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雲

粵自盤古,生於大荒。

首出禦世,肇開混茫。

天皇氏興,澹泊而治。

先作幹支,歲時爰記。

地皇氏紹,乃定三辰。

人皇區方,有巢燧人。

太昊伏羲,生於成紀。

粵:句首發語詞。盤古:我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神話人物。大荒:指孕育盤古的鴻蒙未辟之境。首出禦世:最早出來治理天下。肇:始。混茫:天地未開辟之前的景象。天皇氏興,澹泊而治:相傳三皇五帝之一的天皇氏,統治天下以恬淡寡欲為尚,民風淳樸安閑。先作幹支,歲時爰記:相傳天皇氏發明了記載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紀年法。中國古代的紀年法有太歲紀年法和幹支紀年法,但幹支紀年法後於太歲紀年法。爰,乃,於是。地皇氏:相傳為三皇之一,天皇氏後人。紹:繼承。乃定三辰:相傳地皇氏之前日月星辰沒有名稱,統稱為光,地皇氏為三光定名:大光為日,小光為月,細光為星辰。人皇區方:相傳人皇為三皇之一,兄弟九人,分居九地。區方指分別治理各自區域。有巢:傳說中巢居的發明人。有,詞頭。燧人:傳說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遠古人民生吃禽獸,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熟食。這雖然是傳說,但也反映出原始時代人類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由生食進步到熟食的情況。成紀: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

時河出圖,用造書契。

八卦始畫,婚娶以正。

炎帝神農,以薑為姓。

樹藝五穀,嚐藥辨性。

軒轅黃帝,生而聖明。

擒戮蚩尤,神化宜民。

六相分治,律呂調平。

五幣九棘,泉貨流行。

麟鳳顯瑞,屈軼指佞。

在位百年,文明漸興。

河出圖:黃河出現河圖。《周易·係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後以“河出圖”為吉祥的征兆。用:以。書契:指文字。八卦始畫:相傳八卦是伏羲發明的。正:端正,整治。炎帝神農:炎帝號神農氏,傳說中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藝:種植。五穀:泛指農作物。嚐藥辨性:傳說神農氏為了幫助老百姓找到食物和藥品,幾乎嚼嚐過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軒轅黃帝:黃帝,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生帝於軒轅之丘,故名軒轅。戮:殺。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首領。神化:神妙地潛移默化。宜民:使民眾安定。六相分治:傳說輔佐黃帝的六臣:蚩尤、大常、奢龍、祝融、大封、後土,分掌天地四方。律呂:古代校正樂律的器具。共有十二個,從低音到高音依次奇數為“律”、偶數為“呂”,總稱“六律六呂”,簡稱“律呂”。後也泛指音律或樂律。調平:調和平正。五幣:上古時代的以金、銀為材質的貨幣。九棘: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樹九棘為標識,以區分等級職位。《周禮·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鄭玄注:“樹棘以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後因以九棘為九卿的代稱。泉貨:錢幣,貨幣。屈軼:亦稱“屈佚草”或“屈草”,能識別奸佞。

