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永恒的長征精神(1 / 3)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開始了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偉大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25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麵軍分別開始長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2、6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2、6軍團組成第二方麵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

長征,在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極其偉大。它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詩篇。它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萬裏長征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渡湘江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過草地、翻雪山等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卷,更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長征的勝利,向全世界莊嚴宣告,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長征的勝利,宣傳了黨的主張,播撒下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主力順利轉移至抗日前線,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征的勝利,保存並鍛煉了革命力量,共產黨員和紅軍將士經曆了長期的考驗。新中國成立後,久經沙場的將領們成為了治黨、治軍、治國的骨幹力量,是黨內最寶貴的財富。長征的勝利,經過了勝利與失敗的考驗,改變了曆史,是中國共產黨趨向成熟的重要標誌;長征的勝利,以其無數英雄偉績征服了全中國,推動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車輪;長征的勝利,最為深遠的意義,在於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地位的轉變,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徹底步入正軌,開創了曆史新紀元。

長征,將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吃苦耐勞、視死如歸的精神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更賦予其全新的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長征,不僅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同時也令全世界為之震撼。長征,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戰略轉移的奇跡,最終形成不朽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其主要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觀念。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風範的結晶,是中國工農紅軍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的升華。胡錦濤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講道:

偉大的紅軍長征,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紅軍長征從被動到主動、踏上勝利道路,轉折點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這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逐步形成,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經過勝利和失敗的長期比較作出的曆史性選擇。從遵義會議開始,又經過10年努力,到黨的七大,我們黨總結了曆史經驗,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製定了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統一和團結,黨的領導更加成熟,黨的力量成倍壯大,黨成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紅軍長征中所經曆的艱難困苦,令人無法想象;紅軍長征,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罕見;紅軍長征,最終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跡。然而,紅軍指戰員為何能承受起如此艱苦的考驗?為何能做出這樣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是憑借什麼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業績的呢?正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正是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充滿樂觀,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正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正是聯係群眾,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這些信念、氣概、品德和思想,始終作為紅軍全體指戰員的精神支柱,幫助他們挺過了難關,打敗了敵人,創造了奇跡。

中國共產黨有史以來經曆了三次偉大轉折:第一次偉大轉折是大革命失敗後,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第二次偉大轉折是遵義會議的成功和紅軍長征的勝利;第三次偉大轉折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確立。中國共產黨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以堅定的信念和旺盛的鬥誌不斷前進,正是長征精神形成、輝煌和延續的過程。

同時,長征精神也是革命精神的重要體現。特殊的曆史時期下,長征精神形成於極度艱苦的環境之中,革命英雄主義鑄就了長征精神輝煌的一麵。長征的曆史表明: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隻有具備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克服任何困難,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70多年來,長征的英雄事跡一直被世界各國所稱讚;長征精神所具有的號召力、影響力以及非凡的吸引力,令廣大的人民群眾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禮,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直至今日,長征精神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曾謙虛地表示:“奪取全國勝利,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簡短的一句話,卻意味深長:紅軍花費兩年時間,轉戰全國11個省,行程兩萬五千裏,以勝利告終。如今,新的長征已經啟程,我們應該繼續和發揚長征精神,時刻以長征精神激勵自己。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於1936年6月在陝甘寧邊區進行采訪,與中國紅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斯諾完成了著作《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書中說:“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斯諾通過文字和圖片,向全世界介紹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共產黨,展現了中國紅軍的英勇形象,宣傳了紅軍長征的精神。

70多年後,“長征精神”始終像一顆紅星,照耀著中國,乃至全世界。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中央電視台曾主辦一項名為《我的長征》的活動:

《我的長征》將以每個普通的“我”重走長征路為主線,由“我”親自采訪長征人,親眼發現長征沿途的新變化,親身體驗和感受長征的艱辛與豪邁。整體構思以重溫長征為線索,關注長征沿途地區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經曆,展現當地風土民情、民間文化和民生及社會發展狀況,通過該活動進一步促進紅色革命區的經濟與旅遊的發展。

《我的長征》回顧曆史的同時,關注現狀,展望未來,積極響應中央的相關精神,更好地傳承、傳播紅色文化。通過社會各行業公眾領軍人物與普通民眾的組合參與重走長征路,全社會共同重溫這段曆史的同時,共同關注人類最自然和本色的奮進精神,並通過活動中相互交流和溝通,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在新的曆史時期,重走長征路,以最真實的方式回顧曆史,去感受到革命前輩的艱苦卓絕,更能深刻體會長征精神的精髓。

同樣具有紅色情結的,還有北京工作的兩位外國學者——李愛德和馬普安。一次難忘的旅遊經曆讓兩人突發奇想,決定“重走長征路”。

2002年10月16日,李愛德和馬普安從江西省於都縣出發,曆時384天,完成了“長征”。行程結束以後,他們把親身經曆加以整理,出版了名為《兩個人的長征》一書和紅色之旅畫冊。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兩句話簡單通俗,卻折射出深刻的道理。當代的青少年們,是否會捫心自問:相比長征,我們還有什麼吃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累?

