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之再生(節選)
(開幕後沉默數分鍾,遠遠有喧嚷之聲起。
女神各置樂器,徐徐自壁龕走下,徐徐向四方瞻望。)
女神之一 自從煉就五色彩石
曾把天孔補全,
把黑暗驅逐了一半
向那天球外邊;
在優美的世界當中,
吹奏起無聲的音樂雍融。
不知道月兒圓了多少回,
照著這生命底音波吹送。
女神之二 可是,我們今天的音調,
為什麼總是不能和諧?
怕在這宇宙之中,
有什麼浩劫要再!——
聽呀!那喧嚷著的聲音,
愈見高,愈見逼近!
那是海中的濤聲?空中的風聲?
可還是——罪惡底交鳴?
女神之三 剛才不是有武夫蠻伯之群
打從這不周山下經過?
說是要去爭做什麼元首……
哦,鬧得真是過火!
姊妹們呀,我們該做些什麼?
我們這五色天球看看要被震破!
倦了的太陽隻在空中睡眠,
全也不吐放些兒熾烈的光波。
女神之一 我要去創造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創造些新的溫熱,
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結。
女神之三 姊妹們,新造的葡萄酒漿
不能盛在那舊了的皮囊。
為容受你們的新熱、新光,
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
其他全體 我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
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甚神像!
(全體向山闕後海中消逝。
山後爭帝之聲。)
(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表達五四時期個人和民族的情感與欲求的《女神》,以自由奔放、雄渾瑰麗的詩風構成中國新詩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在那些浮想聯翩的詩篇裏,詩人放逸的浪漫主義氣質和不可遏抑的激情使自然萬物有了勃發的生命,宇宙的遼遠壯闊,一方麵感染和化育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情緒,另一方麵更激起“我”對創造中的力與美的熱望。“我”向著“我年輕的祖國”問候,向著“大西洋畔的新大陸”,“太平洋上的扶桑”致意;“我”“立在地球邊上”呼喚著“要把地球推倒”的“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的力。在新詩史上,“《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複性,正是在於它所達到的民族(與個體)精神及作家寫作的自由狀態”。
《女神》中取材於上古神話傳說和民間想像(如死後複生的鳳凰,天狗吃了月亮)的詩篇,以“開辟鴻荒的大我”形象,暗示和比擬著古舊的國家和民族在新時代到來時的覺醒與更生,在意義指向上,構成一個清晰的寓言體係。
在藝術表現的方麵,《女神》受五四詩歌審美觀念的影響,創造了自由詩的形式。郭沫若取法詩人惠特曼的風格,歌唱自由,藝術上雄渾灑脫;他也推崇海涅詩歌中明麗、清新的風格,主張“寫詩”而不讚成“做”詩,認為詩以感情的自然流露為上乘,不必拘於格式。因此,就《女神》總體看,詩的形式是自由的。不過,這種自由也並非毫無節製。“情緒的世界”又是“一個波動的世界,節奏的世界”,“這兒雖沒有一定的外形的韻律,但在自體是有節奏的”。這種節奏,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節奏,隨著情緒的高漲,整齊的短句增多,加上排比、複遝,節奏就顯得急促、歡快;當情緒舒緩時,則偏於用長句來減慢詩歌的速度。這之外,還有一些有跡可尋的外在手法如重複詠唱等,用來在自由變動的抒情中取得相對的和諧。
郭沫若的《女神》詩是中國新詩史上的奠基之作。注意體會詩集《女神》的特點:浪漫主義激情,自由奔放、雄奇瑰麗的詩風與自我抒情主體。
《魯迅全集》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裏。“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開始用的筆名。他從小接受私塾教育以及民間文化的熏陶,在南京求學及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廣泛接觸外國文化。
