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婚後不久,林肯便發現自己和未婚妻在性格、誌趣、修養和思想方麵都不同。瑪麗·托德曾在肯塔基州一所貴族女子學校讀書,講的是一口當時美國上層社會中引以為榮的帶點巴黎口音的法語,她對服飾及外表極為講究,還常常將她的“闊祖宗”掛在嘴上,因為她的祖父、曾祖父和曾叔祖做過將軍和州長。林肯為人謙遜和藹,而瑪麗·托德卻孤傲自大、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並十分任性。
瑪麗·托德不但脾氣暴躁,而且喜怒無常,對別人十分挑剔。婚前,她常拿服侍她的女仆當出氣筒,婚後,林肯就變成她的“箭靶子”。每當林肯出現在她麵前時,她就會喋喋不休,她對林肯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看不順眼,嫌林肯的頭長得太小,手腳長得太大,鼻梁不直,下齶突出,看上去像隻猩猩。她最看不順眼的是林肯走路的姿勢,她認為林肯走起路來腳提得太低,沒有氣派,活像個印第安人。她成天逼著林肯在房間裏學她的步法,一定要他在走路時先將腳趾著地,因為這種步法是她幼年時從那所貴族女子學校中學來的。
林肯曾在斯普林菲爾德當過好幾年檢察官。那是一個偏僻的城鎮,交通很不方便,所以那裏的11位檢察官平時都住在家裏,隻是在開庭時才來到這裏。而林肯則不然,他即使在法庭休會時也住在斯普林菲爾德肮髒的小客店裏,忍受著蚊子和臭蟲的叮咬,而不願回到家中去聽他太太沒完沒了的嘮叨和責罵聲。
林肯是一位幽默而又風趣的人,對任何人都不擺架子。他當總統後,喜歡人們叫他“林肯先生”,而不要稱他為“總統先生”。瑪麗·托德則不然,她既傲慢又愛虛榮,非要所有的人都稱他倆為“總統先生”和“總統夫人”。有一次,一位跟隨林肯多年的老仆人當著瑪麗·托德的麵叫了一聲“林肯先生”,她就馬上發了脾氣,跳起來指著這個老仆人的鼻子罵他是“無法無天的蠢蟲”。從此後,再也沒有人敢稱呼林肯為“林肯先生”了。
林肯在給他的朋友寫信時寫過這樣一段話:“我現在是全世界活人中最不幸的一個,假如我把所感受到的痛苦平均分配給地球上的每一個家庭,那麼地球上將不會有一個麵帶笑容的人。我覺得我今生決不會再有快樂日子了。”
林肯逝世後,美國人民緬懷他的心情與日俱增,他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因此“悍婦瑪麗”的“名聲”自然也越來越響了。在今天的美國,“林肯夫人”差不多已經成了悍婦的同義詞。而她自己也因為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因為對眼前一切的憎惡和挑剔,一生都陷在痛苦的深淵裏。瑪麗·拖德晚年患有歇斯底裏症,這也是命運對她的報應。
你的家是天堂還是地獄,隻在自己一念之間,壞脾氣製造了地獄,好心態營造了天堂。同時,製造了地獄的人,自己也跌入了痛苦的深淵,營造了天堂的人,自己也變成了幸福的天使。隻要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待生活,那麼人生將是多麼美好!有了快樂的心境和正確的態度,人生才會圓滿。不富足不要緊,但不能沒有快樂,如果連快樂都失去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因為快樂是人的天性的追求,開心是生命中最頑強、最執著的韻律。
交友實例
打破困擾你的僵局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非常濃厚,人際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社會利益鏈條中的一環,以功利為取向的交往也開始為人們所重視,這個時候,依然抱殘守缺,自以為清高有境界,結果隻能是離群索居、被人孤立、處處吃虧。
所以,以“合得來”與否作為人際交往的唯一標準實在是一種偏誤,正確的做法是:既要交合得來的朋友,也要能交合不來的朋友。人類社會是一個人們因相互需要而結成的共同體,因此,人與人之間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通過互利互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際交往,我們可以辦成一個人通常難以辦成的事,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自己遠大人生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些人也明白通過哪些交往能給自己帶來哪些利益,但他們就是做不到。與合不來的人交往,他們會感到心理負擔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體地掩飾和控製自己的這種不適,結果感到自己很累、很受壓抑,遠不如獨來獨往那般輕鬆自在,而跟他在一起的人會感到尷尬。他們這種人最典型的一種心理就是:“跟你合不來,還要敷衍你,真是受不了。”
