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是帝王享盡人間富貴、盡取所需的寶庫,也是其發號施令、展示權力的神壇。陵寢,則是帝王在另一個世界上對能繼續享有財富和緊握權力的追求和渴望。古往今來,許多人對“死”都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似乎那真的是一個無底的黑洞,意味著更深重的苦難。因而,世界上多種多樣的宗教信仰對“死”都有自己的解釋和想象,由此而生發出形式各異的儀式和葬禮。很多宗教信仰對“死”似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創造出一個比之今世更為理想的世界,將“死”視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升華與解脫。就如基督殉難,死,不過是踏上神聖之路的開始,終點就是天國所在——美妙的天堂。於是,在跨人冥界的瞬間,那些信奉基督的人通過牧師的幫助似乎就跨人了天國的門檻,由此得到無限的慰藉和對現世苦難的解脫。又如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刻,也是一個即將通向佛國淨土世界之路,無比坦然又無限幸福。於是,深得佛旨真諦的高僧在圓寂時的那份從容和坦然令人感佩。不過,這些畢竟多是聖人和神明所具有的崇高精神所使然,凡人很難真正達到“視死如歸”那樣的境界。對中國的帝王來說更是如此。雖然他們自恃為天上神明和世俗凡界的連接者,有著可與天公試比高的權力。殊不知他們依然是凡胎肉體,都不能拒絕死神的召喚。由於他們生時操縱著威力無比的權力,可以享盡人間富貴與奢華,所以,與常人相較更多一些對生的渴求和對“死”的恐懼。於是,曆朝曆代的帝王在生前就規劃起他死後的居所,費盡心力,為的是在另一個世界能繼續他的統治,永享奢靡和富貴。同時,每個帝王都希望他的子孫永遠侍奉他、萬裏江山也永遠屬於他的姓氏,令後世永遠拜倒在他的神威之下。就是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支配下,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古代帝王的埋葬方式逐漸形成製度,即帝王陵寢製。
(一)冥界初始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製度,是從古代的埋葬習俗發展起來的。埋葬習俗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靈魂觀念和原始宗教的產生而形成的,並隨著人們倫理觀念和生產工具的進步而發展。中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不同,民族不同,民俗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葬式(即埋葬死者的方法),如土葬、水葬、火葬、天葬等等。其中,土葬在我國流行最普遍,最久遠,故可視為傳統的葬式。
今天,人們提到土葬就會與墳墓聯係在一起。但是,墳墓的形成是一個曆史的過程,墳與墓有不同的涵義,產生的時間也不同,而且依據身份等級的差別又有不同的稱謂。一般說來,埋葬棺木的地方叫做“墓”、“塋”;墓地範圍以內叫做“兆域”;在棺木埋葬之處的地麵上堆土成丘,就叫做“墳”或“塚”,帝王墓葬的這一部分又叫“封土”。“墓”是指地麵以下的部分,“墳”即指墓之上的土丘。墳與墓的形成並不是在同一個時期。“墓”產生的時間很早,在原始社會就完成了從“不葬其親”到掘坑埋葬死者的過程。不過,在夏、商、西周乃至春秋前期這樣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漫長的曆史時期內,土葬一直保持著“墓而不墳,不封不樹”的做法。如安陽殷墟的商王王陵以及陝西鳳翔縣雍城的春秋時秦公的墓葬,雖然墓穴巨大,但都看不到墳丘的痕跡。在這個時期,墓葬等級和規模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地下,後人常常依據墓坑的規模大小、隨葬品的多少來確定死者的身份。
