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節選)(2 / 2)

《莊子》一書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全生保身,逍遙無為:全生保身是道家學說的中心問題。莊子對此作了係統的論述。他說:人既不能表現得有用,又不能表現得完全無用,要“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遙無為。逍遙無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麵是由於受到外界物質條件的束縛,另一方麵是由於受到自身形骸與觀念的束縛,也就是由“有待”和“有己”造成的。“有待”就是有依賴和依靠,要憑借外力;“有己”就是有私心和看重自己。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是要讓真正的自我從功名利祿、是非善惡乃至從自己的形骸和觀念的限製中解脫出來,達到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境界,以獲得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與道為一:道是道家學說也是莊子哲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莊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本根,道沒有具體的規定性,亦無差別對立。要實現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即“得道”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相對主義的認識的方法,即“齊物”的方法;一是直覺主義的體驗的方法,即“體道”的方法。“齊物”就是發現並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間的差別和對立。這種方法使人在精神上從貴賤、壽夭、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進入無差別對待的自由世界。“體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煉程序,不用語言和概念,以達到與道為一的直覺體驗。這種方法可以擺脫哀樂情緒的幹擾,舍棄日常世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脫與超越。

無為而治:莊子明確否定現實的社會政治製度以及文化生活,他向往遠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張不幹涉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實行無為而治。莊子反對當時社會上實行的仁義禮樂等社會道德與政治製度,認為這些都是罪惡與禍害的根源。他用“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來說明仁義已經成了統治者竊取國家權力的手段。莊子認為,隨著社會政治製度和文化的發展,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及爭鬥也會隨之產生和激化,社會政治製度和文化的發展也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是按照必然上升的進程前進。他認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為地加以改變,便會損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統治者應任社會的自然發展,不要加以人為的治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可以說是最早的一種無政府主義思想。莊子心目中的“至德之世”就是:沒有貴賤尊卑的隔閡,沒有仁義禮樂的束縛,沒有功名利祿的爭逐,人人過著無憂無慮、安閑自在的平等生活,身心獲得完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