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湖南教育資源整合的現狀(3 / 3)

——出租。許多合並後的村小都是在九十年代初農民集資修建的,一些樓房看起來還相當嶄新。因此不少地方都把這些校園校舍租給幼兒園或農戶辦農產品加工廠或動植物養殖廠。——變賣。如湖北省五峰鎮在教育資源整合中全鎮61個教學點調整為14個,調整造成了近50萬元的校產閑置。閑置校產陷入維修無資金、保管無人員的困境,成為該鎮教育部門的沉重包袱。為突破困境,五峰鎮采取拍賣、變賣等方式,把閑置資產變現,變“包袱”為財富,3年來,五峰鎮先後處理閑置學校房產30多處,校產處理變現22萬餘元。變現收入用來償還教育欠債,補充教育資源,現已通過變現收入完成了8所保留學校的校舍維修、儀器添置等工作,全鎮教學條件明顯改善。①(①肖永奎:《五峰盤活閑置校產改善教學條件》,荊楚網(湖南日報),2006-11-1。)

——非法侵占。經過幾輪布局調整,在盤活教育資源、提高規模辦學效益的同時,也閑置了一定數量的教育資產,如某縣僅閑置校舍就達5萬平方米。布局調整所撤並的學校,多數是薄弱學校、偏遠山區的村小和局部有險房的校舍,所以在前幾年的撤並過程中,少數地方出現了侵占校舍和土地的現象。這已經引起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如江蘇省教育廳文件對閑置校產的產權歸屬作了明確的規定,被撤銷學校使用的各項資產,包括校舍、設備、貨幣資金及土地使用權等均為教育主管部門所有,由教育主管部門按規定進行處置,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

——直接廢棄。布局調整所撤並的學校,許多是薄弱學校、偏遠山區的村小,一些校產或因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附含的經濟價值低,或因其他諸種原因,既無法拍賣也無人利用,處於閑置狀態,任風雨浸蝕,無人維護。如永順縣王村鎮閑置的村級資產據評估達280萬元以上,鬆柏鄉閑置的村級資產至少也有100多萬元。②(②《實施“9+2”教育模式加快“退人還山”進程——湘西退人還山試點山區教育模式研究子課題》,湘西教育教學信息網,2006-05-16。)這些校產廢棄的時間越長,無人管理和維護,破壞的就越嚴重。這種村

級校產的大量閑置,無論對政府部門還是教育部門,都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2、閑置教育資源帶來的糾紛

在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教育布局隨之調整。中小學布局調整整合了教育資源,也製造了蛋糕——閑置的校舍。如何劃分這一塊蛋糕,國家有著原則性的規定。而在現實中,劃分蛋糕的難度遠比製造蛋糕的難度大得多。①(①何作:《處置閑置校產,一場雙方利益的博弈——我省農村小學閑置校園校舍處置情況透視》,《湖北教育》,2008(4)。)尤其是圍繞廢棄校產的歸屬問題,掀起了很大的糾紛,在有些地方甚至製造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張營村小學的糾紛湖北省張營村小學作為一所閑置學校的代表,我們可以從其演變曆史中看出處置閑置校產的難度和複雜度。這所小學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競陵鎮,是始建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村小,當初隻有5間房。在後來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製下,為了“普九”,全村的老百姓在“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了”口號的感召下,勒緊褲帶,在村小建起了全村最漂亮的樓房。若幹年過去了,張營村小學慢慢衰落,生源逐年減少,家庭條件好的學生遷到了鎮上。到2001年,這所學校不得不麵對被撤銷的命運。

張營村小學的撤銷,讓當地一位叫做王成秀的村民一下陷入了困境。原來在當年“普九”過程中張營村小學需要擴建,占用了王成秀家的兩塊稻田,在既沒有多餘的責任田分給她,又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村裏希望王成秀顧全大局。作為補償,村委會決定安排她到張營村小學給老師們做飯,每個月按代課教師的標準和辦法支付報酬。因為這個原因,教育上的每次改革對王成秀都沒有造成多大威脅,她也始終按照當年村裏的承諾,堅守在張營村小學。王成秀萬萬沒有想到,布局調整卻要她離開村小,並且連一點回旋的餘地也沒有。張營村小學被撤掉了,當年“兌換”的一份工作隨之消失。