墳丘的出現大約是在春秋中晚期。有一種說法認為墳丘的出現與孔子有關。據說孔子早年喪父,又多年在外遊曆,一直不知其父葬於何地。返鄉後,在鄰裏的幫助下找到了父親的墓地。孑L子將其母親的遺骨與父親合葬。由於他曾感歎地說“古者,墓而不墳,今丘也”,於是人們認為墳丘這種形式始於孔子。實際上,這隻是一種附會的傳說而已。因為很多文化現象並非始於一人一時一地,常常會有殊途同歸的特點。在《禮記·正義》的記載中,就明確提到孔子生前曾經見到過四種形狀的土丘墳。顯然,春秋中期的中原地區已經從古者的“不封不樹”發展到土丘墳,並有多種形式。不僅如此,在墳丘的周圍又開始植樹,並且迅速流行。
隨著社會的劇烈變動、新興統治階級的形成,各國統治者急於顯示其權勢的強盛和幻想死後仍能享受生前所擁有的一切,土丘墳既封又樹的形式逐步製度化、等級化。在戰國,社會變動對生活方式的影響之一就是“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即把喪葬習俗中墳頭的高低大小,墳地樹木的多少,所植樹木的品種視為死者身份的標誌,以此表現死者地位的尊卑。這就有了“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的記載。又有記載說:“天子墳高三仞,樹以鬆;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藥草;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盡管在文獻中,屢有記載戰國時期王公貴族的墳墓是“丘隴必巨”,言其形狀“高大如山”,以方形為貴,其周圍是“樹之若林”等等,而且在文獻中“墳墓”、“丘墓”連稱者不少。但是,從目前已經發掘的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古墓看,那些明顯僭越古製的、等級較高的九鼎墓(比如春秋晚期的安徽壽縣蔡侯墓、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宋墓以及戰國時期的河北易縣燕王陵、河南輝縣的魏王陵、河北平山的中山王陵和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等)並不都有高大的封土。這就證實了一點,高大如山的封土製度和當時的政治時局一致,還未能形成全國性的製度。可以說,封土為陵的形式或製度,是在秦始皇統一全國這個前提下,才可能廣泛流布於各地。
在喪葬習俗中,墓碑和墓誌也是人們所熟悉的形式。
墓碑,與古人的棺槨下葬活動(古代稱窆、封、堋、豐碑等)和中國最早的石刻(又叫刻石)、碑有關。
“窆”、“封”、“堋”,在先秦文獻中都是指棺木落葬。“豐碑”,則是指在棺槨落葬過程中,人們在墓穴的地麵四周豎立的木樁。這些木樁上鑿有圓孑L,以便於人們可以用繩索牽引將棺木慢慢落下並置人墓穴中。事後,有的豐碑就留在墓地內,並有人在其上刻劃有關的文字,作為墓地的標識。這種作為落葬工具用的豐碑,在今天紹興的大禹陵中還可以看到實物,叫“窆石”。最初的豐碑,隻是木製而成,隨時日的推移,豐碑的材料也逐漸以石代木;當人們在上麵鑿刻“紀事銘功”之後,就成為後人所理解的、名符其實的“豐碑”了。
墓碑又是刻石和碑的一種。最初,古人有“銘文金石”的說法,即把一件事的經過鑄在金屬器物上或刻在石材上,以示永遠保留或紀念。比如現在發現的鍾鼎文字的末尾,大都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字樣,就是這個意思。由於金屬冶鑄不易,而石材是自然所賜,易於采集,於是,人們開始利用石材刻字記事,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刻石。刻石的名稱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變化的,秦朝以前,往往稱刻石或石刻,漢代以後稱碑。碑,是“豎石”,最初有數種功用,或是宮庭用它來觀測日影,或是宗廟用它牽栓供祭祀用的牲畜,或是用於記事銘功。當記事銘功的功用與豐碑重合之後就成為墓碑。自從墓碑刻文興起後,先秦發展起的刻石也冠以“碑”的名稱,形製與墓碑類似。“樹碑立傳”的習俗在兩漢以後便更加盛行起來。