少昊顓頊,帝嚳高辛。

唐堯崛起,嗣摯而升。

屋茅階土,飯簋啜鉶。

華封致祝,蓂夾生庭。

童謠叟歌,蕩乎無名。

有虞舜帝,克盡孝敬。

象欲殺兄,帝愈恭順。

登庸受禪,陳鼓設旌。

能進元愷,殛誅四凶。

敬命九官,欣歌南風。

少昊:也作“少皞”。傳說中古代東夷族的首領。顓頊:上古帝王名。“五帝”之一,號高陽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居於帝丘。帝嚳高辛: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帝嚳初受封於辛,後即帝位,號高辛氏。堯:中國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號。屋茅階土:用茅草搭建房屋,用泥土修築台階。飯:這裏作動詞,做飯。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啜:飲,吃。鉶:古代盛羹的小鼎,兩耳三足,有蓋。華封致祝:華封三祝。華:古地名。封:疆界,範圍。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有三個美好祝願,即:祝壽、祝富、祝多男子,合稱三祝。蓂夾:傳說中堯時的一種瑞草,也稱“曆莢”。象欲殺兄:舜因為行孝道得到賞賜,舜的異母弟象看到之後有些嫉妒,想殺害舜。登庸:指登上帝位。元愷:“八元八愷”的省稱。傳說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元;高陽氏有才子八人,稱為八愷。殛誅:殺死。四凶:相傳為堯舜時代四個惡名昭彰的部族首領。敬命:遵奉命令。九官:傳說舜曾設置九個大臣。欣歌南風:相傳舜帝曾親自製作樂曲,即《南風》。

迨南巡狩,蒼梧考崩。

夏禹儉勤,績昭治水。

嗣舜登位,建寅絕旨。

鑄鼎象物,拜善泣囚。

一饋十起,典則貽後。

啟能敬承,徂征有扈。

太康屍位,荒逸滅度。

後羿畔距,仲康承祚。

羿逐帝相,卒為浞弑。

浞複弑相,王後奔仍。

迨:等到。蒼梧:地名,傳說舜討伐南方的三苗,死在蒼梧。考:老,指年紀大。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昭:昭著,昭彰。嗣:接續,繼承。鑄鼎象物:傳說禹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後來,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拜善:傳說大禹聞善言則拜。泣囚:傳說大禹出去巡查,遇到一個做了壞事而被懲罰的人,大禹傷心落淚,他認為這是他沒有治理好的緣故。一饋十起:接待客人吃一頓飯要起來十次。形容事務非常繁忙。典:標準,法則,典章,典故。貽:贈給,遺留。徂征:前往征討,出征。有扈:古國名。太康:夏代第三位君主,失國病死。屍位:謂居位而無所作為。荒逸:逸豫荒怠。滅度:指死亡。畔:通“叛”,背叛,叛變。距:通“拒”,抵抗。仲康:姒中康,夏朝君主,姒啟之第四子,姒太康之弟,後羿廢黜姒太康後立其為王。羿逐帝相,卒為浞弑:後羿奪帝相位以代夏,號有窮,任浞為相。浞殺羿自立。後夏遺臣靡輔帝相子少康滅浞。仍:有仍。古代王國。

生子少康,滅浞中興。

迨帝孔甲,淫亂豢龍。

傳至履癸,尤為無道。

成湯伐暴,放於南巢。

有夏之世,更十七王。

曆四百年,至桀而亡。

猗歟商湯,解網三麵。

用寬代虐,刑儆風愆。

銘盤惕己,鑄金救黔。

大旱躬禱,六事格天。

滅浞中興:指少康殺死寒浞,奪回王位,使得夏朝重新強盛起來。孔甲:夏朝的君主,是不降的兒子、扃的侄子。在扃的兒子廑去世後,孔甲被立為帝。相傳孔甲是一個昏君,喜歡自扮鬼神,“事淫亂”,因此諸侯離棄他。豢龍:相傳孔甲造了兩個火池,抓來大魚喂養,把大魚說成是天賜之龍,以此謊騙天下,愚弄人民。癸:桀。夏朝最後一個國君,傳說是無道昏君。成湯:商朝第一位國君,滅亡了夏朝,建立商朝。放於南巢:據說成湯滅亡夏朝之後,將夏桀放逐南巢(今安徽巢湖)。有夏之世:夏朝的統治年代。更:更替。桀:夏代最後一任君主,昏庸暴虐。猗歟:歎詞。解網三麵:打獵的時候三個方向解開羅網。比喻商湯的寬厚、仁德。用:以。寬:寬大政策。虐:虐政,暴政。儆:使人警醒,不犯過錯。風愆:罪過,過失。銘盤:將文辭刻在盥洗盤器上作為勸戒之用。黔:通“黥”。在犯人臉上刺刻塗墨的刑罰,這裏借指罪犯。躬禱:親自向天、神求助、求福。六事:相傳商初天下大旱﹐湯曾禱於桑林﹐從六個方麵自責反省。格天:感通上天。

