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渴望著生活幸福、事業成功,希望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讚美,那麼你就應該懂得做人處世的學問做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信守諾言的人,具有正直品格的人,有尊嚴的人,彬彬有禮的人。
做人不可強出頭
每一個在茫茫人海中碌碌奔走之人都希望自己有出頭日,希望自己成為人上之人。我國古代有句俗語:“煩惱皆因強出頭”。這句話可以說是世間生存的經驗之談。
首先,人想出頭,這是天經地義之事,隻有那些白癡、傻子,或者那些軀體仍在,但實質生命已去之人才不想出頭。在現代社會,人們每天都麵臨無數的自我壓力與競爭環境,要想擺脫出人頭地的欲望是很難做到的。
既然人人都想出頭,但為何要說“煩惱皆因強出頭”呢?讓我們從“強”字說起,這裏的“強”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勉強”,也就是說,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卻勉強去做某些事情。固然勉強去做也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成功,但這種成功的可能性並不高,通常的結果是:失敗了,折損了自己的鬥誌,也惹來一些嘲笑。當然,我們並不是嘲笑正常情況下的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在別人眼中,你的失敗卻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義詞,這種失敗是一種致命傷,而且還會成為一個人生烙印,跟著你一輩子。這就是你強出頭的煩惱。
第二個意思是強力,也就是說,自己雖然有足夠的能力,可是客觀環境卻還不成熟。所謂客觀環境是指天時和人勢,天時是大環境的條件,人勢是周圍人對你支持的程度,也就是一種人氣。大勢如果不利,以本身的能力強力出頭,雖然不是毫無成功機會,但會多花很多力氣;如果缺少人勢,而你偏要強力出頭,必會遭到別人的打擊排擠,也會傷害別人,埋下仇恨的種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也是強出頭的煩惱。
所以,這裏我們奉勸你一句:人要出頭,但不要強出頭。而且你還應當謹記兩點:
1.本身能力不足時,就不要想出頭。
2.天時不利,人勢不足時,就不要想出頭。
不強出頭,自然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傷,可以和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共處的關係,也可以透過冷靜的觀察,掌握大環境的趨勢和脈動,等到各方麵條件皆已成熟時,自然便可脫穎而出!
其實,人隻要有能力,又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別人自然樂意抬他出頭,因為這樣一可做人情投資,享受他出頭後的人情回報,二可使自己的生存因變得單純,免得和他長處,感受到他各種條件的壓力。所以,隻要你是強者,用不著你去強出風頭。
一個身為下級的人,本來就有些不得已去做的事情。隻要按實際情況去辦,忘卻自身的一切,盡管去辦就是了。還有一種情況,憑智慧心機爭鬥的人,開始來明的,到後來就來暗的,到最後急於求勝時,就詭計多端。合作的事情,開頭總能互相信任,往往到後來就互相欺詐了。事情開頭簡單,待到要完成的時候,肯定就越來越艱難了。
人們說話,就像刮風起浪一樣,時起時伏,人們做事也必然有得有失。刮風起浪,水麵動蕩不已,行為得失就容易引發危險。有的人憤怒,並不是別的原因,往往是由於花言巧語,說話一邊倒引起的。
野獸臨死的時候亂吼亂叫,還會產生吃人的念頭。任何事情都一樣,如果要求苛刻瑣細,別人受不了,就會使出壞主意對付你,而你自己還不知道別人為什麼這樣。
常言說:不要改變一級的命令,不要勉強求得成功。說話處世,超過了限度,就意味著添油加醋。改變命令,勉強取勝,就會給行動帶來危險。
一件好事要能辦成功,在於長期的努力。一件壞事是出現了,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順著事情的自然規律,讓心境悠遊自適,一切事情都在不得不做的情況下去做,絕不要無事找事地主動去做,使心靈始終保持虛靜,這就是最佳狀態了。
沒有必要勞力傷神,總想把事辦得讓人刮目相看。這樣即使傳達君主的話,也就複述一遍,有什麼困難呢?災禍又會從哪兒來?
能做事,達到目的即可,不必節外生枝,畫蛇添足,人我兩安,這正是辦事的最好辦法。把握自己是如此,麵臨凶殘無比的人又怎樣?
