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爭廢墟上聳起的豐碑
1944年,侵華日軍為了打通湘桂、粵漢兩線,溝通與越南、新加坡及南洋日軍的連接,同時威脅大西南,迫使國民黨政府投降,挾著4天攻陷長沙的囂張氣焰,迅即對衡陽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狂言“三天之內占領衡陽城”。衡陽軍民奮起抵抗,以1.7萬(其中第10軍1.5萬餘人,暫編第54師一部1千餘人)的兵力抵禦10餘萬日軍的瘋狂進攻,從6月23日至8月8日,斃傷日軍4萬餘人,日軍第68師團長久佐間為人中將和第57旅團長誌摩原吉少將亦命喪衡陽。衡陽保衛戰是抗日戰爭後期規模最大、也是八年抗戰中作戰時間最長、戰況最殘酷的城塞爭奪戰。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說:“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見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報》社論《衡陽失守後國民黨將如何》)重慶《新華日報》亦曾發表社論《向衡陽守軍致敬》。衡陽軍民的殊死苦戰,粉碎了日軍企圖迅速占領衡陽的妄想,遲滯了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略行動,有利於整個戰局的轉折和保衛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為此,衡陽及其守城軍民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第10軍這支曆上海、南京、廬山、修水、平江、長沙、常德七年抗戰能攻善守的勁旅,在衡陽孤軍奮戰47天全軍覆滅;3千餘名配合作戰、構築工事的民夫飲彈身亡;整個衡陽城成為一片廢墟,5萬餘棟房屋毀於日軍炮火,基本完整的僅存5棟,殘損但尚能勉強居住的不到60棟,殘垣爛瓦,舉目皆是。千年古城,毀於戰火。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崇高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將47天保衛戰的曆史銘刻在衡陽大地上,永誌紀念並教育後代,1946年,衡陽市參議會通過將衡陽建成“抗戰紀念城”的議案。12月,以市參議會議長楊曉麓為首、副議長歐炳堃及參議員王熾昌、萬衡、王繼武等5人組成請建衡陽抗戰紀念城代表團,赴南京向國民政府呈遞《請建衡陽為抗戰紀念城呈國民政府文》。呈文係楊曉麓親筆撰寫,雖區區千餘字,卻文簡意駭,言之鑿鑿,讀來讓人蕩氣回腸,感慨唏噓。茲錄如下:
“竊維抗戰八年,大會戰二十二次,而相持較久,關係至巨,貢獻最大而犧牲最烈者厥惟衡陽一役。衡陽以地居湘桂贛粵之要衝,為用兵所必爭。湘北四次會戰揭幕後,長沙轉進意外迅速。衡陽駐軍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態,展開抗戰史中最光榮之一頁。相持四十八日(按:實際47日),不徒予後方以從容布置之時間,且使太平洋美國毫無顧慮而取塞班島,東條內閣窮於應付而急遽崩潰,並世各盟友,鹹曉然於裝備最劣之中國,仍足以擔負牽製日軍之任務,而集中兵力,解決歐洲軸心國家。然以配合作戰,構築工事之民夫,葬身槍林彈雨中者,即達三千一百七十四名,而直接被殺傷間接因饑病以致死亡者,又逾三十五萬一千零三十八人,燒毀房屋四萬五千六百九十七棟,摧毀大小工廠一百八十三家,荒廢田土三十七萬五千餘畝,損失財產八二二零四億餘元。論功位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破壞程度,比諸德之漢堡,尚有過無不及之處。以故中央宣慰使劉文島、美大總統代表哈裏遜等,先後蒞衡視察,鹹認災情慘重,甲於全國。載諸報章,共聞共見。如是驚人損失,究為何事而犧牲。今者白骨成山,掩埋未竣,流亡載道,撫輯乏術。廢墟固無力興複,流血流汗之將士及難民,時過境遷,大眾漸忘其辛勞與痛苦,此衡陽人民所以有請建衡陽為抗戰紀念城之呼籲也。
辛亥革命,而後中華民國誕生;北伐成功,而後南北統一;抗戰勝利,而後不平等條約廢除。夙稱次殖民地之中國,躍為五強之一。晉楚相爭,尚鑒京觀;普法戰後,繪圖巴黎;矧茲空前抗戰之成果,可無紀念以資觀感。此其一。
南昌數經駐蹕,長沙一度大火,政府已定為示範市。衡陽為抗戰而貢獻,不憚毀滅之慘聲。中央應軫念衡陽之破壞而特於建設,否則無以慰已死三十餘萬之英魂,劫遺一百六十餘萬之喁望。此其二。
今日何日,外則列強角逐、營壘森嚴,內則各黨爭鳴、團結鬆懈。如不提高民族意識,萬一再遇事變,將何以固人心而禦外侮,而建設抗日紀念城於衡陽,無異效立庭之籲,誌河北之難。此其三。
綜上所陳,不過略其梗概,即足見意義之重大。矧事經湖南參議會、衡陽市參議會先後決議有案,眾論僉同,猶足證斯舉在今日為不可緩之先務。
鈞府領導抗戰,震爍古今,亦宜勒石燕然,刊碑泰岱,垂奕萬祀,而資瞻仰。敬懇俯順輿請,令飭所司設計方案,早日實施,不勝翹企待命之至!”
