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七章 【約成】(2 / 2)

嗯嗯!仔細想想,宋廷的這套路跟那啥的二帶二路是不是差不太多?嗬嗬!你知道得太多了!

至於最後的最後,一個是宋軍退出遼東,一個是將大宋當今官家趙桓做十年人質的事情,雖然被看做是整份議和條約當中最為關鍵之處,可實際上不論是金宋兩國的高層還是民間,卻都沒有人認為雙方會履約。

想想看,大宋好不容易一口吃了個胖子,吞了遼東老大一塊土地,又是屯兵幾十萬,又大勢修城建堡,豈能憑著一紙約書就白白放棄?

再來想想看,這金國擄走大宋的皇帝和太上皇也是不是一天兩天了,結果大宋不也還是馬照跑、舞照跳,誰又會真的認為隻要扣著了大宋的皇帝做人質,就能對大宋指手畫腳,予取予求?

或者說是,就這麼讓你金國捏著了大宋的卵子,叫大宋從此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大夥也就把這個看成是議和的“題中應有之意”,並未當成是一件正經事兒來看。

隻是,待到八月初一大朝會,宋廷正式對外公布宋金議和的同時,邊關也傳來了金軍先一步已於七月二十二日正式撤出了大同府,取道歸化州北還的消息。

而黃傑北征大軍,卻直到了八月初五這日,才由樞密院官方信道“公開”得知了宋金決定議和,並且金軍已搶先一步履行了約定從“雲州”退出了!

李邦彥必須被屁股決定腦袋,但周邦彥卻是不敢忘記當年是誰把他撈出火坑的,以及誰又有能力隨時再次把他給丟進火坑裏,所以黃傑其實並不比東京晚上幾個時辰就已經知道了議和條約的具體內容。

隻是,他並沒有去做什麼無聊的事情,隻是默默的等待著,等待著東京方麵的最終決定,或者說等著看看趙福金想要幹嘛!

八月初五上午的巳時二刻,樞密院的軍驛送到。三刻,一封黃傑手書的請封上疏便轉身發往東京,疏曰:遼東以屬宋土,大軍北征遼東,亟需名正言順,因此特朝廷將他的淮南郡王請改封為遼東郡王,他黃傑願意從此永鎮遼東。

請封上疏以六百裏急遞花了五日送遞東京,宋廷君臣與八月十五的朝會上用半日時間討論之後,便也準了黃傑所請,以太上皇後鄭太後的名義冊封黃傑為遼王,把“郡”字給去掉了。

這以古禮而論,王爵分為親王與郡王,始見於西晉時期,晉武帝始封司馬伷為東莞郡王。後來便也約定俗成,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為親王(如秦王、晉王、燕王等),封號為兩個字的王為郡王(如岐陽王、汝南王、淮南王、廣陽王等)。

如今,黃傑鎮守遼地,而昔日的遼國又已經滅國,剩下的西遼和北遼也難成氣候,所以封黃傑為遼王並沒有什麼問題。

此外,隨著冊封詔書一道送往遼陽的,還有命令黃傑退兵的聖旨……不過僅僅是一道聖旨,卻沒有什麼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