承諾是金
為人處世,信守諾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歡迎的人,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把他們的特點展現在人們麵前,其中最顯著的特點便是任何時候都有守信、遵約的美德。
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注重講信用,守信義。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表達了自己堅守信用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格。因此,中國人曆來把守信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言必行,行必果。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這正是兩年後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範式怎會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在現實生活中講信用,守信義,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但是,我們反對那種“言過其實”的許諾,也反對使人容易“寡信”的“輕諾”;我們更反對“言而無信”、“背信棄義”的醜行!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動幫助朋友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是可貴的。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說話要注意掌握分寸。因為,諾言的能否兌現不僅有個自己努力程度問題,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由於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種情況是有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朋友麵前,不要輕率地許諾。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朋友說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達理的,是會原諒的,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麵前逞能,輕率許諾。這樣,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而且反而會失去朋友。
做好人而不充好人
在人際交往圈中,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好人,歡迎好人,期望遇到好人,也想讓自己成為好人!因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會傷害別人,甚至有時還會為了別人的利益而讓自己吃虧!這種好人豈止用一個“好”字形容,簡直可以說是一種偉大的人性。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好事難為,好人難當。那麼到底做好人是好還是不好呢?
事實上,要讓自己做一個好人還是壞人,這是由一個人的性格決定的,而不是意誌可以決定。換句話說,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惡,而受教育及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性本善的人有時也會呈現惡的一麵,而性本惡的人有時也會不那麼惡!性格形成的障礙和弱點,並不是想改變就可以改變,因此對於做好人是好還是不好這一問題,我們隻能這樣回答:
做好人是一個人的性格決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做好人也有其人際關係上的價值,做好人是值得稱道的,但是有一點我們要引以為戒:不可濫充好人!
所謂濫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點:沒有原則、沒有主見、不能堅持原則的好人,這種人不知是性格因素,還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態去討別人歡喜,反正是對他人有求必應,也不管自己該不該去做;有時候,他也想堅持,可是別人聲音一大,馬上就軟下骨來;因為缺乏原則與堅持,導致是非難分,當事情不能妥善解決的時候,便以犧牲自己來成全大家;他有時也想壞一點,可是還不到壞的程度他就開始自責,檢討自己……
這種濫充的好人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好好先生”一樣,其得到的效應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則的,所以當他人頌讚好人時,往往帶著幾分敬畏。但濫充的好人則不然,他在人際關係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擔此大任”的評語,而且別人因為深知他的弱點,甚至會算計他、陷害他,得寸進尺,隨欲索求,反正他不會反抗,不會拒絕!於是所有人都從他那兒得到了好處,唯獨這個濫充的好人一點好處都沒有!
照此看來,濫充好人實在不宜,那麼怎樣才能判斷自己真正是個好人,還是在濫充好人呢?那些濫充好人者應該怎麼辦?
前麵說過,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行為,因此,濫充好人者可以從以下心理方麵試著改變自己:
(1)了解自己濫充好人的苦果。
(2)了解拒絕和堅持並不一定會得罪別人,而且還能保護自己。
(3)學會拒絕和堅持。
(4)如果自己跳脫不出性格的限製,可請旁人不時暗示你、鼓勵你,以強化你不濫充好人的動機和決心。
既然如此,當你下次麵臨他人的求助時,當你又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愛之時,請考慮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個好人?
不要活在別人的影子裏
毫無疑問地,你在工作上是一個全心投入的人,而且幾乎是到了鞠躬盡瘁的地步。主管交給你的任務,你從來不打馬虎眼,要求你額外超時加班,你也毫無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是不是你分內的職責,你總是不忍拒絕。其實,你早已忙得分身乏術,焦頭爛額,但你還是強打精神說:“沒事!沒事!”沒有人知道你累得半死,但是,你就是不願開口對人說“不!”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是礙於情麵而不敢說“不”,或者因為不好意思說“不”,結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該是自己的事,統統落在自己頭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過自己的能力負荷,讓自己麵臨崩潰的邊緣。
做老板的都喜歡全力拚命的員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講究犧牲奉獻,處處想討好別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範員工,最後你可能會喪失自我。
最明顯的現象莫過於,你總是強迫自己做一些你並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滿的情緒,你也強忍去做。你認為別人把這些事情交給你做,是因為看得起你,信任你的能力。如果你一旦拒絕,別人就會怪罪你,批評你不善於與人合作,使你產生一種罪惡感。總而言之,你不希望你的印象被別人大打折扣。