墓碑作為墓地地麵的一種標誌性建築,是死者身份的標記。一般由碑首(又叫碑額)、碑身和碑座(又叫碑趺)三部分組成。隨曆史的發展,形製有些區別和變化:碑首,在碑的上方,大體有尖形(又叫圭形)、半圓形(稱圓首)和方形。在漢代,主要流行尖首碑和圓首碑。在碑的碑身之上鑿有穿孔,叫“碑穿”,這是懸棺下葬時“豐碑”的遺留。在圓首碑的碑首之上又出現三條弧形的槽,叫做“碑暈”,這是漢碑的特點。到了後代,“碑穿”逐漸消失;漢代的“碑暈”則發展成雄麗的螭首(螭,“若龍而黃”,這是龍文化在碑石中的表現);漢代的尖首碑演變成後代的碑額,寓於螭首中。碑身,一般由長方形石材雕成,正麵刻碑文,碑陰刻輔助性文字,兩側時有花紋圖案。除了形體大小有差別外(如唐代的石碑、帝陵中的石碑都形體高大),其餘變化不是太大。碑座,主要有方形和龜形兩種。方形的碑座常雕有花紋.用長方形巨石做成,漢代的碑座大都如此。南北朝時,開始出現了龜形的碑趺,在唐代盛行,到了明清,龜的頭部似龍非龍。所有這些,都與龜的傳說有關。據說龜是龍的兒子,但又不成龍的形狀。它力氣大,好負重,壽命長,所以被人們選做碑座。墓碑在後來有等級區別,主要表現在碑的形體尺寸和花紋等方麵。如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得立螭首龜趺碑;明代,雖然品官都可以用龜趺,但尺寸有大小,規定一品以上的官員才能立螭首墓碑。作為封建帝王,帝陵前的石碑必定是材料最好、製作最精、等級最高的一種。
墓誌,同墓碑一樣是未亡人為了紀念先輩而製作的。但是與豎立在地麵的墓碑不同,它是將先輩的經曆、德行、功勳刻記在一塊石材上深埋於墓穴之中,使它能流傳久遠。雖然性質與墓碑相近,但是不如墓碑那麼顯耀。墓誌是由東漢流行的記墓風俗發展起來的。它的名稱,大約始於南北朝劉宋元嘉時期。墓誌的發展定型是在魏晉時期。在北魏,朝廷認為樹碑立傳是一種“表私美,興虛偽”的行為,因此嚴加禁止。但是,悼念死者和表彰死者的習俗已深人人心並廣為流傳,不許建造墓碑有悖常理。尤其是孝文帝在遷都洛陽後提倡漢化,鮮卑人也逐步承襲了漢晉以來漢族的喪葬製度及誌墓風俗。因此,入們製作小型墓碑碑記埋在墓中,以示對死者的懷念。久而久之,這些小型墓碑碑記就演變成墓誌,人們常常刻一方形有蓋或無蓋的墓誌就成為定式。墓誌的造型有豎形、橫形、龜形等數種形式,但以方形為主。因為墓誌常常刻有精美的文字及圖紋,保有當時社會的文字資料,所以它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盡管古人對肉體的死亡常常理解為靈魂依然存在,並且認為靈魂將前往一個新的世界,但是對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驅使他們要攜帶一些他們熟悉和喜愛的東西,以確保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自如地存在。無論這個虛擬的世界存在與否,但在新石器時期墓葬中隨葬品的存在是事實,後世則成為一個普遍流行的習俗。隨葬品又叫陪葬品,是隨墓主的屍骨埋藏於地下的物品。隨葬品品種的選擇、形製的大小、數量的多寡,都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它又分實物隨葬和明器隨葬。實物隨葬品多為死者生前享用的器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在帝陵當中,實物隨葬品的種類之多,品類之高,可謂價值連城。明器,因沒有實用價值,僅隻用於隨葬,故“神鬼明之”,而叫冥器、盟器、鬼器等等。明器常常是體現身份等級和象征財富的各種器物的仿製品或模型。做成人或禽、獸等形狀的稱“俑”。在帝陵中,各式“俑”的數量之多已經形成規模,令人感慨,如秦陵兵馬俑和西漢陽陵裸俑。明器所用原料多為陶瓷、竹、木、石等,北宋後用紙紮的明器逐漸流行,紙明器不埋於地下而是在下葬時焚燒而已。總之,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實物隨葬和明器隨葬相伴而行了數千年。
