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甘於寂寞讓你擁有美麗愛情(1 / 1)

每個人生下來就在和“與世隔絕”作鬥爭,所以阿拉害怕寂寞,需要同伴,甚至渴望愛情。實際上,愛情的作用在於:把一個人牢牢的綁在身邊,讓Ta陪伴自己。在一時或一世間,忘記寂寞。

很多墜入愛河的人會抱怨:“為什麼Ta不多花時間來陪我,我恨不得一刻也不與Ta分開……”,“Ta回我短信的間隔太久了,Ta幹什麼呢,這麼不重視我……”,“沒有Ta在的這兩個小時裏,我無所事事,根本不知道幹點什麼好,隻能幹等著”……愛情對抗了寂寞,卻也拿走了你抵禦寂寞、享受寂寞的能力——於是,你從一個獨立的愛人,變身為一個糾纏的怨婦,不可愛,也很容易失去所愛。

當你為愛喪失甘於寂寞的能力時,你也會很快失去愛情。

我們常會發現,你親密的愛人會出現這樣的情況:Ta忙於工作,會先接客戶的電話,然後再接你的;Ta玩網絡遊戲時,會連續三小時不和你說話;Ta跟朋友聊電話時,會有半天忽視你的存在;Ta一天總需要那麼一小會兒,就想像一個人呆著……這些時候,阿拉都會有點不適應,特別是在熱戀期時,總覺得自己被拋棄了,覺得對方把自己放輕了……其實這都是“不甘寂寞綜合症”惹的禍,不是對方有問題。Ta很愛你,Ta的做法也很正常,隻是阿拉自己,忘記享受寂寞了。

你要享受愛情的權利,就要承擔寂寞的義務。

和另一個人相愛,並不意味著永遠告別寂寞。阿拉還是會有時要一個人呆著,一個人麵對問題;有時候還是要自己爬上去換燈泡,自己煮碗泡麵吃……沒有寂寞就沒有愛情,如果你想要天長地久的愛情,寂寞也會一直存在。即使它隻出現在低頻又短時的情況下。

之所以你需要別人來愛自己,而不是選擇自戀,就是因為寂寞是愛情很好的調劑。

你也需要偶爾一個人,需要一個主控的自我空間,跳出和另一個人的關係,來審視自己。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對方也需要這樣一段寂寞的時間。

偶爾的寂寞,會讓你更加珍惜愛情,也更加懂得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當一個人甘於寂寞,他必定能尊重對方的寂寞。不再糾纏在“捆綁遊戲”裏,而是自然遊走於健康的親密距離中。懂得寂寞與愛情的伴生關係,會為你的愛情帶來美感。

在寂寞時也活得精彩的人,往往更值得去深愛。因為Ta懂得享受寂寞,就會懂得享受愛情。

關於柏拉圖愛情觀新解

原始人的愛情大概不需要寫情書,因為那時還沒有文字;十九世紀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過煲電話粥來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紀後期,人們才知道上網也可以傳情達意。在西方愛情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現存最早的有關文獻就是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的論述,他的論述被認為是一座豐碑,“柏拉圖式的愛情”作為一種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東方人也將他的名字當作“精神戀愛”的代名詞。那麼,究竟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呢?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向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肮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製》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隻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