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調隊創建初期的經曆(1 / 3)

區調隊創建初期的經曆

一、區調隊的幾個基地或大本營

區調隊是地質部門流動性最強的隊伍,很長時間沒有穩定的基地或大本營,區調人在工作中日複一日地過著高度流動的生活,即便是冬季收隊的時候仍然常常居無定所。

▲成都旅館

1959年末,成都旅館成為甘孜區調分隊第一個大本營,說它是個大本營是因為它僅是一個臨時集聚的場所,供調入甘孜區調分隊的人員到此報到。隨著調入人員的增多,逐步增加租住房間,人員到齊後,在旅館的二樓共租住了四到五個房間。每個房間有四到六張床和一張小桌子。每個人的床位都不是很固定,桌子多給畫圖的人員使用,其他人大都趴在床上辦公。借來的許多資料與圖書,也堆放在床上或地板上。人們七手八腳忙忙碌碌,在這裏編寫了1960年度的1∶100萬區調設計書,洋洋數十萬字。人們進餐多在底樓旅館食堂、附近的地質局招待所食堂或到處“打遊擊”。有時去斜對門的“晉陽樓”吃山西水餃,到玉帶橋吃米涼粉或到西玉龍吃山東烤饃。分隊在這裏共待了三個多月。

成都旅館是個五層樓的四合院式建築,現在已經沒有了,原址在文武路與草市街的交叉處。

▲康定二道橋

康定二道橋位於康定城北,它是雅拉河上第二道橋,故名。二道橋因有個溫泉洗浴場而聞名遐邇。四川省地質局甘孜地質隊就駐紮在二道橋附近的山坡上。當時,甘孜區測分隊缺乏行政資源,四川省地質局托甘孜地質隊代管區測分隊的財物,因此,四川地質局甘孜地質隊就名副其實地成為甘孜區測分隊的大本營。隊上給了甘孜區測分隊幾間平房,作為住宿兼工作的場所。但甘孜區測分隊在這裏駐紮的時間並不長。當時,蘇聯區調專家戈爾金來康定指導區調工作,前後不足一個月。

▲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招待所

1960年10月和11月,甘孜區測分隊陸續收隊,隊伍集中在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招待所。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招待所位於成都市西安中路北邊的三洞橋,對門就是王建墓遺址。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招待所的位置雖說在一環路之內,但在當時卻處於城市的邊緣,它的四周都是農田,望出去一派田野風光。民族事務委員會招待所大院寬闊而幽靜,裏麵排列著二層樓單元式建築。甘孜區測分隊租住了一個單元,內有五個房間,每個房間裏都安排了幾張床,住宿辦公都在一起。甘孜區測分隊在這裏駐紮了四至五個月,編寫完成了1960年度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1961年度區域地質調查設計。

▲新津縣

1961年3月中下旬,根據四川省地質局的指示,以甘孜區測分隊為基礎組建了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3月至9月期間,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沒有固定的基地,直到10月份才確定為新津。10至11月陸續收隊,隊伍集中在新津縣基地。基地地點據說是原新津縣檢察院的舊房,原來是土改時沒收地主的房子,位於縣城的中心。房子不多,最裏邊有個小天井,天井的後邊及左右各有兩間瓦房,牆壁與地板都是木板的。黨政工團各自占了一間,另外兩間是繪圖室。天井前邊是個大客廳,水泥地板,足有60到70平方米,從野外回來的四個分隊的人,各占領四分之一,客廳地板上大多鋪了地鋪,夾雜一些老式桌子,就是辦公桌了。

我回隊後再也找不到地方鋪地鋪,夜裏我就把地鋪鋪在繪圖室,天不亮我就起來把鋪蓋捆綁好放在一邊,一個多月誰也不知不問我睡在哪裏。直到有一天半夜一位繪圖小姐進繪圖室時踩到了我的腳,我一聲大叫,驚動了所有人,此後隊領導才給我安排了一個住處。回隊更晚的人更找不到住處,有的住縣政府招待所,有的住學校等等,在尋找住處方麵,他們各顯神通。