這種“脾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你融不到別人的利益圈子裏去,因此,困難時也不會有人站出來維護你的利益。
不管你願不願意,事實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你的“人際資產”。如果你不能讓每一筆人際資產成為正數,至少也不能讓其中任何一筆成為你的“負資產”。當然,讓所有的人都成為你的“正資產”,可能成本太高,得不償失,但是,你千萬不能讓他們成為你的“負資產”;如果是“負資產”,那麼,他們對你來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無形之中會加大了你成長的成本。所有的成功者,他們往往有很深厚的人際資源,他們大多是互相扶植而取得成功的,他們的格言是:你攙了我一下,我也會扶你一把。
和諧的人際環境,本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地相互抬舉起來的,若有人想把高傲進行到底,那他隨時有出局的可能。
清朝末年,尤五的漕幫跟沙船幫本是解不開的對頭。沙船幫的老大叫鬱馥華,家住小南門內的喬家濱,以航行南北洋起家,發了好大一筆財。本來一個走海道,一個走運河,真所謂“河水不犯井水”,並無恩怨可言。但從南漕海運以後,打碎了漕幫的飯碗,情形就很不同了。兩個幫派的人為了搶生意,經常發生械鬥,成了一對冤家。
有一次兩幫群毆,說起來,道理是尤五這邊欠缺。但江湖事,江湖了,鬱馥華卻聽信了手下人的話,將尤五手下的幾個弟兄押到了上海縣衙門。事後鬱老大也醒悟是本幫先壞了江湖規矩,幾次托人向尤五致意,希望修好。尤五置之不理,搞河運的與搞海運的打起了冷戰。
這個時候,尤五那裏出了點兒問題,他有一批救命的糧草急等著要通過海路運往杭州,這就首先需要尤五與鬱老大言歸於好。尤五隻得主動登門拜訪鬱老大。對沙船幫來說,這卻是求之不得的一件事,漕幫現今雖不如往日興旺,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勢力圈子依然根深蒂固。如今一個向漕幫示好的機會送上門了,鬱老大好好展示了一把他的江湖手段:
聽得尤五駕到,鬱老大急急趕回,正事不談,先對他的兒子鬱鬆年說道:“你進去告訴你娘,尤五叔來了,做幾樣菜來請請尤五叔,要你娘親手做。現成的‘糟缽頭’拿來吃酒,我跟你尤五叔今天要好好敘一敘。”
尤五早就聽說,鬱馥華已是百萬身價,起居豪奢,如今要他結發妻子下廚,親手治饌款客,足見不以富貴驕人,這點像不忘貧賤之交的意思,倒著實感人,也就欣然接受了盛情。
擺上酒來,賓主相向而坐;鬱馥華學做官人家的派頭,子弟侍立執役,任憑尤五怎麼說,鬱鬆年不敢陪席。
江湖上講究的是“受人一尺,還人一丈”,尤五見此光景,少不得也有一番推誠相與、謙虛退讓的話交待。
多時宿怨,一旦解消,大夥兒都相當高興。
對尤五來說,這次造訪原是情勢所迫,本著折節降誌的委屈來的,並非真心實意要與沙船幫做朋友。但是在鬱府,鬱老大卻給足了他麵子,假做了真時,也就暗暗地領了鬱老大的好意,從此兩幫之間,是不必水火相見的了。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僵持現象:彼此雖同處一個交際圈,但卻為微妙心理所控製,雙方關係長期處於對峙、僵持的黑色狀態,誰也不肯或不願主動改變這種現狀。即使有著交際需要或願望,也較勁弄氣,支撐到底。它沒有對立、對抗那麼嚴重和公開,但卻是交際中的一種消極現象,是必須克服的。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呢?
1.主動交往不較勁
研究交際僵持現象,會注意到這麼個事實,這種現象通常在兩類人身上發生:一類是清高自大的人,一類是內向孤傲的人。
他們的顯著特點是自以為是、自尊心強、自我封閉。要打破交際僵持局麵,首先就要克服自我意識,樹立開放思想,淡化“我”字,主動交往。
2.及早打破僵局
交際僵持現象頗有點小家子氣,誰也不願正視,更不願承認自己陷入其中,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如果我們能透視其實質,一方麵會為自己愚蠢荒唐的舉動啞然失笑,另一方麵會采取主動積極的方式,自覺與對方交際,並且視為自然,奉為圭臬。這樣僵持的局麵便冰消雪融。
3.示好要巧妙
交際僵持局麵是要打破的,但其本身有時十分微妙,其中還可能有一些不好明說細究的關係。此時的方式和技巧尤為重要,方式適宜、技巧圓潤,就可以圓滿達到目的。否則可能顯得唐突,或者適得其反。一不能急於求成,二不能挑得太明,要在不動聲色、逐步試探中改善關係,這才是切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