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道聖旨若是細細看來,倒也內含深意。自然,先剔除了加官進爵的旨意,單說其中增遼東路、設製置、經略、宣撫三使並招募流民屯田,修築防線這一係列的布置,也就能瞧出宋廷之中如今掌舵之人,倒也沒有一個是飯桶的。
不用說這一係列的安排,肯定是出自吳敏、李綱、王黼、白時中等人之手,沒有一招是廢棋。
這首先,增路也即意味著歸化,增加遼東路的這個設置,便也就等於是把黃傑如今攻占的遼東土地納入了大宋的版圖,而從此以後,但凡插著大宋戰旗的遼東地界,就可以用一句“自古以來”劃定跟腳。
其次,設製置、經略、宣撫三使,也即意味著大宋朝廷對遼東的管製,從此以後遼東路所屬也即是如大宋的京畿十五路一般,屬於朝廷中央直轄,接受大宋朝廷的直接控製,再也不是什麼化外之地。
至於招募流民屯田,修築防線的做法,自然也就是要使出吃奶一般的氣力,把這塊土地牢牢守住,要麼讓它成為直搗黃龍的跳板,要麼就是扼守金人咽喉的老虎鉗。
所以,綜上所述,當黃傑接到了來自東京的這八道旨意之後,雖然因為奇夢警示而帶來的不安感並未消退多少,但至少他也明白朝中諸公並不都是渾人,與金國議和之事同樣是個謀略罷了。
如此旨意,擺明了他們還是從根本上支持黃傑的戰略意圖,以行動支持黃傑對金國的攻伐。隻不過如今雙方都需要一個看似名正言順的台階來順坡下驢,也就湊合著虛與委蛇而已。
畢竟,大宋講究仁孝,趙福金以公主之體監國,怎麼也要顧及仁孝之名,不能當真學著當年老流氓(劉邦)的樣子,與金國的吳乞買說什麼“汝烹吾父兄,且分吾一杯羹”之類的話。
所以這和談並贖回趙佶、趙桓父子之事,無論如何都要擺個樣子出來,做與世人來看。
不過話說回來,也就在東京的八道聖旨於八月二十二這日送達遼陽的時候,西北方麵也經得勝關走陸路送來了一道差不多一日千裏速度的飛遞,種師道在得知金軍於七月二十二日正式撤出了大同府,取道歸化州北還的消息後,於八月初九命領三萬折家軍駐守代州的折可求(折可適的兄長)出雁門關奔赴大同府,於八月十四夜抵達大同收複城池。
及至八月二十六日,宋軍兵分多路,收複整個大同府所屬金國控製區全境。
至此,被大宋念念不忘了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從這日起終歸大宋版圖,天道重光,金甌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