行政與後勤辦公室不夠用,隊裏隻好在縣城的北門外臨近岷江邊找到兩排草房,其牆壁由竹片編織,四麵通風。

我們隊在新津縣居住了約半年,在這裏編寫了1961年度1∶20萬與1∶100萬的區調報告。

▲南江縣文廟

南江縣文廟,是1961年南江第三區測隊基地,後來成為廣元第二區測隊一分隊後勤基地。

南江縣由於是“通南巴革命根據地”而享有盛名。南江縣的縣城在那時很小很小,直徑大概不足200米,位於南江河西岸的一個小平原上。臨近抵達南江縣城時,公路突然轉了一個小彎,縣城就盡顯眼前。“好個南江縣,走攏才看見,公堂打板子,四門都聽見。”——這是南江縣委書記1957年發表的散文——《紅色的南江》(載《人民文學》)裏對南江縣當年的寫照。

出南江縣城東門,小船擺渡過南江河至東岸,再爬上一個陡而高的山坡,之上是一個開闊平坦的台地——這就是文廟所在的地方。文廟也稱孔廟,過去是科舉考試的考場,或是先生教書的地方。當時,供奉孔老夫子的大廳尚在,還遺留一些磚木結構的平房。在其間開闊的平地上,新蓋了兩排以木頭做支架,竹篾做牆壁四麵通風的房子。這些就是第三區測隊的人員當年辦公、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廣元縣河西:

1962年,國家遇到空前的經濟困難,實行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根據上級的要求,隊上精減下放了許多在職職工。當時,隊領導執行政策時可能有些過激或比較隨意,將幾乎全部工人及部分行政人員、部分中專畢業生和少數大學畢業生精簡回家。因此,地質隊伍大大地瘦身,人數驟減了一半多,工作任務也大大精減了。1962年5月,四川省地質局將隊伍進行了合並,原來的第三區測隊整體及綿陽隊的部分人員被合並進來,仍叫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胡正綱、郝子文、廖升學、李小壯、廖光宇、崔維良等等,都是在這個時候進入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的。當時上級下達的任務也大大減少了,隻有“南江幅”與“廣元幅”兩個1∶20萬圖幅,因此,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隊部從新津縣遷往廣元縣就勢在必行了。

廣元縣河西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隊部,距廣元縣城7.5千米,距廣元火車站3.5千米,雖然有公路,但沒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往返皆靠步行,理發、洗澡、寄信等都要步行進城辦理,十分不便。隊部的房子原來是做什麼的至今我也沒弄清楚,都是單磚瓦房,泥巴地板,與農民的房子沒有什麼不同。四周都是農民的土地與住家。所有的人,上至書記隊長下至普通職工都一律是辦公室兼作臥室。房子不少,但很分散,河溝的南邊山坡上有五棟20多間,後來在河溝的北邊山坡上找了更多的房子。河溝的南邊與河溝的北邊,房子相距約一千米。每逢下雨,到處泥濘不堪,行路艱難。夏季,蚊蟲集聚,防不勝防。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的黨政管理機關,化驗室、岩礦鑒定室和地質資料室等都在這裏。一分隊駐南江縣文廟,二分隊駐廣元縣朝天,一年四季都常駐該地。二區測隊在廣元共駐紮了約三年半,1965年開始遷往羅江。

▲羅江東山

這是區調隊第一個有真正意義的基地。羅江本來是個縣,行政區劃調整時,改為德陽縣的一個區。羅江曆史悠久,三國時叫雒城。《三國演義》裏的許多故事的出典在這裏,我們到達羅江時,羅江城的城牆、城門、白馬關上的白馬、落鳳坡上的龐統墓、張任廟裏的張任塑像、金雁橋等都還完好無損。

隨著“南江幅”與“廣元幅”兩個1∶20萬的圖幅完成,工作區南遷,廣元縣河西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隊部顯得比較偏遠,因此,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的基地於1965年南遷羅江東山。

羅江東山,位於羅江城之東,綿遠河東北岸,東山山高不過100米,居高俯瞰,羅江城及羅江盆地盡收眼底。羅江東山山頂是一層白堊係白色砂岩,地質上被稱為“臥龍砂岩”,其土地荒瘠,不適耕種。在那個時代,建築是不能占耕地的,因此,羅江東山的荒涼卻成為難得的建築之地。東山山頂上原來有個荒廢了的寺廟,沒有了香火但房舍還很好,地質部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把它作為基地。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的基地,由自己建設,都建在寺廟背後的山脊上。開始隊裏所建房子都是平房,大小不一,方位也是雜亂無章、橫七豎八、因地製宜。全隊共建有集體食堂、禮堂、浴室等設施,雙職工家庭不論人多人少都給了十平方米的一間小屋,單身職工的住宿與辦公都在一起——這是區調隊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產權基地,條件之好前所未有!區調基地就像一座小山城,房與房之間不是石梯子就是坡路,坡坡坎坎、曲曲彎彎、上上下下,找不到大一點的平地。職工通過義務勞動,平整了一塊不大的籃球場,有了這個籃球場,基地似乎就有了生氣。

