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歌
戰友和同事創作的詩詞歌賦無計其數,或因工作負擔的沉重,或因生活瑣事的拖累而漸次遺失,更多的是作為自我生活經曆的記錄,保存在自家的檔案裏,外人難以品嚐。
今天介紹的可是另外一類。1983年原區調二分隊在1∶20萬德格幅地質礦產調查的同時,用鋼板手工刻印了一本《清平樂·專輯·崗拖詞抄》(孤本存鄒成敬處),1991年原區調四分隊在1∶20萬類烏齊幅、拉多幅地質礦產調查的同時,鉛字打印了一本《瀾滄江之聲》(孤本存李再隆處)。
在它的兩個序言中對這兩個小冊子的產生和彙集,做了精妙的敘述,現摘錄如下。
《崗拖詞抄》序:
“七月,原野偶得清平樂(崗拖兵站)一首,同伴小強抄閱而流於眾,後大倫倡,穭賦一首和之,霎時,春花爛漫,美不勝收,或描述邊塞風光,或抒發豪情逸興,有馳騁大自然的清新麗語,有天馬行空的山野俚句。雖功夫尚淺,難免緣襲,但均反映於我們分隊沸騰的、豐富的、充滿激情的野外生活,現選錄成冊,以陶冶性靈,啟迪自己。”
注:文中原野是鄒成敬,小強是郭建強,大倫是楊大倫(已故)。序為時任技術負責的鄒成敬代筆。
《瀾滄江之聲》序:
“有人把江河流淌之聲喻為歌聲,其實,心中無歌,流水之聲哪裏來歌?三年來,我們生活、工作在瀾滄江畔,日夜聽那江水奔騰流淌之聲,或如萬頃雷霆、或如悠悠琴韻,久而久之,流水之聲竟為心聲,瀾滄江的歌就是我們心中的歌。”
不知有多少個風雨的黎明,我們沿著瀾滄江邊的小路,走向那冰雪鋪蓋,人跡罕至的蠻荒山野,用我們簡陋的工具和崇高的信念,去完成裝點江山的五彩圖卷,去完成我們艱難卻壯麗的人生,當我們在陡峭的山崖上頑強地攀越,當我們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執著地探尋,當我們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條路來……我們曾經有過多少次失敗,卻沒有一次放棄;我們曾經有過多少次困倦,卻沒有一次磨蹭。因為瀾滄江無時不和我們在一起,無時不以她那粗獷的歌聲和我們粗獷的歌聲呼應,無時不以她那深沉激揚的歌唱傾訴著我們的痛苦和歡愉,愁緒和欣喜,奮鬥和光榮。
這本薄薄的《瀾滄江之聲》,是我們在工作之暇像采掇山花小草一般采掇起來的歌聲——瀾滄江和我們的歌。它或許粗陋但卻真實,我們把它獻給關心、理解我們的親人和朋友,願它能夠帶給你們一縷瀾滄江畔獨特的溫馨。
注:該序為時任分隊長羅新建代筆。
在慶祝建隊50周年之際,翻閱這些小冊子,倍感親切,如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現選擇部分刊出,與同行們共同品味。
野外紀實一組
秦廣元
填圖
我在山腰把圖填,好似神仙來下凡。抓朵彩雲擦擦汗,捧把白雪當炒麵。
測剖麵
一條測繩細又長,翻山越嶺把地量。精敲細打勤觀察,寫出地球新篇章。
找礦
銅礦鉛礦腦中裝,拚命要找原生礦。爬過一山又一山,富礦長在天邊上。
區調隊員
捧旨上西天,誌在山水間。帶露登山急,踏月歸來晚。涉行三千水,馳騁一萬山。
奇峰處處秀,山花日日鮮。刮風無處躲,下雨帳似船。嚴霜飾鬢發,烈日汙俊臉。
受得千般苦,六塵都不染。風浪尚自穩,萬劫仍安然。取得真經在,凱旋回名山。
會師昌都
曆盡千難萬險,會師昌都。情難卻,尋句於九月,調習《滿江紅》。
瀾滄江畔,又團聚,探寶健兒。閑庭步,柳綠花紅,鶯嘻燕語。玉龍白馬①江色惡,峰飛魚躍紫曲②闊。
論接觸,講層序。談斷裂,說銅錫。繪出新鮮圖,雕精鑿細。隆起坳陷話滄桑,俯衝碰撞立新意。披星覓真跡,曾策馬,油墨飄香時。等來日,臥冰雪。千秋曲。
注:①玉龍、白馬地名,屬江達縣轄。
②飛來峰地質名詞,類烏齊地區多。紫曲河名,魚特多。
家信
野外得家信,欣慰最甚。為分享幸福,同誌間偶爾傳閱,筆者曾有幸拜讀數篇,被那火熱、真摯、樸實的心所激動,默記而銘之。此選錄兩篇以共享,雖非原文,但絕非編造。
(一)
打信給老伴,不要掛心腸。牛兒哞哞叫,禾苗早種上。小豬圓溜溜,幺兒讀書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