。第四紀初,北半球發生了巨大的冰川運動,從北極南下的冰川掩埋了許許多多的植物,以致歐洲和北美的銀杏全部毀滅,亞洲的銀杏也幾乎瀕於絕種,我國華中、華東的局部地民,甶於地形複雜,東西走向的大山,起了阻隔冰川的作用。牛長在這裏的銀杏,在這場滅頂之災中才幸免於難。我國浙江省天目山深穀中至今還有野生狀態的銀杏,被視為“東方聖者”。這是第四紀冰川後殘留的中生代孑遺樹種,後來從天口山傳到很多地方。宋代還傳到日本,世界各地現存銀杏樹均是從我國引種栽培的。

銀杏樹雄偉,壽命長,被寺廟尊之為“聖樹”、“老壽星”,由於寺廟生長環境好,並得到精心養護,因此有許多挺拔高大的古銀杏樹。我國有500年以上樹齡的銀杏樹70多棵。

北京古銀杏樹較多。西潭寺是一座古寺,該寺有一對銀杏樹,相傳遼代樹高35米,樹齡近千年,清乾隆皇帝封為“帝王樹”。北京大覺寺的古銀杏樹據傳為遼代所植,樹齡1000多年;京郊密雲縣久遠莊小學(原、為白果導)一株雄性銀杏樹,樹高25米,胸圍9.7米,初步測定樹齡在1300年,據密雲誌記載,銀杏樹生長地為白果寺,唐朝時因此地有株銀杏樹而修白果寺。清乾隆皇帝曾為此銀杏樹題詩:“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枝孫綠蔭肥;肽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北京海澱區萬壽寺東有一株占銀杏,約為元末明初所植,樹齡約1600年左右,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曾在樹拴過他的戰馬,因此叫“拴馬樹”。

福建省杭拈華家凹背村一對千年銀杏樹,雌株高31米,7人才能合抱,冠幅40米,亭亭如蓋。1986年雌株結果累累,收獲果750千克。湖北省通山縣高湖鄉龍莊村銀杏樹高32米,樹齡1000年。杭州西湖五雲山頂銀杏樹高21米,樹齡400多年。江西廬山黃龍寺晉代所栽銀杏樹高30米,胸徑2米,樹齡1500年。

句寫詩人收到遠方朋友寄來的銀杏的心情。民諺“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鴨腳”即銀杏。5~6句寫梅堯臣的情況。我問得之誰的呢?詩老且還貧。秋天霜後在園野摘下銀杏寄給京師的朋友嚐鮮。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是親手采摘的。“人賢棄而論”,梅堯臣在當時詩壇久負重名,但沒得到重用,這是對詩老的同情,也是對統治者壓抑人才、埋沒人才的鞭打,詩人開口重歎息憐惜,寫詩安慰梅堯臣。宋代楊萬裏《銀杏》詩:

“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

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作金桃。”這首詩的一二句,寫詩人吃銀杏方法,把銀杏深埋在炭灰中用火稍微燒烤一下吃。這種吃法銀杏小苦微甘,韻味最高。三四句,“雞頭”,指水生植物宍;“鴨腳”,指銀杏。這種吃法銀杏勝過。“金桃”,一種黃色的桃子,味道美。銀杏似金桃。銀杏是果樹、風景樹、用材樹三者兼備的優良樹種,也是盆景樹。對病蟲害有很強的抵抗力,對城市汙染的煙害和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抵抗能力。銀杏是深根性樹種,根係發達,是綠化城市、庭院的珍貴樹種,北京有些公路已作行道樹種植。

銀杏葉色翠綠光潤,形似折扇,又似鵝掌,姿形古雅。人秋後,葉片由綠轉黃,構成秋景特色。銀杏葉形色並美,是別致的書簽,夾在書中,還能防蟲蛀書。

雌性銀杏在秋季掛滿果實,初時為青果,成熟時轉金黃。銀杏果實營養豐富,可作甜食或作其他食品。我國每年出口白果千噸以上。果實有藥用價值。生食能解毒降痰,熟食則有溫肺、益氣、定喘止咳及治療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痤瘡等功效。油浸白果為治肺病的良藥。果實有小毒,不曉吃的過多。霜後落葉中含有黃酮甙,為醫治冠心病、心血管病的良藥。德國用銀杏葉抽出物製成了金納多注射液,對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良好效果。我國揚子江藥業集團製的“銀杏葉片”(舒心寧片)為冠狀動脈循環改善劑。

