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時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隻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才能夠不停頓地走向成功。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有家電視台曾舉行了這樣一種民意測試,“你是願意在過去生活100年呢,還是在未來生活100年?”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居然有2/3的觀眾選擇了過去!而這個電視欄目是以20歲左右的青年觀眾為主的時尚節目!
這說明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即麵對信息及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瞬息萬變,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心深處的危機感。所以“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成為今天的時髦語。
因而,要使我們的思想適應新情況,就要學習,一旦學習停滯了,適應就停滯了。適應新時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隻有做到終身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不斷獲得高能力、高素質,才能夠不停頓地走向成功。
在談終身學習之前,先談另一個話題——終身教育。終身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定義,動搖了傳統教育大廈賴以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基礎,給教育事業帶來了革命性影響,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終身學習就是每一個人的一生一世的持續不斷的學習。它始於生命之初,終於生命之末,從搖籃到墳墓,持續不斷。因此現代社會,學習正成為各國新世紀新挑戰的高能武器,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了“麵向21世紀教育研討會”。當時各國人士就已認識到,由於技術的進步,從未受過教育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學習者,因此會議的主題是“發展一種麵向21世紀的新學習觀”。
學習的重要性在20世紀90年代更是得到了升華,1994年6月,在日本成功召開了第三屆經濟技術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大會,會議提出了一個更加發人深思的主題——終身學習,麵向未來的戰略。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強調如果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就難以在21世紀生存。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知識的積累和增長與科技文明的進步,已經到了日新月異的地步。任何一個人如果僅靠學校階段的學習或年輕時候所學得的智能,來麵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競爭及個人生涯發展的需求,是注定要失敗的。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可以使自己多習得一些知識,更在於可以使自己不斷地與時俱進以至開闊更大的人生視界與生命內涵,令自己的生涯發展與規劃有更多的機會及實踐的可能性。
換言之,通過終身學習可以使每個人在麵對自己的健康、人身安全、心理衛生、職業工作、人際相處、家庭生活、兩性關係、休閑運動、生命意義的追求等個人生涯發展相關課題時,能有更好的規劃、更正確的認知、更多元的探索、更充分的準備、更有效的實行、更良好的調適,以及更進一步地再發展。
▲建設學習型社會
現代社會是一個生理壽命延長,知識壽命縮短的社會。目前男性的平均壽命已達72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已達78歲,而且個人的平均壽命還會繼續不斷的延長。昔日古人求長壽仙丹,以延長性命的期望,現在已逐漸成為不必用仙丹也可見到的事實。相對地,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卻大為縮短。不但以一本書治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而且個人用十幾年接受教育所得的知識,竟然也還在短短的時間就已過時。姑不論一般知識的價值,就連高級的專業知識,約在五年內也會失去價值。高級科學技術、醫學知識、心理知識……等,約在五年之間就已更新。一個在某一領域很有學問,或有充足專業知識的人,如果停滯不再學習,在五年之間,馬上就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換句話說,他的基礎知識仍然可用,其他約有一半的人類新知則已完全落伍。在這種知識壽命縮短的社會,如果個人不再學習,一定落伍。如果停止學習的時間太久,則活得愈老,可用的知識愈陳舊,愈與社會脫節,愈沒有活力。如果不斷學習,則腦力激蕩愈頻繁,理念愈新,個人的生命力愈強,社會的活力也愈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