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學習的概念
從客觀上講,學習是被動的,是人的生存需要和社會發展變化促使我們學習。比如說,在人類發明計算機之前,不存在學信息技術的問題,但現在信息技術已十分普及,成為人們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再比如說,在閉關鎖國的年代裏,我國大多數人不需要學外語,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交流日益增加,外語已成了一種基本工具。人類如此,動物也是如此。比如一隻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小獅子,為了生存,它首先要學會怎樣保護自己,然後學會怎樣捕食,否則它就會餓死或者被其他動物吃掉。而一隻生下來就被關在籠子裏由人工飼養的獅子就不要學習怎樣捕食,因而它的生存能力極差,學習能力更差,一旦放回大自然就很難生存下去。我們要向生活在大草原的獅子學習,不要成為一隻被關在籠子裏圈養的獅子。
但是從主觀上講,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必須明確,學習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前提。人不學習就要落後,人類不學習就會停滯不前。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所以我們要學習,而且要主動地學習。如果你自己總認為學習是被迫的話,效果肯定不好。因此,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必須熱愛學習,主動學習,一個不熱愛學習的人,談不上有效學習。另外,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要過多地談論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全麵培養和提高現代公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為今後的生存和發展打下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如果我們不想被社會所淘汰並獲得在未來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能力,就必須要學習,並且要熱愛學習。
從理論上講,有很多理論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學科理論對學習的概念作過闡述。
1.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和動物憑借經驗引起的傾向或能力的相對持久性的變化過程,是指人和動物個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和平衡從而獲得行為經驗的過程,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受自然規律所支配的生物現象。更加廣義的學習是指個體後天與環境接觸、獲得經驗後產生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態度變化的過程,是有機體中普遍存在的適應環境的手段之一。
2.狹義的學習,是指學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學習,但這種學習不僅僅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從教師那裏獲得的知識,也包括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摹仿、實踐所獲得的知識。
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是指人和動物獲得關於外界知識的神經過程,而記憶則是將獲得的知識儲存和讀出的神經過程。回避條件反射是研究學習和記憶的重要方法之一。
4.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的過程。從信息傳輸角度來看,學習包括信息接受、信息輸出和信息反饋三個基本環節。
5.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學習是指學做人的過程,是個體適應團體、適應環境的過程。學習可以是自然進行,也可以是有計劃地進行,學習者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甚至仿效中獲得知識或技能,當然,仿效學習有一個從形式到實質、從表麵到核心、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
6.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將他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情感、信念及感覺融入某種情景中,建構一種經驗並轉化到認知、行為及情感領域,從而合並到個人生活曆程之中去的過程的整合,在自組織和他組織的統一作用下,認知結構從無序逐步走向有序,並從一種低級的有序結構向高級的有序結構逐步演化的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比如說:小學生學習數學,數學材料對小學生有作用,而小學生同時對數學材料也有作用。也就是說,學生用自己的觀點解讀學習內容,進而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構出一個新的概念,而且建構是同步進行的,學習者的學習完全是自主的活動,所以,學生的學習是自己建構的過程。現在提倡的學習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有效學習。它的理論基礎就是建構主義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