今天,我們回顧長征、重溫長征的曆史和故事,既為了紀念長征,也為了總結曆史經驗,更好地開創未來,在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取得長足發展;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道路更長,困難更多,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好新的長征路,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精神發揚光大,才能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取得新長征的勝利!

不朽的精神家園——長征遺址巡禮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導致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範圍日益縮小,中央紅軍被迫進行大規模戰略轉移。1934年10月7日起,中央紅軍1、3、5、8、9軍團和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從反圍剿戰場或駐地興國、寧都、石城、長汀和瑞金陸續轉移到於都地域的段屋、車溪、羅坳和縣城集結休整,補充兵員、武器彈藥、糧食物資,進行動員和軍政訓練

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紅1、3、5、8、9軍團共8.6萬人,分別從梓山的山峰壩、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的孟口、鯉魚、石尾、中埠和會昌珠蘭埠等渡口渡過於都河,從此踏上漫漫征途。

為了緬懷老一輩革命先烈的豐功偉業,1996年在此興建了占地16畝的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紀念碑高為10.18米,表示中央機關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誌於10月18日在此渡河。雙帆造型的碑體,代表了中央紅軍由此揚帆出征。

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的東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其始建於1986年,並於2004年新建搬遷至此。紀念館占地麵積5.75畝,建築麵積1100平方米,展廳麵積900平方米。紀念館以長征前夕中央紅軍在於都主要活動以及中央紅軍長征曆程為主線,陳列采用文字、圖表、照片、沙盤、油畫、實物、模型及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真實地展現了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集結於都,開始長征的情景,同時再現了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及蘇區人民支援紅軍的曆史場景。

紀念館共分四部分,展現了中央紅軍從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反“圍剿”、告別蘇區和最終長征取得勝利的情況:

第一部分:1929年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向贛南閩西進軍,實行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創立革命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同年4月在於都建立了贛南第一個紅色政權——於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於都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

第二部分:1933年,蔣介石親自指揮50萬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采取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命令紅軍實行陣地戰、堡壘戰,導致反“圍剿”作戰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隊推進到中央根據地腹地,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由瑞金出發,向集結地於都開進。10月16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8.6萬中央紅軍從於都渡河,開始長征。

第三部分:中央紅軍告別蘇區,突破四道封鎖線後,於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新的中央領導指揮下,戰勝了國民黨軍隊重兵圍追堵截和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錯誤,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偉大長征,打開了革命戰爭的新局麵,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第四部分:長征勝利是無數紅軍將士流血犧牲換來的。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凝聚的長征精神,在億萬人民心中樹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豐碑。長征時期,黨在政治上不斷成熟,紅軍在質量上不斷提高,鍛造和產生了一批傑出的領袖人物,長征勝利,保存了大批經過千錘百煉的革命幹部和骨幹,為以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可靠的組織基礎。紅軍長征以其傳奇的色彩聞名於世界。

展館內除豐富的曆史資料和大量的珍貴圖片外,還保存有當時紅軍留下的物品:由杉木製成的門板,高174厘米、寬72厘米、厚5厘米,此門板是1934年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時,在於都河西門渡口搭浮橋用過的,就是農村中普通的單頁門。另外,還有一口銅質行軍鍋,圓形,口徑82厘米、底徑55厘米、高40厘米。口沿有一對銅係並有銅環。

通過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的展品展示,人們能夠近距離地了解中央紅軍在長征前期和離開蘇區的真實的曆史背景和事件,對從此處踏上長征之路的老一輩革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碑園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4師各一部渡過湘江,迅速控製全州腳山鋪至界首間30公裏的湘江兩岸渡口,並與紅3軍團在左右兩翼掩護中央縱隊渡江。11月28日,國民黨軍分別由全州、恭城向紅軍猛撲。中央紅軍則在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等地與之展開激戰,阻止敵軍的輪番攻擊。紅軍勇士用血肉之軀在狹窄的地域中堵住了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的圍攻,至12月1日中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各軍團大部渡過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