(二)帝王陵寢
當國家這種統治形式出現後,君與臣、貴與賤之間的等級劃分十分明確。墳墓也依據社會等級的差別有不同的稱謂:帝王的墓葬稱“陵”、“陵寢”,等級最高。從戰國中期開始,君的墳墓稱“陵”。次一等級的墓葬稱“林”,那是指聖人的墳墓。如“孔林”,因孔子在古代被尊為文聖人;“關林”,因關羽被古人尊為武聖人,等等。最末等的是平民百姓的墳墓,稱之為“墳”。
帝王的陵墓一般稱為陵、山陵或陵寢。自它與一般的墓葬區別開以後,逐漸形成了一種製度。細分起來,陵,指墳丘及墓的所在地,是帝王具體的安葬地;寢,指陵區祭祀性建築。山陵或陵寢合稱的時候不僅指帝陵的所在區域,也有了一種帝王的尊嚴。帝王陵寢製度的形成發展變化,主要從陵墓的封土、地麵建築、石刻雕塑、地宮和陵園的管理等方麵反映出來。
封土
自戰國封土為陵以後,王陵的墓葬逐漸以高大和方錐體的形式來顯示死者的身份,叫作“方上”或“覆鬥”。所謂“方上”,即是在帝陵的墓葬之上,用泥土層層堆積,然後夯實,使之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它的上部成為正方或長方形平頂。古代帝王大多在生前就開始修築陵墓,為圖吉利,諱稱陵墓或墳墓,叫“方上”。由於它的外形像一個倒扣的衡器“鬥”,所以,考古界又稱它為“覆鬥”。這種方形的封土,可能與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有聯係。據今天的考古資料證實,這種封土形式在秦漢、三國以及宋代都曾使用過,特別在秦、漢、宋時是帝陵封土的主要形式,隻是到宋代,“方上”的規模遠不如前代了。
繼“方上”以後出現的封土形式是“依山為陵”。它主要在魏晉隋唐時期流行,唐代最典型。由於“貞觀之治”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治世佳話,所以對於以山為陵的築墓方式也有說法。據傳賢德的長孫皇後不僅在李世民處理朝政的過程中多次勸戒和幫助他改正錯誤,而且在她臨終前要求唐太宗“因山為陵而葬,勿需起墳”,為的是節儉薄葬,不勞民力。由此,“依山為陵”的封土形式為多數唐陵所采用。事實上,長孫皇後的良好願望隻能是一種意願,“依山為陵”的形式並未減輕人民的勞力和儉省國家財力。比如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確實是鑿山為陵、不拘形狀,但它的墓室墓道都用石條縱橫疊砌而成,其石縫又用鐵栓、鐵鉚固定,最後再用熔化的鉛鐵澆灌。又如唐太宗的昭陵,因其實行功臣勳舊的陪葬製,所以,昭陵以九峻山為中心,方圓一百二十裏,所有大臣死後都在其附近陪葬,每一個陪葬墓也都有一定的規製。如此這般的築墓過程和陵墓規模讓人們不難想見當時所費的心力、民力和財力。但從另一方麵看,因山為陵的封土形式倒是很好地利用了山嶽雄偉的氣勢來烘托帝王的至尊與宏偉。度的一種,用於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在陵區分布中常常是始祖居中,二、四、六、八世等在始祖的左方依次排列,稱昭;三、五、七世等在始祖的右方依次排列,稱穆。
一個單一帝陵的平麵布局,又常常模仿帝王生前皇宮的形式建造,既要體現建中立極的思想,又要莊嚴肅穆。自秦漢以後,帝陵常有內、外城之分,規模的大小依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人們經由墓闕或陵門、神道進入主陵區。明清帝陵是陵寢製度發展成熟的實例,帝陵建築規製已自成體係。在陵園建築中,主要建築都由神道延伸出去,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如明十三陵、清順治帝的孝陵,由神道人口處前行至寶城寶頂的建築分布大致是石牌坊、大紅門連風水牆、更衣殿(又叫具服殿)、神功聖德碑樓、石望柱、石像生、神道碑亭、祭殿(棱恩殿、隆恩殿)、方城明樓(其內有帝後的諡號碑,作為皇陵的陵名標誌)、寶城寶頂。棱恩殿是核心建築,以之為中心設置了配殿、廊廡,前有焚帛爐、大門,後設祭壇和石台五供。
石雕群