魯迅在日本仙台學醫,後決然棄醫從文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而他的文學起點是翻譯,1903年就譯過《斯巴達之魂》。此外還有一些法國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小說,如《月界旅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周氏兄弟合譯的《域外小說集》,雖然上下兩冊都隻分別售出二十一本和二十本。魯迅從翻譯中汲取了很多力量。1907年,他寫下著名的論文《摩羅詩力說》,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化的宣言。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狂人日記》,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從此創作一發不可收。
魯迅是一個文學家,也是一個文學史家,又是一個學者。《魯迅全集》有四個版本,建議閱讀1981年魯迅誕生一百周年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6卷本。它的特色,一是注釋詳盡,二是校勘精細。
魯迅筆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有中短篇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熱風》《墳》《華蓋集》等16本雜文集和書信集《兩地書》,此外,還著有文學史著作《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以下介紹他的幾個集子。
《呐喊》:收1918年到1922年創作的小說十四篇。《狂人日記》主體部分用日記體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迫害狂”在患病期間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沒有年代的曆史記述的“仁義道德”背後看出了“吃人”二字。他大喊著“從來如此,便對麼?”“救救孩子”……《孔乙己》寫的是魯鎮鹹亨酒店裏發生的故事。孔乙己讀過書,但沒有中舉,也不會營生,但又有讀書人的壞脾氣,好喝懶做,貧寒又清高、慕虛榮。隻會在小酒店裏教小孩子“茴香”的“茴”有幾種寫法。但是大人孩子都隻把他當消遣的對象。《故鄉》是一篇散文體的小說,講“我”回到故鄉,但事過境遷,連那個曾經在月下海邊的西瓜地裏刺猹,淳樸得不染俗氣的閏土都會很木然地喚“我”“老爺”了,使“我”突然很悲哀地感到了“隔膜”,於是在迷茫中離開了故鄉。《阿Q正傳》裏的阿Q是一個在未莊打短工的,小說寫了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的悲劇,外出謀生,想革命以及被拒絕,最後被殺了頭的悲劇故事。《社戲》寫由於看中國戲的乏味而回憶起少年時在故鄉的烏篷船上看社戲的生動場景。
《彷徨》:收入的是1924年到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祝福》寫祥林嫂的悲劇。《在酒樓上》寫“我”和呂緯甫在故鄉的酒樓上意外的相遇,聽他講述多年來的落寞與無奈的妥協。《肥皂》以冷嘲熱諷的筆法揭下了衛道士四銘虛偽的麵具。《孤獨者》寫了主人公魏連殳窮困窘頓的一生。《傷逝》的副標題是“涓生的手記”,以涓生回憶的形式,講了一個愛情婚姻的悲劇故事。嘴裏高喊著“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幹涉我的權利”的子君,在離家出走與涓生同居後,終於因為生活的艱辛、拮據以及更深層的思想差距而回到原來的家庭,最終悒鬱而死。
《故事新編》:創作長達十四年,從1922年到1935年。《故事新編》共八篇,都是取材於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演義敷衍而成。《補天》渲染的是女媧造人以及補天時的複雜的心理,以及創造後的失落與茫然。她麵對“人類”,禁不住“倒抽了一口冷氣”。而後人又在女媧的肚子上爭奪空間及占有權。《奔月》寫當年無比神勇傳奇的羿與妻子嫦娥的清貧的日常生活,嫦娥不耐寂寞在羿出去打獵的時候偷了他的丹藥獨自飛升到月亮上。
《野草》:是魯迅在1924年到1926年間創作的,連《題辭》共收二十三篇散文詩。1919年,魯迅曾發表了一組名為“自言自語”的散文詩,《野草》就是在其基礎上深化、升華的。《野草》構建了一係列奇異的意象:有在“凍滅”與“燒完”之間抉擇的“火的冰”;有“黑暗又會吞並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而“彷徨於無地”的“影子”;有麵對“無物之陣”的手執投槍的戰士;有同樣“煩膩,疑心,憎惡”的求乞者與布施者;有以“無詞的言語”“顫動的身軀”抗爭的“老女人”;有“孤獨的雪”“雨的精魂”;有知道“秋後要有春”的小粉紅花的夢。《野草》是魯迅的生命哲學。
狂人日記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