代表團在南京幾經奔走,多方努力,終獲國民政府批準。內政部決定由救濟署撥工賑物資800噸作為建設費用,並派都市建設專家會同省府有關人員來衡實地勘察,擬定衡陽《抗戰紀念城建設計劃》。1947年8月10日,衡陽抗戰紀念城命名暨抗戰紀念塔奠基典禮在市區嶽屏山頂舉行。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應代表團之請,特頒“訓詞”雲:“至是年(按:1944年)六月下旬,衡陽四鄰各縣,先後失陷。我第十軍殘餘部隊,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曆時四十八日之久。此為全世界稀有之奇跡,而我中華固有道德之表現與發揚,亦以此為最顯著。地方人士所以請定衡陽為抗戰紀念城者,其意在此。昔者孟子立言仁者無敵,又言浩然之氣,集義所生,至大至剛。我中華民族所恃以生存,所資以興立者,豈非數千年來仁義之教所沾被既深且遠歟!今當舉行命名典禮,爰舉此義,以告國人,並示來茲。”抗戰紀念塔及附屬建築由興業工程營造廠承建,1948年4月15日竣工。
衡陽抗戰紀念塔為磚石混合結構,由基、座、身三部分組成。實心,通高18.16米。基、座平麵呈八邊形。塔基高1.5米,邊長4米,東南西北四麵各施台階,塔基與台階均施石護欄。塔座高4.3米,邊長2米,每兩麵相交處施半圓柱,盝頂。塔身為長方體,南北兩麵鑲嵌長7.4米、寬0.9米的漢白玉石碑。碑心原鐫蔣中正題書的“衡陽抗戰紀念城”。1950年改為“衡陽解放紀念塔”,1984年維修該塔時,經衡陽市人民政府批準,仍恢複為“衡陽抗戰紀念城”,由湖南省政協主席程星齡題書。塔前兩側建“紀功亭”各一,亭為石木結構,六角,亭柱6根,鼓形柱礎,柱間上置欞格掛落,下施坐欄;飛簷翹角,角上施卷草雕飾,簷下施卷柵;攢尖頂,蓋綠色琉璃瓦,置葫蘆寶瓶。塔後建紀念堂一座,堂內四壁嵌國民黨軍政要員及社會賢達題詞碑刻數10方,有章土釗、吳鐵成、王世傑、陳立夫、王寵惠、白崇禧等。其中章士釗的題詞為:“船山尚節敦儒素,老彭剛直矢不苟,化為南強期可守,不道無道期蕩寇,巍巍名城跨九州。”張群的題詞為:“偉哉重鎮,日楚衡陽,地連百粵,勢控三湘。島夷構患,凶焰獗猖,孤城纓拒,戰血玄黃。綿曆二月,暴骨盈崗,有敵無我,與城共亡。八季抗戰,重固金湯,正義克申,上格蒼蒼。勒此貞瑉,永誌勿忘,為民族範,為國家光。”今碑刻早佚,堂亦改作他用。北麓建勝利牌坊,四柱三門衝天式,中門與紀念塔相對;麵闊9.3米,柱、枋均方形。坊柱抹角,下置須彌座,座上施夾柱石。中間額枋鐫“勝利”二字,1950年改為“解放”,1984年複改為“抗戰”二字,隸書。此外,有自山腳曲折而上的登山踏步及供遊人休憩的四角茶亭。茶亭重簷攢尖頂,置寶瓶。衡陽抗戰紀念塔建築組群的設計頗具匠心。登山石級由嶽屏山下東麵起步,坡勢平緩;紀念塔、牌坊等主體建築在石級左上方,不在遊人前方視線內,使遊人不至在登山伊始就直奔主題,起到一種心理鋪墊的作用。至半山腰處施一歇台,旁置四方茶亭。遊人稍作小憩,石級折向南,坡勢驟然陡峻。自此,沿石級而上至“勝利”牌坊,再上至抗戰紀念塔,遊人均處於仰視的狀態。牌坊、紀念塔和紀念堂均簡潔樸實,不施裝飾,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建築的文化內涵和曆史積澱,使遊人在登山過程中,逐步受到陸續進入視線的紀念建築及其環境的感染,漸生莊重、崇敬之情,並愈來愈強烈。