在一個團體中,這種“討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為心理學家稱這種舉動為“寄生依賴者”——企圖憑借外在的人和事來提升自我的價值。然而,行為心理專家發現,絕大多數寄生依賴者都不快樂,他們內心很容易焦慮。這種人往往過度依賴別人的期望,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裏,渴求別人讚美來尋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評,他們就會自責,懷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麼差錯?根據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賴者。他們每天工作動輒超過十幾個小時,就連節假日也不放過,他們兢兢業業,犧牲了個人的休閑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他們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際,卻日漸疏離了與家人的關係。這種過度依存於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於賭博或宗教信仰一樣,行為完全被控製。
對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必工作,擁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遺棄。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辦,那樣可以讓他覺得被人愛戴,代表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你勸他:“何必那麼累?有些事可以交給別人做嘛!”他會用更堅定的語氣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還有誰能做?”表麵看來,工作雖然是束縛,捆綁他動彈不得,其實反而讓他覺得安慰,令他產生被人關心、被人需要的滿足。因為他相信,當他工作賣力的時候,別人才會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
還有的人,則是缺乏自信,擔心拒絕別人,好像就表示自己太懶惰,太不通情理,會遭受責罵。他們害怕別人的權威,為了博取好感,維持與別人的關係,即使是無理的要求,也隻得點頭說“好”。
心理專家同時指出,比較起來,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為寄生依賴者。因為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服從”、“聽話”、“溫順”,當別人有所要求時,“拒絕”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很多女性成長以後,周旋在丈夫、兒女、公婆、老板之中,她們極力扮演好各種角色,處處討好別人,一旦她們發現自己力不從心,就會陷入極度沮喪的情緒中。
事實上,我們常常過度在乎自己對別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們常常聽到調侃別人的一句話:“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責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該盡的責任是,對你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你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價值觀的優先順序,確定究竟哪些對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絕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對自己道德意識的認同。
你雖然讚成這種說法,可是你覺得還是有些為難,你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說“不”。真有那麼困難嗎?其實那是我們天生的本能。心理學家說,人類所學的第一個抽象概念就是用“搖頭”來說“不”,譬如,一歲多的幼兒就會用搖頭來拒絕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這個象征性的動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絕”,但也代表“選擇”,一個人通過不斷的選擇來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當你說“不”的時候,就等於說“是”,你“是”一個不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勇敢說“不”,這並不一定會替你帶來麻煩,反而是替你減輕壓力。如果你現在不願說“不”,繼續積壓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極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麵對難以收拾的殘局,別人可能會反過頭來不諒解地問你:“你為什麼不早說?”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點,有時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來說“不”。記住,你不必內疚,因為那是你的基本權利。
做人做事不必麵麵俱到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相信你讀後一定頗有啟發。
一天,父子倆趕著一頭驢進城,子在前,父在後,半路上有人笑他們:“真笨,有驢子竟然不騎!”
父親覺得有理,便叫兒子騎上驢,自己跟著走。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路!”
父親趕忙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上驢背。走了一會,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自己騎驢,讓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上驢背,這下子總該沒人有意見了吧!誰知又有人說:“倆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
父子倆趕快溜下驢背,把驢子四隻腳綁起來,一前一後用棍子扛著。經過一座橋時,驢子因為不舒服,掙紮了一下,結果掉到河裏淹死了!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講的父親,人家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誰抗議,就聽誰的!結果呢?大家都有意見,而且大家都不滿意。
一般來說,這麼做事的人有以下幾種心理:
(1)不想得罪任何人,甚至想討好每一個人,至於是非對錯,不管啦!
(2)本身就是沒有主見之人,無法分辨是非對錯,所以誰說得有理,就聽誰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心理,但你要知道一點:想麵麵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討好每一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在做人方麵,你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麵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一定這麼認為,甚至根本不領情也有可能;在做事方麵,你也不可能顧到每一個人的立場,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需要都不同,你要讓每個人滿意,事實上,就會有人不滿意!最後的結果隻有兩個:
1.為了麵麵俱到,反而把自己累死。因為你總是怕對方不滿意,還得小心察言觀色,揣摩他的心思,這多辛苦啊!恐怕非神經衰弱不可了。
2.別人摸透了你想麵麵俱到的弱點,便會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地索求,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生氣,於是你就變成人人看不起,給人好處別人還不感謝的天下超級大笨瓜!
那麼應該怎麼才能讓大家盡量滿意呢?
做你該做的!也就是說,你認為對的,你就不受動搖地去做,參考別人意見時要看意見本身,而不是看別人的臉色。這麼做有時確實會讓一些人不高興,但如果你不受動搖,就可贏得這些人事後的尊敬,畢竟人還是服從公理的,除非你的堅持純是為了私心!