元孫太甲,顛覆典刑。

放桐自艾,歸亳稱明。

太戊修德,祥桑枯殞。

祖乙盤庚,繼世賢君。

傳至武丁,恭默思道。

卜相得說,鼎耳雉鴝。

反己修德,商道中興。

數傳至紂,暴與桀增。

寵溺妲己,酒池肉林。

元孫:長孫。太甲:為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叔仲壬病死後繼位。典刑:法典和刑法。放桐:傳說在太甲即位之初,伊尹在看到其不夠賢明之後,為了給予訓誡,曾放太甲於桐宮。自艾:悔過自責,除惡修善。歸亳:傳說伊尹看到太甲有悔改表現,又迎接回亳(商的都城)繼位。太戊:姓子名密,商第九代國王,太甲之孫。死後追諡為中宗。祥桑:妖桑,不吉祥之桑。枯殞:傳說太戊遇到妖桑,聽從大臣勸誡,改其修德,妖桑枯死。盤庚: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在陽甲死後繼位,是商代第20位國王,很有作為。武丁:姓子名昭,商朝第23位國王,著名的軍事統帥。恭默:莊敬而沉靜寡言。思道:追求清明政治。卜相得說:武丁夢到一位可以輔政的聖人,後來就找到傅說。雉:一種鳥,雄的羽毛很美,尾長;雌的淡黃褐色,尾較短。善走,不能久飛。肉可食,羽毛可做裝飾品。鴝:一種鳥,能模仿人說話,也稱“八哥兒”。反己:反回頭來要求自己。商道中興:商朝由衰落重新走上複興。紂:商朝最後的王,相傳是暴君。寵溺:過分和毫無節製的寵愛。妲己: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認為她禍國殃民。酒池肉林:相傳殷紂王以酒為池,以肉為林,長夜歌舞作樂,極度奢侈淫逸。

誅忠囚善,炮烙嚴刑。

曆六百年,二十八君。

天命既改,商祚告終。

維周文王,生有聖德。

問安視膳,孝道允克。

出獵得師,演《易》垂則。

虞芮質成,歸四十國。

三分有二,終守臣節。

武王觀兵,白魚入舟。

孟津既會,勝殷遏劉。

炮烙:相傳是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熱銅柱,令受刑者爬行其上,墮入火炭中被燒死。周文王:商朝末期周族領袖,姬姓,名昌,商紂王封他為西伯,故又叫伯昌。曾被紂王囚禁,後來以岐山周原(今陝西扶風)為根據地,兼並附近的諸侯國,國勢強盛,為周武王最後滅商奠定了基礎。生有聖德:文王為天生聖人,故有聖德。問安視膳:周文王侍奉母親,講究孝道。出獵得師:指周文王外出打獵遇到薑子牙。演《易》:據傳周文王被困羑裏時推演《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垂則:垂示法則。虞芮質成:虞、芮為周初兩個國家,“質成”的意思是請人判斷是非而求得公正解決。相傳虞、芮兩國曾因爭地興訟,求西伯姬昌平斷。到了周朝之後,看到周朝平民百姓都充滿禮讓之風,想到自己為了爭一塊界田一直口角多年,實在不該,便停息了爭執。觀兵:古代展示兵力、檢閱部隊的一種儀式。白魚入舟:周武王渡河時,忽然有白魚跳進他的船裏,據說是吉兆,象征著殷朝民眾倒向周朝一邊,周朝即將替代商朝。孟津:周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曾率軍由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出發,到達古渡孟津(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表麵上是進行軍事演習,實際上是為了試探伐商的可能性。這次觀兵,八百諸侯不期而會,都一致要求立即伐商,但周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率軍返回鎬京,等待機會。遏劉:製止殺戮。