銀杏木材色澤淡黃,紋理美觀,材質致密而富彈性,不易翹裂,是建築、裝飾、家具、雕刻的優良材料。

梧桐

梧桐為梧桐科梧桐屬落葉喬木。高20米,樹幹端直,樹皮光滑,灰綠色,小枝粗壯。葉互生,葉大掌狀3~5裂。花小,黃綠色,頂生圓錐花序。脊英果,成熟前開裂,種子球形。花期6~7月,果熟10~11月。《本草綱目》記載:“梧桐處處有之。樹似桐而皮青,樹皮裂久其木無節直生,理細而性緊。葉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醬醋敗壞發之白黴其莢長二寸許,五片合成,老則裂開如箕,意貯藏,多者五六,少或二子大如胡椒,其皮皺。”驪梧桐原產我國,河北以南各省都有分布。生長迅速,喜光,好溫暖,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含鈣豐富的土壤。根肉質,不耐澇,抗寒性差。用播種繁殖。

梧桐樹與它同名的油桐、紫桐、法國梧桐等並非同科,油桐屬大戟科,紫桐屬玄參科,法國梧桐屬懸木科。民間傳說梧桐可招鳳凰。廣泛流傳“家有梧桐招鳳凰”、“沒有梧桐招不來鳳凰”的俗語,人們把鳳凰與梧桐聯係在一起。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統稱“鳳凰”。“鳳凰”是“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這個傳說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想象。

民間還傳說,梧桐能“知閏”、“知秋”。據《遁甲書》記載,梧桐可知月正閏。它-年生12葉,一邊6葉,從下數,一葉為一。如果農曆閏年,則生13葉,視葉小處則知何月。此說係根據一些巧合的事演繹,並不科學。還流傳“梧桐一葉落,天盡知秋”的諺語。據傳說,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到時候一葉先墜。實際是,秋季梧桐葉色轉為金黃,落葉很早,把梧桐作為報傳秋令的信使來描繪,頗富詩意。

梧桐樹的木質緊密,紋理細膩,是製作古琴的好材料。曆史上有一則傳為美談的故事: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蔡邕有次到江南旅遊,見-平民在河灘燒水,突聞柴火中傳出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他迅即把發此妙音的木料搶救出來,一看乃是一塊梧桐木,於是便用它製成七弦琴。果然,樂音清麗,非同凡響。由於琴尾部尚有焦痕,時人名之日“焦尾琴”。後來人們也就沿用“焦桐”作為琴的雅稱。古書記載,梧桐生於山石間者,為樂器更鳴響也。唐代白居易《桐花》詩:“春令有常候,清明始發。

桐花開十月。豈伊物理變,信是土宜別。地氣反寒暄,天時倒生殺。草木堅強物,所稟固難守。風候參差,榮枯逐刺。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熱。”該詩第一節(1~4句),說春天草木榮發是有一定時令的,清明前後梧桐樹開花。詩人到四川忠州,巴峽的山路上桐花漫山遍野,3時已是深秋的十月。第二節(5~12句),說南方1月梧桐開花,是草木生長規律發生了變化,還是南方土壤與北方不同?但秋天地氣沒有春天的溫暖,天時也沒有春天的生機。原因是“草木堅強物,所稟固難守”。梧桐有耐寒的特性,它不會因地氣天時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風候-參差,榮枯遂乖刺。”別的樹木卻因氣候變化枯榮也變化。第二節(13~16句),“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熱”,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是北方人,耐寒如梧桐,而難忍暑熱。“強羸”和“壽夭”,代指人的生理變化,人的生命短暫“安得伊時節”,白居易當時被貶,這是發出的呐喊。宋代王安石《孤桐》詩:“天質自森森,孤高兒百尋。淩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