這麼做,會有人稱讚你,也會有人罵你,但如果你想麵麵俱到,恐怕結果是——每個人都笑你!
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
《菜根譚》中提到的圓滑人際關係的智慧之一,是切忌嚴厲指責他人,而代之以寬容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欠缺寬容的態度不可能建立起圓滿的人際關係。
如“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對於別人的短處,應該盡力為其遮掩,若是不顧一切在人前揭人之短,就暴露了自己的不是,可謂以短攻短;對別人頑固的行為應該善加開導而不是忿而疾之,否則便是以頑濟頑了。有的人專門喜歡當眾揭別人的短,這種人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書中接著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想其湛受;教人之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批評人家不要太苛刻,要先想想對方是否受得了;教人家做好事也不要論調太高,要在對方能力範圍內。
書中進一步論述:“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可見凡事不要逼人太甚,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修養自己的品德,也能夠避免災禍。
以上三例都是實踐的方法,主要是提醒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適宜地幫助別人。孔子也曾說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如此一來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無益的困擾,關鍵在於寬容他人。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卻暗於自見,所以在斥責他人的時候,容易忽視自身的缺點,而嚴厲地指責對方的不是。一旦超出別人所能忍受的範圍,反而引起厭惡和反感,喪失說服力。所以人要給對方留麵子,要有體貼心,不要去指責別人的小過失,不去攻計隱瞞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別人的舊瘡疤。
所謂的寬容,和“度量”與“包容”有很大關係。《菜根譚》中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一個人必須具有容納汙穢與恥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惡賢愚的態度,才能夠寬容他人。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這句話的含義同上一句相似。人不能太清高,因為世界本來就很混濁,什麼樣的人物都有,如果太純潔了、隻會自己堵住自己的路。
要做到包容一切,首先必須注意凡事不可急就章,要懂得以時間換取人心的道理。即所謂:“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勿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一件事情發生了,急於調查事因反而愈搞愈不明白,不如在真相未明之前放寬心,任其自然發展,慢慢再查個水落石出,若是操之過急就會引起別人的憤怒和反感。同樣,在指使別人時,若是巧施心機強欲操縱,反而引對方不滿,所以不如順其自然使對方心悅誠服地遵從。
上麵介紹寬容的美德,但是,此種態度隻適於對待他人,卻不能自我寬容。在律己方麵應該時刻以嚴格的態度自我反省。太過於放縱自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阻礙自己身心的發展“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俗話說:“見人過易,見已過難。”責備別人不可太不薄,但是反求諸己則必須嚴格要求,如此一書自己的德性也就隨之而進步了。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準備吞並楚國,繼續他統一中國的大業,他召集大臣和將領們商議此事。
作戰英勇的青年將領李信,在攻打燕國的時候,曾率數千秦軍擊潰了數萬燕軍,逼得燕王姬喜走投無路,隻好殺了專與秦王嬴政作對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謝罪求和。秦王政想讓李信做滅楚的秦軍統帥,就問李信,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氣宇軒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說:“有大王的英明決策,挾秦軍勝利之師的雄威,滅楚20萬軍隊足矣。”
秦王嬴政聽了,暗暗稱讚李信果然是個少年英雄,有萬丈豪氣。因此事關係重大,他想再聽聽他人的意見。他目光掠過群臣,最後停在鬢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僂的老將王事臉上,徐徐問道:“王將軍,你的意見呢?”