族閭封墓,釋箕子囚。

散財發粟,歸馬放牛。

成王嗣服,禮成樂備。

康王克纘,四海刑措。

昭王溺楚,穆作祥刑。

傳至孝王,非子封秦。

逮於夷王,覲始下堂。

厲王暴虐,民口思防。

宣王中興,海內向風。

閭:裏巷,鄰裏。封墓:增修墳墓﹐以旌功勳。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官至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穀、榆社一帶),名胥餘。武王伐紂後遷至朝鮮半島建立箕子侯國。發粟:打開糧倉分發糧食。歸馬放牛:把作戰用的牛馬放牧。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成王:周武王之子。嗣服:繼承先人事業。康王:名昭,周成王之子。纘:繼承。刑措:亦作“刑厝”,不用刑法。意思是社會治安好,訴訟人數少。昭王溺楚:周昭王晚年荒於國政,人民恨他,傳說當他征討楚巡行到漢水時,當地人故意弄了一艘用膠黏的船給他,行至江心,船解體,昭王溺死。穆:周穆王,周昭王之子。祥刑:亦稱詳刑,指善用刑罰。孝王:周孝王,名姬辟方,西周第八代國王,諡號周孝王,周孝王一心想複興周朝,卻短命而亡。非子:秦非子,秦國開國君主。封秦:周孝王時賜非子為周的附庸(周製,封地方圓不足50裏者為附庸),讓他在秦地建立城邑。逮:等到。夷王: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國王,周懿王之子。覲:朝見君主。下堂:離開殿堂或堂屋,此處意為天子的權威開始喪失。周厲王時,荒廢無道,惹得百姓憤懣不滿,周厲王就讓人監視百姓,百姓不敢言語,隻好以目示意。召公虎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應當以疏導為主。宣王中興:周宣王即位後,任用昭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頓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時的複興,因此史家以“宣王中興”稱之。向風:仰慕其人之品德或學問。

幽王昏亂,弑於西戎。

平王東遷,賞罰不行。

齊晉秦楚,強伯專征。

孔聖作經,托始於平。

桓莊僖惠,襄頃匡定。

簡靈景悼,敬元貞定。

哀思考王,弑逆多釁。

威烈繼立,三晉初命。

王室式微,七國相晉。

曆安烈顯,爰及慎靚。

幽王:周幽王,姓姬,名宮湦,周宣王之子。西戎:周人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西戎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平王東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平王即位後將國都遷至洛邑。齊晉秦楚: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強伯:戰國時各國稱霸。專征:受命或擅自征伐,此處指周道衰微,各路諸侯競相征伐以掠奪土地和人口,擴展勢力。孔聖作經:據傳孔子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托始:開頭。平:周平王。桓莊僖惠:周桓王、周莊王、周釐(僖)王、周惠王。襄頃:周襄王和周頃王。匡定:扶助奠定,扶助安定。簡靈景悼:周簡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貞定:堅定不移。哀思考王:周哀王、州思王、周考王。威烈:周威烈王,姬姓,名午,為周考王之子。三晉初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這是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儀秦縱橫,孟軻守正。

