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及其帶來的文化流失,遺產問題日益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大焦點。不過與商家和政府的各種合作開發相比,學界對此的參與相對滯後。如今,在受利益驅使而僅把遺產視為資源大加利用的誤導下,許多適當乃至失敗的案例開始受到批評。這樣便反過來給學界介入提供了有效的良機。就如欲識廬山真麵目還需身處山外一樣,與開發實踐保持必要距離會給學界的反思和探究帶來一定的助益。

這樣,盡管問題本身來自當下實踐,並與社會人生密切相關,本刊所期盼的仍是一種客觀化的思考和退一步追問。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形成與政府和商家不盡相同的話語,為遺產問題的研討,提供更獨立多樣的平台。

四川大學地處西南腹地,在關注文化多樣性方麵有其學統,無論本土的史學、文學,還是外來的民族學、人類學等,都在與遺產問題相關的教學、研究中發揮過突出作用。近年來,在遍及全國、全球的“申遺”運動影響下,又促進了各學科和專業間的協作、拓展。數年前組建的“文化遺產和文化互動”創新平台便是標誌之一。

本刊由四川大學“文化遺產和文化互動”基地和西華大學“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合作創辦。編委邀請了北京、南京及台北、香港和國外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學者擔任,目的在於更為廣泛地邀集學界同仁參與組稿和撰文。

首期推出的創刊欄目由專論、世界眼光、筆談、田野實證、區域與曆史、訪談等構成。作者分別來自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美國弗羅裏達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在此要對他們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尤其感謝英國伯利茅斯大學的彼得·霍華德先生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的《亞洲人類學》雜誌和呂烈丹教授。當獲知我們有意把彼得·霍華德在該刊發表的大作譯成中文在本刊發表時,他們不但慷慨允諾,還在譯文校對及文稿配圖諸方麵提供了積極的協助。

感謝曹順慶教授和潘殊閑教授。作為合作創辦單位的領頭人,他們的創意與督促,對刊物的麵世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感謝編輯部的梁昭、李菲、王學東、吳會蓉、安琪、劉曼、羅安平、劉曼、趙靚等全體成員,正是在他們的積極努力和精心參與下,本刊才得以順利完成從組稿直至最終出版的各項工作。本期刊登的部分文章此前業已發表過,為了欄目和內容的需要,特意選登。在此也要對作者和相關期刊表示謝意。

遺產問題豐繁複雜,世人的看法見仁見智。本刊雖力求精選佳作並希望做到論之有理、言之有據,但不足和局限在所難免,希望大家提出建議和批評。期待在各位的參與、嗬護下,《文化遺產研究》能作為係列推出的學術集刊順利刊行。

徐新建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