老將王翦久經沙場,身經百戰,追隨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為人,見秦王政聽了李信的話後麵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輕敵之心。但這等大事是不能阿諛討好的,於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對秦王政說:“大王,楚國原是個幅員數千裏、軍隊數百萬的大國。這些年來,楚國雖屢遭挫折,但一來其實力仍十分可觀,二來楚人十分仇視秦國,楚軍與秦軍作戰時,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僅用20萬人去攻打楚國是遠遠不夠的。依臣下之見,恐怕要……”王翦原想說20萬人出兵必敗無疑,但想到這不吉利的預言會觸怒日漸驕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說:“滅楚非60萬大軍不可。”
秦王政聽了,毫不掩飾自己對王翦見解的失望,冷冷地說:“看來,王將軍果真老矣,膽子怎麼這樣小?還是李將軍有魄力,20萬軍隊一定能夠踏平楚國。”於是,秦王政讓李信率20萬軍隊去攻打楚國。
王翦料定李信必敗,秦王政現在雖聽不進他的意見,將來一定會采用。不過秦王政現在既已認為自己老朽無能,如果繼續賴著不走,恐怕會被秦王政隨意找個罪名,加以罷斥,弄不好還會丟失性命。他馬上告病辭官,回老家休養去了。麵對自己的正確意見不能被采納,老將王翦不是氣憤不已,而是忍對他人的誤解嘲笑,韜光養晦,不去計較。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帶領20萬秦軍攻打楚國,被楚軍連破二陣,李信率殘部狼狽逃回秦國。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職查辦。秦王政畢竟是一代梟雄,他後悔當初自己輕率,隨即下令備車駕,親自去王翦的家鄉,請王翦複出,帶兵攻楚。
秦王政見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賠罪,說:“上次是寡人錯了,沒聽王將軍的話,輕信李信,誤了國家大事。為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務必請王將軍抱病出馬,出任滅楚大軍的統帥。”
王翦並沒有因秦王政的賠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靜地說:“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應誓死相報,大王若要我帶兵滅楚,那我仍然需要60萬軍隊。楚國地廣人眾,他們可以很容易地組織起100萬軍隊。秦軍必須要有60萬,才能勉強應付。少於此數,我們的勝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連忙賠笑說:“寡人現在是唯將軍之計是從。”隨後征集60萬軍隊交給王翦指揮。出兵之日,秦王政親率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區灞上為王翦擺酒送行。
飲了餞行酒後,王翦向秦王政辭行。秦王政見王翦唇齒翕動,似有話要說,趕忙問道:“王將軍心中有何事?不妨對寡人講一講。”
王翦裝出一副惶恐的樣子說:“請大王恩賜些良田、美宅與園林給臣下。”
秦王政聽了,有些好笑,說:“王將軍是寡人的肱股之臣,目下國家對將軍依賴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將軍還擔心貧窮嗎?”
王翦卻又分辯幾句:“大王廢除三代的裂土分封製度,臣等身為大王的將領,功勞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隻有大王的賞賜。臣下已年老,不得不為子孫著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賜一些,作為子孫日後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滿口答應:“好說,好說,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將軍就放心地出征吧。”
自大軍出發至抵達秦國東部邊境為止,王翦先後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賞賜些良田給他的兒孫後輩。
王翦的部將們都認為他老昏頭了,胸無大誌,整天隻想著替兒孫置辦產業。麵對眾人的不理解,王翦說:“你說得不對,我這樣做是為了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大王生性多疑,為了滅楚,他不得不把秦國全部的精銳部隊都交給我,但他並沒有對我深信不疑。一旦他產生了疑念,輕者,剝奪我的兵權,這將破壞了我們滅楚的大計;重者,不僅滅楚大計成為泡影,恐怕我和諸位的性命也將難保,所以,我不斷向他要求賞賜,讓他覺得,我絕無政治野心。因為一個貪求財物、一心想為子孫積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會想到要去謀反叛亂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沒有異心,放手讓他指揮60萬大軍,發動滅楚戰爭。僅用了一年多時間,王翦就攻下了楚國的最後一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兼並了秦國最大的對手楚國。
王翦對滅楚兵力的正確估計和他消弭秦王政疑心的巧妙辦法,顯示了他在軍事形勢上有遠見之明,在君臣政治關係上有深刻的洞察力。
要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古語有“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朱子也說:“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隻管向前便危險”。這些都說明了“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的道理。範蠡、張良等人的功成身退,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借鑒,如果一個人做事不能在緊要關頭急流勇退,到頭來難免像李斯一樣發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得出”的哀鳴。
據傳,趙襄子率兵攻翟,翟國不敵,被迫投降,割讓兩座城池給趙國,許多士兵成為了趙國的俘虜。大獲全勝,設宴慶功,在酒席上,趙襄子一言不發,鬱鬱寡歡。
許多大臣覺得奇怪,今天是高興的日子,趙王為何悶悶不樂呢?有人問道:“大王,攻下兩座城池本是一大喜事,該高興才對,您為什麼還不快樂呢!”趙襄子回答說:“再大的風暴,也不是每天都氣勢洶洶,總有一天會轉強為弱的。從前,趙國有許多冤家對頭,積德甚少,今天一下子就獲得兩座城池,這是不祥之兆。這種美好的景象不會維持太久,我擔心,趙國的末日即將來臨。”
遠在魯國的孔子聽了趙襄子這段謙虛並帶憂傷的話語之後,說道:“天下君王難得有這份心,趙襄子既有這份心,趙國將來一定會繁榮昌盛。”
果然,春秋末年,趙國與韓、魏三家分晉,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傲視東方。
《道德經·三十三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它與“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無論擁有多少財富,權勢無論有多高,如果不知滿足,就永遠生活在爭權奪利之中,那種奔波忙碌的情形和窮人並無區別。
“人心不足蛇吞象”,它形象表明了人的欲望永遠不知滿足的醜態。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基本信條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應明說的“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可謂真知灼見。在對待名利、榮辱等問題上,人還是糊塗一點好。糊塗了,你就不會遭受恥辱。
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自我放逐,欲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們為欲望所左右,為欲望的不能滿足而受煎熬,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滋味?