雖然村長不知換了多少任,但是王成秀的事情村民都非常清楚。聽到學校被撤掉的消息後,王成秀立即去找村長,她說:“當初建學校要用地,我二話沒說就讓出來了,如今你可要給我們家做主啊。”村裏認為,學校當年是村上建的,王成秀的事情也是因為建校而引起。於是,村委會決定把學校閑置的校舍拿出四間劃給王成秀,算是對她的補償。王成秀對四間校舍進行了改造,並在學校後麵開了一個門,就此在村小住了下來。

對張營村的這一做法,鎮中心學校當即提出反對意見,表示校產不能劃歸個人所有。但反對意見沒有得到村裏的任何響應,王成秀仍然安穩地住著。位置偏僻的張營村小學,空下來的房子一開始並沒引起多少人的注意,鎮政府也沒有認為張營村的做法有什麼不妥。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一條水泥路從學校西邊穿過,交通便利了,張營村小學的校舍一下子吸引了眾多的目光。用村長王喜俊的話說,當時來找他談生意的人有很多,還有一家超市想來開個分店。與此同時,鎮上也提出要對張營村小學的校舍進行公開拍賣。鎮上的決定很快引起了村民的不滿,他們表示房子是村集體建的,鎮政府既沒出錢又沒出力,憑什麼要由他們拍賣。經過這麼一鬧,一些原本對校舍動了心思的人也不再熱心了,鎮政府的拍賣計劃無疾而終。①(①何作:《處置閑置校產,一場雙方利益的博弈——我省農村小學閑置校園校舍處置情況透視》,《湖北教育》,2008(4)。)

——糾紛背後的利益爭端

張營村小學背後的糾紛僅僅是處置閑置校產的一個縮影,事實上,由於各個學校形成曆史的不同處置的難度和複雜度也各不相同,但糾紛背後卻都隱藏著一個直接的利益爭端,這些爭端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

在九十年代我國突擊“普九”時,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在“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口號下,農村學校尤其是村小實際上是由農民集資、捐獻土地建成的,因此,農民普遍認為家門口自己出錢出力出地皮建的學校是他們的私有物品,歸他們所有。因此,一切外來力量的幹預,即激發起他們的強烈反映。盡管有相關文件予以明確,但在相當多校產處置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的矛盾與問題,有的來自村級單位,有的來自於村民,這些矛盾中最突出最棘手的仍屬群眾矛盾。在一些地方,當政府組織人員對閑置校產進行資產評估,並準備對部分資產拍賣、出租時,當即遭到了當地村民的強烈抵製。部分閑置校園校舍雖然被政府成功出租或變賣為工廠,但卻出現了當地群眾全村老少齊上陣,竭力阻止客商施工,圍攻鎮政府要求“分錢”的群體性事件。在個別鄉鎮,學校閑置資產歸屬的矛盾被激化,很多村民甚至集體到縣政府上訪。最後,考慮到和諧、穩定的因素不得不讓步。其實說到底,閑置教育資源牽涉的都是一場利益之爭。正如一篇文章的題名:“處置閑置校產,一場雙方利益的博弈”。①(①何作:《處置閑置校產,一場雙方利益的博弈——我省農村小學閑置校園校舍處置情況透視》,《湖北教育》,2008(4)。)

事實上,並不是並一塊廢棄的校產都是“搶手貨”,因為大多數廢棄校產仍在任由風雨侵蝕,而僅僅是那些目前位於城市近郊或即將開發區域的校產才有資格成為眾人競相窺視的“肥肉”,如長沙市嶽麓區近5年內教育布局調整閑置的黃泥嶺、施家港、澗塘、北津城等小學,這些學校所在的獨特的區位環境使之具有很大的土地開發價值。但並不是不被眾人窺視的“肥肉”就是無價值的,因為未來是無可預知的,或許明天農村人口回流這裏需要重新複校,或許明天一條馬路正要穿過此地,或許明天這裏挖掘出一條金礦……如果今天理不清這塊校產的歸屬權,那麼糾紛在明天仍然會繼續。

3、閑置教育資源的歸屬權

關於閑置教育資源的糾紛其實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學校的歸屬到底屬於誰?誰擁有處置閑置校產的權利?

