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十一 四大美女(下)(3 / 3)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宛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注》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製,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縣有楊貴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曆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係,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相關故事詩辭

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並親自插在楊氏鬢發上。玄宗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卷三)複製新曲《得寶子》,足見寵幸之隆。時宮中未立新皇後,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後位。鄭處誨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後,嶺南貢上一隻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玄宗令詞臣教以詩篇,數遍之後,這隻白鸚鵡就能吟頌出來,逗人喜愛。玄宗每與楊貴妃下棋,如果局麵對玄宗不利,侍從的宦官怕玄宗輸了棋,就叫聲“雪花娘”,這隻鸚鵡便飛入棋盤,張翼拍翅,“以亂其行列,或啄嬪禦及諸王手,使不能爭道。”(《明皇雜錄》)後來這隻可愛的“雪花娘”被老鷹啄死,玄宗與楊貴妃十分傷心,將它葬於禦苑中,稱為“鸚鵡塚”。元朝詩人楊維楨《無題效商隱體詩》雲:“金埒近收青海駿,錦籠初放雪衣娘。”(《鐵崖集》)就是詠及玄宗與楊貴妃的寵物白鸚鵡的。玄宗對寵物白鸚鵡尚且如此珍惜,其對楊貴妃的厚寵更不待言了。

由於楊貴妃得到重寵,她的兄弟均贈高官,甚至遠房兄弟楊釗,原為市井無賴,因善計籌,玄宗與楊氏諸姐妹賭博,令楊釗計算賭賬,賜名國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餘職,操縱朝政。玄宗遊幸華清池,以楊氏五家為扈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五家合隊,五彩繽紛。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生光,其奢侈無以複加。楊家一族,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玄宗還親為楊氏禦撰和徹書家廟碑。

有一次,楊貴妃恃寵驕縱,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譴歸娘家。可是,貴妃出宮後,玄宗飲食不進,高力土隻得又把她召回來。750年,貴妃偷了二十五郎邠的紫玉笛,獨吹自娛。事發,以忤旨又被送出宮外。貴妃出宮後,剪下一綹青絲,托中使張韜光帶給玄宗,玄宗大駭,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張祜《分王小管》詩雲:“金輿還幸無人見,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詩叩彈集》卷五)就是詠此事的。楊貴妃知道玄宗沒有她,便寢食不安,更為驕縱,楊家“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時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之謠。(《楊太真外傳)))李肇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唐國史補》卷上)杜牧《過華清宮》詩雲:

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中晚唐詩叩彈集》卷六)

就是詠嶺南貢荔之事,後世嶺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據說得名於此。

天寶中年,範陽節度使安祿山立過邊功,深得玄宗寵信,令楊氏姐妹與祿山結為兄妹,楊貴妃則認祿山為幹兒子。祿山以入宮謁見幹娘為名,竟明目張膽地調戲起楊貴妃來。

楊貴妃在長安慶祝最後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於華清宮,玄宗令梨園置樂,於長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適廣東南海進荔枝到,遂以《荔枝香》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祿山反,玄宗倉皇入川,次年途經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縣西),軍隊嘩變,逼玄宗誅楊國忠,賜楊貴妃自盡,時年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玄宗與貴妃的悲劇故事。

楊貴妃能詩,《全唐詩》收有其《贈張雲容舞》一首雲: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梟梟秋煙裏。

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這是以女人寫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煙芙容,若隱若現;複比之嶺上風雲,飄忽無定,更比之柳絲拂水,婀娜輕柔,襯以羅袖動香,可謂出神入化。在詩詞中反映楊貴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雲: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中晚唐詩叩彈集》卷六)

就是詠貴妃放事。至於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為千古絕唱。貴妃死後,玄宗人蜀,“行至扶風道,……又至斜穀口,屬霖雨涉旬,於棧道雨中聞鈴聲,隔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楊太真外傳》)這就是後來宋詞《雨霖鈴》詞牌的由來。

在戲劇中演楊貴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樸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記》傳奇、吳世美《驚鴻記》傳奇、無名氏《磨塵鑒》傳奇,清朝有洪升《長生殿》傳奇,京劇有《百花亭》、《貴妃醉酒》、《太真外傳》、《馬嵬坡》等,其它地方劇種也有許多演楊貴妃的故事,真是不勝枚舉。尤以梅蘭芳主演的京劇《貴妃醉酒》,以其獨創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飲譽海內外。小說則有《楊太真外傳》、陳鴻《長恨歌傳》、《隋唐演義》等。

楊貴妃與含羞草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複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植株上綴以數朵談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樸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

傳說楊玉環初人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

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裏麵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裏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