“知足者常樂”。這是人們通常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也是糊塗修身的原則之一。《老子》也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則憂國憂民,感時憂憤;小則憂家憂己,往往都是憂多於喜,要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還就得這樣想。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工作條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歸想,未必都能一一滿足,在各種理想、願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你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並且不消極、不失望,自己尋找心理平衡。
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在中學時代,我們就從課本上學過孟子的下麵這篇文章,古人的此番教誨確實深刻,可惜當時我們沒有太多的人生經曆,也根本無從體會孟子的苦口婆心。現在,既然我們已經踏入社會,再回頭細加品讀,也許“猶未晚矣”!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
舜是從田野間出生成長,而後當上天子;傅說原是一位築牆工人,後被舉用為相;膠鬲原是販賣魚鹽的商販,後來被人舉用;管夷吾最早在獄官裏看管囚犯,後被舉用;孫叔敖是在海邊被舉用的,百裏奚是在市場上被舉用的。
所以,當上天要把重任交給一個人時,必定會先困苦他的心誌,勞累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軀體,窮乏他的身家,擾亂他,使他的所作所為都不順遂,以此激發他的心誌,堅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缺乏的能力。一個人隻有發生錯誤後才能改正,人因困頓不暢,思慮擁塞不通,然後才能奮發報作;察看人家的臉色,發掘人家的聲音,才能通曉別人的真偽。
國內沒有守法的世臣和輔助賢士的諍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然後我們知道:在憂患的環境中才能生存,在安樂的環境中便會滅亡。
這段話既講出了治國的大理,也說明了做人的準則,值得我們謹記在心裏,至少我們可以從中悟出以下幾個道理:
1.王侯將相本無種,英雄不怕出身低——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很多賢人智士能夠有所作為,他們都出自於貧寒低微的家庭,由此可見,成功並不一定非得出世於一個顯赫的家世!尤其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得靠自己的能力與本事而生存,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隻要努力,你就能有出頭之日!
2.人窮不能誌短——困苦與逆境並非完全不利,許多成就大業者都成長於一個貧窮困苦的環境之中,然而他們最終還是克服和改變了自己的處境,最終獲得了成功。無數事實說明,逆境有時正隱含著更大的成功因素,隻要你用自己的毅力和精神加以克服,不利的因素就能轉化為成功的種子。如果你精心培育,就會隨之開花結果。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陷入貧窮,或遇到困境,他們要麼哀歎命運不公,消沉懈怠;要麼羨慕他人、嫉妒他人;要麼自憐自悲、缺乏自信,在他人麵前抬不起頭,說不出話。俗話說,窮不滅誌,富不癲狂。這句話應該作為現代人——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做人的道理。
3.貧窮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心誌和能力——當然,有的人生來貧窮,其實這並不是“上天”的意思,我們自己也無法選擇,但有一點可以相信:凡是在困苦的環境中沒被擊倒,並且更加奮發自強者,都能有百折不撓的韌性和堅持到底的毅力。惡劣環境的一再試煉,也提升和強化了他的能力與見識。這正是一個人擔負重大責任時的必要條件!所以一個人隻要從困苦中走出,他就能承擔大任,這就是成功的本錢!相反,一個生來富貴優越者是很難體驗到這些的,如此看來,窮困也許還是你成就大業的一種資本呢!而這種資本並非人人都有。
4.過於安逸舒適可能使人缺乏鬥誌——也許有人會反駁,難道安逸舒適不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嗎?這又有什麼不好。對於這一觀點,應該辯證去看。當然,日子過得舒服不是壞事,我們也應該力爭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一個“居安思危”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缺乏危機意識,就很容易退步,趕不上時代的腳步,經不起環境的變動。大至一個國家的滅亡,小至一個公司的破產、某個人被人迎頭趕上、家道中落等等,大都因為如此!所以,當你獲得成功,當你擁有財富時,切不可忘乎所以,過度奢華,甚至喪失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