——政策:歸屬教育部門

對於閑置的教育資產,《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16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9章第72條規定:“侵占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兩法”明確規定撤並學校的教育資產仍歸教育部門所有,其歸屬權、使用權不容侵犯。而2001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調整後的校舍等資產作出了“要保證用於發展教育事業”的原則性規定。《教育部關於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對閑置校舍的處置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各地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要防止原有教育資源的浪費。校園、校舍等辦學條件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的學校,要盡量予以保留;確需調整的學校,調整後的教育資源應主要用於舉辦學前教育、成人教育等機構;確實閑置的校園校舍,應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處置,處置所得應用於當地發展義務教育。”

2002年教基第1號文件《教育部關於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幹問題的通知》中,同樣強調了閑置校產的教育歸屬,同樣明確“發展基礎教育是各級政府應盡的職責。各地不得將公辦中、小學校和幼兒園以出售、拍賣等方式進行轉讓,已經轉讓並造成公有資產流失、減損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中小學布局調整後的公辦學校閑置校產,由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統籌,繼續用於舉辦基礎教育或社區教育機構;確需進行置換的,必須在保證公有教育資源不流失的前提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並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後方可實施。校產置換所得資金必須全部用於基礎教育。”

雖然有政府部門提供的處置閑置校產的有力政策依據,但更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手握國家政策“確實閑置的校園校舍,應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處置,處置所得應用於當地發展義務教育”這一“尚方寶劍”,在實際貫徹落實工作中卻力不從心,麵臨很大的阻力和難度。這主要是因為處理學校不動產的問題牽涉到多方利益,且其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在執行過程中,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文件往往失去應有的效力。——實況:村委會操縱撤並的農村學校從法理上說屬於教育的資產,應該交給教育部門來負責管理。但由於管理體製不順暢,現行教育行政部門職能的局限,特別是以往農村學校的發展經費主要靠鄉、村兩級來籌措,帶來投入體製的複雜化,以致形成教育多頭分散的領導體製,難以對鄉、村各級學校實行有效的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造成處置閑置資產的複雜局麵。

像上述的張營村小學那樣,處置權完全由村裏掌控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在婁底市婁星區石井鄉,調整後撤並的校產全部歸村委會所有,鄉鎮幹部也理所當然的認為處置權肯定是在村裏,因為“那些房子是他們自己修的。”事實上,絕大多數村委會都這樣認為,學校的閑置校產應歸當地村委會所有,由當地村委會進行處置。據湖北省穀城縣教育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07年底,該縣學校布局調整後,閑置的學校有143所,其中,被村委會拍賣的有21所,占全縣閑置學校的14.7%;被村委會當作辦公室使用的有12所,占8.4%;被村對外出租的有6所,占4.2%;教師和村民居住一部分,部分閑置的有9所,占6.3%;校村共用的有4所,占2.8%;學校獨立支配的有4所,占2.8%;交村管理,完全處於閑置狀態的有87所,占60.8%。

在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的兩年半時間裏,湖北省安陸市共撤並村級小學和教學點4所(個),鄉鎮中學2所,除了由國家投入、土地所有權為學校的2所中學在撤並後資產被無條件地整合到鄉鎮中心學校外,其他被撤並的學校全部被村委會處理或處於閑置狀態。其中,27所學校完全處於閑置狀態,2所學校被村委會拍賣,1所學校被村委會出租。①(①何作:《處置閑置校產,一場雙方利益的博弈——我省農村小學閑置校園校舍處置情況透視》,《湖北教育》,2008(4)。)