1976年,蓋成了一幢四層小樓,四個野外分隊各占了一層。同時,雙職工家庭由十平方米的小屋擴大為20平方米,條件均有所改善。這個基地自1965年入住,1978年遷出,曆時共13年。

▲名山城西水碾壩

1978年,四川省地礦局對各個野外隊進行了歸並,原來在西昌的第一區域地質測量隊(曾經叫航空地質調查隊)與攀枝花-西昌地區的各個野外隊合並後改稱攀西地質大隊,第一區域地質測量隊的番號消失。第三區域地質測量隊與673隊同住名山縣城西水碾壩,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與673隊的基地調換,恰好就完成了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與第三區域地質測量隊的合並,合並後稱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

區域地質調查隊隊部——名山城西水碾壩,位於名山縣之西四千米多,占據了一座高300米的山坡,總麵積約有十公頃。山坡較陡,所建房屋都順地勢而建。山坡的中、上部大多為平房,橫七豎八,層層疊疊。中心地帶曾經有個大水坑,是當年農民的堰塘,填平後修建了兩個籃球場和一個簡易的大廳,大廳作為“職工俱樂部”。山坡的下部較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原第三區域地質測量隊與673隊各建造了兩三座兩到三層的樓房,是辦公用的。基地總建築麵積達一萬五千多平方米,包含辦公室、家屬宿舍(每戶約20多平方米)、單身宿舍、集體食堂、禮堂、發電房、衛生所、理發室、汽車修理車間、實驗室等設施。

住在這個基地的人都說生活特別不方便,離縣城太遠,買菜買米買油買肉等等都需要進城,一個星期的食品需一次購進。據說,按上級規定,隻有離城四千米以上的隊部才享受野外津貼。當時,隊部的野外津貼每人每天為0.3元。這個規定讓區域地質調查隊的人吃盡了苦頭。

從1978年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與第三區域地質測量隊合並,區域地質調查隊在名山城西駐紮至1993年遷出,曆時共計15年。

▲雙流華陽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形成了勢不可當的潮流,但地質隊伍卻受到了空前未有的衝擊。國家對地質部門的投入越來越少,而地質隊伍的自力更生能力卻很差,自己不能養活自己,地質隊伍處於被瓦解的邊緣。在這樣的生死關頭,四川省地礦局作出了一項有前瞻性的英明決策——地質隊要向大中城市靠攏。基地偏遠的地質隊紛紛動作:405隊從若爾蓋遷入都江堰市,402隊從丹巴遷入郫縣,109隊從瀘沽遷入龍泉驛,108隊從康定遷入崇州市,106隊從鹽邊遷入溫江縣,403隊進了峨眉山市,202隊進了宜賓市,113隊進了瀘州市等等。

區調隊的動作也很及時,1983年,區調隊的領導決定在成都市近郊縣遴選基地,當時確定目標依次是:溫江,華陽,雙流,郫縣等。需要提及,當時是個特別提倡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年代,因此知識分子在社會上得到特別的尊敬。區調隊是個知識分子成堆的單位,為適應社會,區調隊以為科研分隊遴選科研基地的名義,開出了一輛大客車,車上集聚了區調隊30多位科技骨幹,由科技骨幹決策區調隊的基地選址。我自始至終參與了這個工作,其中有個小的插曲——我的太太廖文澍是華陽人,認為華陽是最佳選擇,也有一定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因此第一站就到了華陽。當地政府當即表示了歡迎的態度,當科技骨幹了解了華陽的交通、地理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的時候,欣喜若狂。雙流華陽作為區調隊的基地就如此一錘定音了。1984年區調隊開始了基地建設,1993年基地基本建成,1992至1993年區調隊正式遷入辦公。

二、區調隊的源頭之一

——四川地質局甘孜區測分隊的由來

1957年夏,為保江(油)鋼(廠)上馬,還駐紮在重慶小龍坎的四川地質局組建了江油地質隊,我作為江油地質隊“先頭部隊”的代表,離開重慶,率先鑽進了江油縣北部的大山,在這裏從事了兩年的鐵礦普查與勘探工作。在這兩年不算長的時段裏,發生了許多令人難忘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