石雕群,是今人所能見到的帝陵中最有特色的地麵實物。它多排列在陵墓神道兩側,由石雕人像、動物和傳說中的神獸,以及石柱、石碑等組成。石雕的品類和數目各代不一,但是它們都具有表示等級、炫耀身份的含義,大大渲染了帝王陵墓莊嚴肅穆的氣氛。
雖然有的文獻中說秦始皇的陵墓前就有石雕,但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墓前石雕群卻是西漢的墓葬,並且不是帝王的陵墓。它就是漢武帝時期著名武將霍去病的墓葬。霍去病的墳丘被堆築成祁連山的模樣,其墓前的石雕除牛羊等一般動物像外,還有力士抱熊、馬踏匈奴等造型。如此設計,不僅是記表他生前的卓著戰功,也向後人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精神風貌和氣勢。
在帝王陵墓的神道兩側建石雕是在東漢。它們大多氣勢宏偉,雕刻技術精湛,充分顯示出死者的尊貴身份。陵墓前的“石像生”,有人和羊、馬、虎、象、駝、鳥及傳說中的神獸等。之所以叫“石像生”,是因為它們是石製的、仿天生自然之物、形狀栩栩如生,故而名之。石人,最初隻是作為墓主的警衛,後來則演變成有文武官員的配置,再現了帝王生前在朝的場景。它也有專名,叫做“翁仲”。據傳,秦始皇時期有一男子名叫阮翁仲,身高一丈三尺,令人讚歎,後秦始皇下令以他的身材鑄像,立於鹹陽宮的司馬門外,作為選拔禁兵的標準。後世就把立於陵墓前的石人叫做“翁仲”。
陵墓前還有“石望柱”、“華表”和“墓闕”等。“望柱”是由作為墳墓標誌的墓柱演變而來的。它最初有兩重作用,一是便於墓主的後人尋找,一是便於墓主靈魂出遊歸來時能認明他的止息之所。“華表”也是一種起標誌作用的柱狀建築。它可能是從最初的“表木”或“路標”演變而來的。傳說在堯的時期有“誹謗木”,其形製簡單,隻在木柱頂上接一橫木,表示君主虛心聽取臣民意見,所以也叫“表木”。在周朝,又將其樹於田間,可以區分井田地界,並標示遠近,使人一望就知道路裏程,當時又叫“郵表”。後來許多大路及橋的兩邊都設有這種表木,作為認路的標記。當它演變成為宮殿或陵寢等建築的華表時,已失去原有的意義和作用了。唐宋以後,陵墓前的石望柱、華表等,往往刻有裝飾花紋,與石人、石獸合在一起,同是顯示等級、炫耀身份的裝飾物。“墓闕”,應當是仿造帝王生前宮室的“城闕”而出現的建築。其形體高大,莊嚴肅穆,立於古代墓門之前,如同忠誠的衛士護衛著死者的靈魂和居所。
地宮
如果地麵建築使人一望而知帝王的威嚴與至尊,那麼,深埋低下的地宮的就多了幾分神秘與陰森。帝王生前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地宮設計建造得如同豪華的皇宮,總是把可以帶走的皇後、嬪妃、隨員、奴仆和財寶統統帶到地下,想象著在另一個世界裏仍然能享受榮華富貴。為了永保這一切,他們在地宮建築的各個方麵想方設法,要麼造棺槨數重,要麼設置暗道機關和暗器,要麼殺盡造墓者,以防知情者和盜墓者掠取地宮中的屍骨與財富。遺憾的是,數百成千年來,帝王的墓葬很多都遭到人為的破壞。可以想象,帝王的靈魂大多是在幽深的地宮裏忐忑不安地遊蕩著、歎息著。
地宮,又稱幽宮和玄宮。它是墳墓的地下部分,是帝王陵墓的主要部分。地宮由墓室發展而成。最早的墓室非常簡單:安放死者和隨葬品的墓穴在墊土起墳後會形成一定的空間,這就是最初的墓室。墓室的平麵布局大多著意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宮室房屋,前堂後室或前朝後寢是其總格局,再配以相應的耳房或配殿。墓室的結構材料分為土、木槨、磚和石等。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看,土室最早,為一般身份的人常用,但帝王陵墓的地富有木槨室、磚室、石室等變化。隨曆史的發展,王陵墓室不僅結構材料變化,其形製與規模也有所不同。