傳至赧王,二周淪亡。

年逾八百,三十七王。

秦始稱帝,以呂易嬴。

並吞六國,專尚刑名。

焚書坑儒,北築長城。

阿房方起,沙丘殞身。

李斯矯詔,二世稱尊。

望夷遇弑,秦祚逐傾。

孟軻:即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守正:謂恪守正道。赧王:亦稱王赧,姬姓,名延,東周最後一位國君。二周淪亡:公元前256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亡,但東周尚存。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以呂不韋為大將,執東周君而歸。二周至此滅亡。年逾八百:東西周始自公元前1046年,終於公元前249年,約有八百年。三十七王:西周自周武王至周幽王共曆十三王,東周自周平王至周赧王共曆二十五王,共計三十八王。此謂三十七王,當是除去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的十四年。以呂易嬴:呂指秦國丞相呂不韋,據傳呂不韋是嬴政的生父,此意為呂氏血脈換掉了贏氏的血統。刑名:戰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學派。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後人稱為“刑名之學”,亦省作“刑名”。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儒生。阿房:即阿房宮,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開始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沙丘殞身:秦始皇第五次巡遊時崩於沙丘(河北邢台)。矯詔:假傳皇帝詔書或篡改皇帝的詔令。據傳,李斯曾與趙高一起篡改始皇帝詔書,將帝位傳與胡亥,並擒殺公子扶蘇。二世稱尊:即指胡亥繼承帝位。望夷遇弑:望夷,秦代宮名。故址在今陝西省涇陽縣東南,因東北臨涇水以望北夷,故名。相傳秦二世即被趙高逼殺於此宮。秦祚逐傾:指秦朝滅亡。

漢高起兵,破秦滅楚。

三章約法,群才協輔。

時有三傑,蕭何信良。

經營五載,帝業用成。

惠帝嗣位,過於柔仁。

遭母殘虐,嗜飲棄政。

呂後臨朝,諸呂擅權。

平勃交歡,劉氏以全。

太宗孝文,恭儉寬仁。

漢高起兵:公元前209年,劉邦在沛縣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正式走上反抗暴秦的道路。楚:指西楚霸王項羽政權。三章約法:亦稱約法三章,劉邦為約束部將,與父老約法三章,不準士兵部將傷人、殺人及偷盜等。蕭何:漢朝第一位丞相,西漢初年政治家,為劉邦提供重要的後勤保障,協助劉邦滅秦亡楚。信:指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戰功,最終以謀反罪處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四麵楚歌、十麵埋伏等典故均與其有關。良:指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用:以。惠帝:漢惠帝劉盈,西漢第二位皇帝,劉邦與呂後之子。漢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政治清明。呂後臨朝,諸呂擅權:漢惠帝在位期間實際權力掌握在呂後手中,呂後完全違背漢高祖異姓不得為王的訓誡,大封呂家子弟為王,呂家子弟壟斷國家權力。平:陳平,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偉大的謀略家,反間計、離間計即出於此人。勃:周勃,漢初開國功臣。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劉氏皇位血統得以延續。太宗孝文:漢文帝劉恒,漢高祖劉邦之子,呂氏伏誅後被迎立為帝,死後諡號孝文。恭儉寬仁: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廢除肉刑,崇尚節儉。

建賢勸農,加惠元元。

景帝遵業,刻薄匪臧。

廢後易儲,七國跳梁。

世宗孝武,雄才大略。

初向儒術,董生對策。

協律定呂,祀郊興學。

繼誌神仙,複窮武功。

才臣競起,馳騖奮庸。

湯禹定令,相如賦雄。

武騫奉使,汲鄭質直。

勸:鼓勵。元元:黎民百姓。景帝:漢景帝劉啟,漢文帝劉恒長子,其在位時期繼續推行文帝時寬徭薄賦政策,促使漢朝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史稱文帝與景帝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匪臧:不善。廢後易儲:漢景帝時期,曾廢栗姬,並廢栗姬子劉榮太子之位,封王娡王夫人為皇後,劉徹為太子。七國跳梁:跳梁,同“跳踉”,指亂蹦亂跳,跳梁小醜形容猖狂搗亂而沒有多大能耐的醜惡之徒。漢景帝時,吳王劉濞等七個諸侯國發生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世宗孝武:漢武帝劉徹,漢景帝劉啟之子,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初向儒術,董生對策:董生,董仲舒,西漢儒學家。漢初一直實行黃老思想,清靜無為,武帝時詔董仲舒對策,董生連上三篇策論作答,因首篇專談“天人關係”,史稱“天人三策”,又稱“賢良對策”。武騫奉使:武,蘇武,漢武帝時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後遭匈奴扣留,始終持節不屈,最終得以歸漢。騫,張騫,漢武帝時期張騫曾兩次出使西域,以打通與西域各國的聯係,共同抗擊匈奴。汲鄭質直:汲黯和鄭當時忠直敢諫,不事逢迎。

