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3 / 3)

5.4每次滴灌施肥前先用清水預灌30分鍾以上,再進行滴灌施肥。

5.5每次滴灌施肥後應進行管道清洗灌溉,管道清洗灌溉時間必須大於水從泵房流到最遠端出水口的時間,使清水流過每個滴頭,避免由於肥料在滴頭處結晶堵塞滴頭。

5.6如果要進行抗旱灌水,則應先抗旱灌溉(隻灌水),後滴灌施肥(水+肥),最後管道清洗灌溉(隻灌水)。

5.7每次滴灌施肥結束後,要往肥料罐中加入清水,施肥泵繼續運行十幾分鍾,將施肥泵、管道和閥門等清洗幹淨。

5.8保護水源,避免水中藻類生長。

5.9每次施肥結束後,應將肥料罐(池)清洗幹淨、蓋好。室外水泥肥料池應蓄滿清水並蓋板遮光。

5.10更換損壞或丟失的滴頭和滴頭導流管。采用滴灌管線的,滴灌管懸掛易導致水流彙集在滴灌管最低處,可在每個滴頭下方纏一小布條引水往下滴。

5.11每灌溉3~5次後打開一次滴灌管線的末端,衝除末端積存的細小微粒,管線須一個一個地打開,以保證係統內壓力正常。

5.12每年依次打開各個輪灌組的末端堵頭,使用高壓力衝洗主、支管道。

5.13每半年或1年打開沙石分離器的集沙膛,手動清除膛內積攢的汙物(使用砂石分離器+疊片式過濾器的用戶)。注意:不可在有壓運行時打開罐體!

5.14每年打開介質過濾器罐頂蓋,檢查沙礫介質的高度是否滿足最低刻度線的要求(使用介質過濾器的用戶)。注意:不可在有壓運行時打開罐體!

5.15每年檢查一下釋壓閥是否正常工作。方法是關閉全部(或部分)田間閥門後開啟水泵,注意當釋壓閥開啟時過濾器上的壓力表讀數是否與釋壓閥標定的自動開啟壓力值相同。若不同,請及時通知相關的灌溉公司。

5.16暴露的塑料管(包括PVC-U和PE等)必須采取防熱、防日曬等措施。

6、滴灌施肥的設施維護6.1灌溉係統中礦物沉澱的防止與清除6.1.1礦物沉澱的防止灌溉係統中容易形成的沉澱主要有碳酸鈣沉澱、碳酸鎂沉澱和鐵氧化物沉澱。石灰性紫色土區的水源中碳酸鈣和鐵氧化物含量高,用作滴灌水源時容易在管道中形成礦物沉澱。

防止沉澱形成的方法是將灌溉水的pH值調到7以下,在灌溉過程中持續注入少量硫酸、磷酸等無機酸。

灌溉係統中無機酸注入量的確定:

(1)取灌溉水10~50升,緩慢加入酸,不斷攪動,持續測定水pH值至6~7,計算酸與水的比例。

(2)測定灌溉係統的肥料泵(也可用來注入酸,不耐酸的肥料泵除外)和水泵流量,即可確定酸注入流量。

大多數情況下,酸的注入流量通常每小時隻有幾升,而肥料泵流量遠大於此,因此需要將酸稀釋,以適於注肥泵流量。

特別注意:酸稀釋時應將酸緩慢加入水中,切勿反之。

6.1.2礦物沉澱的清除根據灌溉係統使用頻率,掌握沉澱形成規律,定期對管道中的沉澱加以清除。

沉澱的清除一般是在灌溉係統中注入足量的無機酸,使管道內的水pH值降低到4~5,持續灌溉40~50分鍾。

酸化的水在整個灌溉係統中完全充滿後,關閉灌溉係統,使酸化水在管道中停留幾個小時,最好過夜,然後衝洗管道。

衝洗管道時,必須將PVC管和滴灌管線的末端打開,使溶解的礦物沉澱和驅散的沉澱物能夠順利流出。否則,不但不能達到減少堵塞目的,反而會加重堵塞。

衝洗管道時不要一次打開太多的PVC管和滴灌管線末端,以免水壓太低,衝洗壓力不足。

另外,平時定期用灌溉水(不酸化)衝洗管道也能減少礦物沉澱的形成。

6.2灌溉係統中的藻類和細菌的控製6.2.1灌溉係統中的藻類和細菌藻類和細菌的黏著性強,附著在過濾器和管道中,輕則降低水流速度,重則堵塞滴頭。重慶地區的水源含磷較高,靜止的庫、塘、池水適宜藻類繁殖,特別是飼料養魚的庫塘,藻類多,繁殖快。

引起滴頭堵塞的細菌主要是硫細菌和鐵細菌,這兩類細菌在井水和地麵水中均有。

6.2.2藻類和細菌的控製控製灌溉係統中藻類與細菌的主要方法是加氯,常用的氯是液體次氯酸鈉和家庭用的漂白粉(5.25%氯)。

為殺滅藻類和細菌,灌溉係統內遊離氯濃度應≥1伊10-6~2伊10-6,並保持30分鍾以上。因氯進入灌溉係統後,有一部分與水中的有機物結合,形成沒有活性的氯合物,實際需要在灌溉水中加入的

氯起始濃度為5伊10-6~6伊10-6,持續灌溉1小時。

氯注入流量(升/時)=5×水泵流量(米3/時)÷氯含量(%)×1/1000=0.005×水泵流量(米3/時)÷氯含量(%)次氯酸鈣不能用於灌溉係統,特別是在堿性水環境下次氯酸鈣很容易形成沉澱。

如果用自來水則不需要在灌溉水中加氯,因為自來水中已加有氯。

避光是控製藻類生長繁衍的另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