地官為木槨室的形製,至遲在殷商時期已經用於王陵。它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葬具由棺至棺槨並用的變化而出現的,又隨著社會等級製度的確立而不斷發展。棺,是土葬時用於盛放死者遺體的用具。木棺的使用,可能是在殷商以後。“槨”,是棺或套棺之外層。它與棺或套棺之間有一定的間隔,形成槨室,便於安置隨葬品。在講求禮製的西周,社會等級製度確立後,統治者實行厚葬,即棺槨製。據周製,棺槨的使用有明確的規定:天子之棺,分為四重。天子以下的諸王公隻能用三重,諸侯兩重,大夫一重,士不得重。就槨的材料而言,“天子柏槨,君鬆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總之,從當時的製度中可知棺槨的用材、長短、厚薄各有嚴格的規定。西周所行的棺槨製度,在戰國以後,仍在一定程度上實行。
隨社會的發展,天子及王公諸侯的墓室形製發生變化,空間加大,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典型的就是“黃腸題湊”式。就文獻記載看,這種墓式似始於周,但沒有得到考古資料的證實。1974年北京大葆台發現的西漢王侯墓就是“黃腸題湊”的形式,使後人對這一墓式有了形象的認識。所謂“黃腸題湊”,是指建造這種墓室所采用的木材,要求是方形條狀的、薑黃色木心的柏木,即“黃腸”;在圍築墓室時,將黃心柏木的一端,頭向內,木條壘迭互嵌而成,此所謂“題湊”。這是一種在套棺外棺之外又建一大型木槨玄宮的墓式。僅北京大葆台西漢墓,“黃腸題湊”所用柏木多達1.5萬根。所用木材之多,令人瞠目。
磚、石或磚石並用的墓室,應該是一種彌補木材易朽、不利於屍骨保存和木槨玄官用材過度的不足而出現的一種形式。石墓室,大約在春秋就有;戰國晚期又出現用大塊空心磚建造的墓室,到西漢時頗為流行。漢代以後,磚、石或磚石並用的墓室逐漸取代了木槨墓室的地位。磚石墓室在民間廣泛采用,在帝王陵墓中就發展成規模宏大的地官形式。如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向世人展示的正是名符其實的地下“宮殿”。
陪葬品
前麵提到,最早的陪葬品出現於新石器時期,多是死者生前用過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和裝飾品,比較簡單。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王公貴族們為了在另一個世界裏永享權勢與奢華,和建造地宮的目的一致,往往把那些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無數的生活用品和珠寶珍奇玩好之物隨葬地下。帝王陵墓陪葬達到窮奢極欲的地步。這一點,不僅文獻多有記載,而且不斷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在商周時期,最能顯示身份的隨葬品是青銅禮器。由於青銅製作的禮器如編鍾、大鼎、酒器、食器等是當時貴族的專有物,所以,商周的王公貴族墓葬大多有青銅禮器隨葬,且據數量的多少有等級之別。像安陽殷墟的婦好墓,因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所以,陪葬品不僅數量多(其青銅、玉、石、陶、骨、蚌、象牙寶石等製品有1900餘件),而且等級高(青銅禮器達210件)。另外,墓葬中還有“列鼎”的形式。依禮製,“九鼎”往往為天子所獨享,所以後世常常以“九鼎之尊”作為帝王的代稱,九鼎墓就是等級最高的墓葬。其下又依等級按七鼎、五鼎、三鼎、一鼎隨葬。西周中期以後卿大夫僭越禮製,在墓葬中使用天子國君之禮。如河南輝縣春秋時期的九鼎墓。到了後代,“列鼎”的形式又為下層社會墓葬習俗所模仿,鼎不一定為青銅製作,也有陶製的。以俑隨葬且規模巨大的,以秦漢帝陵為最。秦始皇一統天下,誌驕意盈,為了修建陵墓,他動用了70餘萬刑徒。今天在秦俑博物館中展示的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兵馬俑,陳兵列陣,向後人訴說了那個曾經橫馬天下、不可一世的時代,其陪葬規模震驚了當今世界。在漢景帝陽陵,新近陸續發掘出土的陶俑,雖然形體不如秦陵兵馬俑那麼魁梧,但其數量、規模和形態也堪稱帝陵一絕。若以埋葬的珠寶財富看,各朝各代的帝陵都不遜色,奇珍異寶,充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