衛青去病,揚名戎狄。

至於受遺,霍光日磾。

晚節知悔,得人最盛。

輪台一詔,國本用滋。

孝昭幼衝,天資明敏。

辨忠識詐,惜年不永。

孝宣勵精,繼續中興。

擢用儒臣,望之梁丘。

以文章顯,劉向王褒。

衛青去病,揚名戎狄:衛青,漢武帝時大司馬大將軍,曾抗擊匈奴七戰七勝,打破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去病,霍去病,衛青外甥,西漢傑出軍事家,大司馬驃騎將軍,多次與匈奴交戰取得勝利。衛青、霍去病被稱作“帝國雙璧”。受遺:接受皇帝臨終托孤遺命,輔助新皇。霍光日磾:霍光和金日磾,漢昭帝時輔政大臣,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勳,成為西漢曆史發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輪台一詔:即“輪台詔”,漢武帝晚年的罪己之詔,漢武帝晚年,不斷發動對匈奴的戰爭,國力日衰,社會動亂,後來下罪己詔,決心把重心轉移到社會生產上來。孝昭幼衝,天資明敏:漢孝昭帝劉弗陵,漢武帝劉徹之子,史稱劉弗陵自幼聰明多知,又長得身高體壯,很受劉徹寵愛。幼衝,幼小。辨忠識詐,惜年不永:昭帝時,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結燕王劉旦,誣陷輔政大臣霍光,結果被劉弗陵識破陰謀。不久,劉旦等陰謀政變,劉弗陵在霍光輔助下,誅殺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劉旦自殺,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政變。但其年僅21歲就病逝長安。孝宣勵精,繼續中興:漢宣帝劉詢,本名病已,在位時期整頓吏治,使社會生產得到發展,史稱昭帝、宣帝時期的統治為“昭宣中興”。望之梁丘:漢宣帝時大臣、學者蕭望之和梁丘臨。劉向: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王褒:西漢文學家。

安世充國,魏相丙吉。

定國延年,將相是職。

黃霸廣漢,龔遂翁歸。

張敞延壽,治民莫追。

惜開三釁,德教有虧。

孝元嗣位,寵任宦戚。

優柔寡斷,忠良廢斥。

成帝耽色,王侯專恣。

匡衡劉向,諫若罔知。

迨至哀平,王莽偽恭。

安世充國,魏相丙吉:安世,張安世,漢昭帝即位,拜右將軍,以輔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後,他與大將軍霍光謀立宣帝有功,拜為大司馬。丙吉,西漢大臣,因迎立宣帝有功,遷禦史大夫,後任丞相。定國延年:於定國和杜延年。黃霸廣漢,龔遂翁歸:黃霸,西漢著名循吏,通曉文法、明察秋毫、為官清廉。廣漢,趙廣漢,西漢名臣,執法不避權貴。龔遂,西漢著名循吏,為人忠厚,剛正不阿,與黃霸合稱“龔黃”。翁歸,尹翁歸,《漢書》有其本傳。張敞延壽:張敞,西漢大臣,為官清廉。延壽,韓延壽,西漢著名士大夫。孝元嗣位:孝元,漢元帝劉奭,漢宣帝長子,諡號孝元皇帝。嗣位,繼承皇位。寵任宦戚:漢元帝在位時期,寵幸宦官,導致外戚權利旁落。成帝耽色,王侯專恣:成帝,漢成帝劉驁,死後諡號孝成皇帝。其在位時期荒淫無道,大權逐漸被外戚掌控。匡衡劉向:匡衡,西漢經學家。迨:等到。哀:漢哀帝劉歡。平:漢平帝劉衎。王莽偽恭:王莽,西漢外戚,新朝建立者,並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