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元和年間,建都城發生了好幾件大事,有悲也有喜。世人都愛先喜後悲,就好比那吃藥,先吃一塊糖把舌頭弄得甜了,藥再苦也咽得下去,那就先說喜的吧。
永樂帝聽了監天司的建議,建了一個高台,隔三差五地夜觀天象,整天研究紫微星是明是暗以及圍繞著紫微星的天相、祿存、天馬三星是照著紫微星,讓它更亮,還是隻管自個兒發光。
如果某一天,紫微星特別亮,皇上就招呼後妃中擅舞的,在高台上跳上一曲,飲上一杯小酒。那台築得高,比宮裏其他建築高了很多,大理石的台基,外牆嵌了琉璃燈盞,內燃鯨油,將整座台照得仿佛黑夜裏流光溢彩的一個長形玉柱。絲竹聲起的時候,上麵的人輕紗曼舞,幾欲飛仙,自是整個皇宮的人都看得見,聽得到。一聽到絲樂之聲,眾宮人都鬆了一口氣——明天有好日子過了。
當然,如果高台上悄無聲息,眾宮人就會互相轉告——小心點兒,夾緊尾巴做人。
皇太後垂簾聽政了很多年,但到底兒子已經長大了,她老人家身子骨也不好了,精力大不如從前,於是退避後宮,和人打打麻將,曬曬太陽,不大管事了。
偶爾聽宮人們說起皇帝勤政,時不時夜觀天象,她也隻是歎一口氣,道:“由得他去吧。”
對皇宮裏的宮人來說,人命如草,主子的喜怒無常更是難測,一不留神,丟了小命,你還不知道是怎麼丟的。所以,這高台一建,對皇宮裏的宮人來說,確是一件喜事……最起碼,明天的事心中有了數,可得賞賜還是有可能挨板子,有了心理準備,就不那麼惶然無助了。
可世上的事有喜必定有悲,悲的就是西疆不斷傳來戰報,西夷人屢敗屢戰,今天攻打邊城,明天躍馬搶糧,後天劫殺了前去求和的朝廷命官。
永樂帝雖然早就留了須,可有句俗話說得好,兒子八十歲了,依舊是娘的兒子,所以,他真正親政不過幾年工夫,正想著往明君建盛世皇朝的路上走。內事還未歇,外事不停地來,讓他煩不勝煩。
但西疆的事他倒是不太擔心的,因為,戰報上大都說的是敗事……西夷敗得慘不忍睹。
更因為,西疆的統軍,是曆經幾朝,對任何皇帝都忠心耿耿的君家軍。說起君家軍,上至宰相,下至掃地的宮女,沒有人眼裏不露幾分欽佩傾慕的。君家軍駐守邊疆多年,西夷人屢犯邊境,愣是沒讓他們踏入天門關一步。更重要的是,君家從不參與朝廷內部爭鬥,無論今日你上台,他下台,他們一概沒有意見,隻要皇帝的虎符到了邊疆,要他們滅誰,他們就滅誰。
說到這裏,有人就問了,欽佩就欽佩吧,為什麼傾慕呢?這個,大家應該知道,這世上一半是男人,另一半是女人,凡女人者,對相貌英俊,且戰功赫赫的大英雄,總是有那麼一點半點小心思在裏麵的,這便是所謂的傾慕了。
君家將,那統帥君楚禾已經中年,雖說戰功赫赫,英俊瀟灑,威武雄壯……但年紀擺在那裏,胡須長在那裏,皺紋刻在那裏……雖多年前還引得起閨秀的尖聲驚叫,騎馬一出來,雖有無數的侍衛護著,也會被砸中無數的蘋果、香蕉、李子、核桃……但現在嘛,長江後浪推前浪,風頭完全被他兒子搶去了。
那一年,君家軍大敗西夷,差不多滅了西夷大半軍隊,舉國上下同慶。君家一向不得罪人,朝廷內外的幫派鬥爭全不會拉扯上他們,所以,人緣好,沾親帶故的也多,一時之間上表為之請功的奏折堆滿了皇帝的案台。
皇帝初時不以為意,因為君家打勝仗太多了,獲賞賜太多了,俗話說得好,賞啊賞啊,就賞得麻木了,也沒東西可賞了。皇帝沒生公主,也不能把君家將招了做駙馬。
但此次不同,請表奏章實在太多,皇帝順應民心,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於是,下旨,君家軍休憩整軍,進京領賞。
那一年,君輾玉,天朝最年少,最負盛名,最重要的是——最有男子魅力的少將,一身白袍銀甲,手持關月大刀,腰佩青虹寶劍,騎在一匹四蹄踏焰的白馬之上,前後左右是他的貼身侍衛……以七星命名,被人叫做北鬥七星的七人,騎的全是油光發亮的黑馬。七人身穿黑袍黑甲,半邊臉擋以黑色麵具,七星拱月般地把君輾玉前後左右護住,馬蹄聲聲,整齊劃一。他們進入長安大街的時候,眾人皆倒吸一口冷氣,第一眼,黑與白,對比強烈,七黑叢中一點白,白得是那麼耀眼。第二眼,女子皆發出尖叫,中央騎白馬的白袍小將為什麼會如此與眾不同?
眼似星,眉如劍,嘴角含了淺笑,他隨便向周圍一望,無論是站在街角的,還是倚在二層木樓欄杆的,全感覺到他含笑的目光是望著自己的。
終於,人群沸騰了,大多是女人,手裏拿的手帕、荷包、蘋果、梨子,全都向中央那團耀眼的白色拋了過去。可女人力氣小,大多打到了周圍的黑袍護衛身上,因而他們的馬鞍上、箭袋裏掛滿了蘋果、手帕、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