確保這些教育資產不流失,教育部門守土有責。為了使閑置的教育資產能夠用於教育,教育部門和覬覦教育資產的各方開展著拉鋸戰。在個別有條件的地方,為了避免閑置教育資源流失,甚至放緩了布局調整的步伐。如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局為保衛教育資產,使用了緩兵之計。光穀三小的三個分校——滄海分校、紅旗分校、前鋒分校規模都很少,全是修建於八九十年代的樓房,本該早已撤銷,但擔心教育資源一旦被閑置,馬上就有流失的危險。因此教育局保留著這些分校,對外的理由卻是為了緩解光穀三小本部的辦學壓力。①(①何作:《處置閑置校產,一場雙方利益的博弈——我省農村小學閑置校園校舍處置情況透視》,《湖北教育》,2008(4)。)

——思考:如何處置最合理閑置教育資源歸屬權的模糊不清大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由於大部分村小是農民集資、農民無償出讓土地建起,大量的村級小學的校舍沒有明確的產權,更無產權證,目前有關部門也沒有相關法律或政策依據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致使中小學布局調整後閑置校產的產權歸屬難以依法予以確認。導致農村中小學校閑置資產的處置,真正用於教育的不多,基本處於“信天遊”的狀態。絕大部分都是被村裏租賃給他人做經營場地,有的甚至被私下低價賣掉。

①農民的要求過不過分?

農民具有天生的戀教情節,為了他們的子孫後代讀書學習他們心甘情願、不計報償的捐獻自己的土地,學校校舍也是農民自己投資修建,因此農民把學校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農民是在用自己心中的度量衡來看待閑置校產。農民的要求並非完全是“無理”的,不僅在他們自己看來,這是合情合理的行為,即使是一些地方在處理方式上都承認了這種合理性,采取了“將農村撤並學校的閑置資產變現,所得資金應全部或大部分用於償還學校債務。同時,適當考慮村民的前期投入,合理分配收益”。從另一層麵來看,農民在種種行為上的抵製,其實是他們自身主權意識、現代意識、法治意識的覺醒。②村委會處置妥不妥當?如果完全站在村民的立場上,閑置資產應由村委會處置是毫無置疑的。即使是從個別鄉鎮的觀點來看,如上文中的婁底五井鄉,由村委會處置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問題是,由村委會處置,這些本來從政策來看不折不扣的教育資產還有多少能為教育所用呢?事實上,布局調整後的校產除了改作村部、出租外,大多數還處於閑置狀態,對於農村教育來說顯得彌足珍貴的教育資產要麼流失,要麼廢棄不用,這對於教育本身的發展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損失。③償還教育債務合不合理?鄉、村兩級不良債務是近年來農村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20世紀末“突擊式”的普及義務教育,超前消費、借貸“普九”,為農村教育發展留下後患。“普九負債”成為鄉、村兩級組織的沉重包袱,給農村教育帶來沉重的負擔。“普九”後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都用來償還債務,致使學校公用經費嚴重短缺,對農村學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在這種狀態下,用變賣閑置校產的方式籌資,用以償還“普九負債”,在各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和定法。但關鍵是,變賣現有教育資源,抵消政府應盡的財政義務,這一方法是否合理妥當尚需商榷。眾所周知,在2002年“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製改革以前,農村教育是“以鄉鎮為主”,基本屬於“人民教育人民辦”,這些學校近年來麵貌的改善更多的是依靠當地群眾的力量。現在把政府理應承擔的財政責任再一次轉嫁到人民群眾頭上顯然是有失公允的。①(①張黎,《縣域教育資源整合中農村教育資源整合問題新探》,《教育發展研究》,2007(6B)。)那麼,既然是當地群眾的貢獻,應當反哺教育,應當為當地群眾服務。就現階段來看,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要求,創辦適合農民需求的農民文化教育機構不失為一條萬全之策。

不管閑置教育資源背後隱藏著一個什麼樣複雜糾紛,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建校容易複校難,教育資產可以頃刻間流失,但若想複校代價將會十分高昂。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閑置教育資源,確實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確立兩個原則:第一是要把閑置教育資源利用起來;第二要把閑置教育資源利用在農民身上。堅持以上兩點,激活閑置校產反哺教育,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才是最合理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